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視域
當前,歷史悠久的外語學科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但其未來發展空間與機遇依然很大,關鍵是我們能否順勢而為,識變應變,轉危為機,守正創新。
原文 :《外語學科發展的守正創新》
作者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覃江華
圖片 |網絡
外語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862年京師同文館開辦以來,外語學科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現實關切與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專業本領的涉外人才,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方面,發揮了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歷史悠久的外語學科面臨諸多挑戰,亟待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方能更好地服務于新時期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外語學科發展面臨挑戰
隨著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崛起,傳統人文科學遭遇認知危機,包括外語在內的文史哲等學科日益萎縮。而位于欠發達地區或基礎相對薄弱的高校,其文科發展將面臨更多挑戰。
自改革開放以來,外語學科發展的生態環境也發生重大變化,從懂外語的人很少,外語本身就是一門專業知識,到全民學外語,外語水平普遍提高。在此過程中,外語專業逐漸不再是最時髦的“香餑餑”專業。與此同時,一些高校外語學科自身定位也存在偏差。我國主要是在本土培養外語人才,缺少一年以上對象國學習生活體驗,長期以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為中心展開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傳播能力、國際組織勝任力的培養有所欠缺,外語的專業性逐漸被削弱,導致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高端外語人才較少。高校外語教師隊伍基數龐大,但絕大部分教師為純教學型,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往往與行業、產業和社會脫節,無法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部形勢,承擔起培養高端涉外人才的重任。此外,外語學科知識體系尚需完備,才能滿足學科自身發展需要和回應國家社會重大現實關切。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大數據、機器翻譯、人工智能的不斷迭代升級,這給外語教育帶來史無前例的重大沖擊,如生源質量下降、專業認同感喪失、轉專業申請增加、學風建設面臨挑戰等。
外語學科的未來發展空間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看,外語學人始終心懷國之大者,不斷自我革命和轉型升級,以順應新時代國家、社會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
從歷史上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生存環境變化也很大,但人性本身變化并不是太大。軸心時代哲人巨子所研究的問題,在今天依然有研究價值。無論在什么時代,對人的存在本身,尤其是人之性情、精神、文化的反思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人文學科始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外語學科的人文底色不能丟。
尤其是中國正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參與全球治理,更是急需大量懂得國際貿易規則,精通國際法律法規,熟悉地緣政治格局演變,了解對象國家和地區情況,擅長國際組織經營管理,能夠承擔大國外交使命,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復合型人才。外語是打開這扇知識體系大門的金鑰匙。無論是對于未來社會的普通公民,還是對于全球領導者而言,個人與國家的外語能力都至關重要。
國力強盛的時代必然是文化繁榮的時代。中國是聞名世界的文明古國,需要繼承和發揚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需要與其他文明傳統不斷交流和對話,通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創造更加光輝燦爛的當代文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因此,引介世界知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塑造中國形象,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是外語學科可以大展身手、有所作為的領域。
因此,外語學科需要不斷增強知識生產能力,建構系統完備的自主知識體系,深度參與全球學術治理。學科建設關鍵在于學者,要打造一支道德修養、學術水平、實踐能力和育人能力均出色的師資隊伍;不斷深化專業內涵,提升外語的專業性;通過學科交叉、專業融合、體驗教學、技能遷移等手段,培養學識廣博、多才多藝、能力突出、適應性強的橫向型人才;實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開門辦學、聯合培養,對接國家社會重大現實需求;除少數重點大學可保留部分傳統精英教育模式外,其他高校的外語人才培養可以結合本地區和本校特色與優勢,找準自身定位,突出應用導向。
我們也要重視利用數字技術給外語教育帶來的諸多便利,如通過AI等新技術賦能,可實現沉浸體驗式學習、個人定制化學習、泛在式學習和大眾化教育等,這有助于豐富教育資源,保證教育公平,提高教學效果,縮短培養周期,減少試錯成本。近期,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擁抱數字化教育技術,開展基于虛擬仿真、知識圖譜的新形態AI課程建設。在社會上,一個基于AI的外語學習平臺“多鄰國”(Duolingo)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成為風靡全球的教育類應用。因此,外語教育要順應數字化時代知識社會的新要求,以及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與習慣,更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標準,著力提升外語師生人文素養、技術素養、批判思維、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是其知識生產、傳播、轉化與應用的能力。
語言具有工具性,但要警惕語言工具論。人只有認識并掌握了工具,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豐富自己。如果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那無疑是可以被替代的。然而,語言并不僅僅是一套符號工具,而是與人類生活世界緊密關聯在一起。生活世界對工具而言沒有意義,卻是人存在的根本。因此,與人類生活世界關聯的(外國)語言學習始終有其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只是需要被重新定義和定位。在近期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中,外語教育學被正式列為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正是這一內在邏輯和時代需求的體現。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98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