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24春季拍賣會將于5月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啟幕,分為兩個階段舉行:
第一階段于5月7日—10日舉行預展,5月11日—12日進行拍賣。拍賣門類包括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瓷器及古董珍玩、古典家具及工藝品、珠寶翡翠鐘表。
第二階段于5月18日—21日舉行預展,5月22日—25日進行拍賣。拍賣門類包括中國書畫、古籍善本、郵品錢幣、佳釀臻茗。
一直以來,中國嘉德堅持學術引領和市場導向,以高品質、高標準遴選藝術珍品,成為國內拍賣市場的領跑者。本季中國嘉德繼往開來,精心組織30個各具特色的專場,從國寶級的赫赫名跡、稀世珍品,到估價親民的精致小品,網羅近5000件佳作,以呈現一場薈萃古今中外的藝術盛宴。
備受矚目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將以5個特色專題:“20世紀藝術”、“‘85新潮美術專題”、“當代藝術中堅板塊”、“中國新繪畫”和“A20當代藝術特別專題”,貫穿從20世紀名家到新繪畫一代的佼佼者。他們的創作不僅為藝術史提供了多元豐富的藝術樣貌,他們還是這個風起云涌市場中的中流砥柱。
20世紀藝術板塊
在“20世紀藝術板塊”下,中國嘉德以學術建構市場價值,集結逾20件中國現代主義名家的經典臻品。特別設置“吳大羽藝術專題”、“吳冠中藝術專題”,另有李鐵夫、顏文樑、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方君璧、周碧初、關良、李瑞年、孫宗慰、沙耆、羅爾純等珍罕名件呈現。
在“勢”與“象”之間
吳大羽
“吳大羽藝術專題”共將呈現4件吳大羽重要佳作,涵括兩幅油畫作品《乾象含章》與《花枝粉韻》,及兩組蠟彩精品《無題》與《春光/旋舞》,從多重角度詮釋吳大羽之 “勢象”理論。
“勢象”理論是將西方抽象藝術的理念與中國書法、哲學、畫理結合起來,使形象客體與氣勢韻味相貫通,實現形與色、形與意的擁抱與交融。吳大羽以中國之“韻”吞食、消化西方之形與色,其創作既追求形而上之勢,又注重形下之象,通過不斷的剪裁與融合,構建出獨樹一幟的個人藝術語言,為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Lot 253
?吳大羽(1903-1988)
乾象含章?
約1980年代
布面 油畫
52.7×37.7 cm
發表
《吳大羽畫展》,臺北歷史博物館出版,臺北,2001年,第59頁
《吳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年,第85頁
《吳大羽》,大未來畫廊出版,臺北,2006年,第111頁
《海派百年代表畫家系列作品集:吳大羽》,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2013年,第79頁
《巴黎現代中國藝術的先鋒》,德薩畫廊,香港,2014年,第51頁
《吳大羽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75頁
《飛羽掠天——吳大羽作品集》,商務印書館,北京,2020年,第110頁
展出
“吳大羽畫展”,2001年3月9日至4月8日,臺北歷史博物館,臺北
“巴黎現代中國藝術的先鋒”,2014年5月14日至6月21日,德薩畫廊,香港
估價:RMB 9,000,000-12,000,000
《乾象含章》繪于吳大羽晚年時期,正值其創作全盛期。從1978年至1988年,吳大羽持續探索著油畫的形式語言,其早期作品中的具象元素逐漸分解,走向一種解衣槃礴、無拘無束的抽象境界。這一時期的作品均為較小尺寸,但小小的畫幅卻在吳大羽的筆下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量,可謂咫尺之間,包羅萬象。
在這幅黑、白為主的多彩畫面里,龍頭從層疊的色彩中化形,極具動勢。吳大羽還將“京韻”臉譜的濃重感,以及非洲原始面具對五官形態特征的呈現融入其中,幻化起一如舞龍表演時繽紛的視覺感受,迸發出巨大張力。
Lot 254
吳大羽(1903-1988)
花枝粉韻
約1980年
布面 油畫
35.6×30 cm
發表
《吳大羽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169頁
《飛羽掠天—吳大羽作品集》,商務印書館,北京,2020年,第193頁
《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海大學出版社,上海,2021年,第51頁
《吳大羽文獻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22年,第164頁
展出
“吳大羽文獻展—被遺忘、被發現的星”,2015年5月5日至5月20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北京
估價:RMB 2,600,000-3,600,000
《花枝粉韻》同屬吳大羽晚年的經典之作,罕見地運用了大量鮮明的粉紅色,據《吳大羽作品集》所載,在藝術家現存的150余幅油畫中,以粉色作為主調的作品僅得2幅,均繪于1980年代。
鮮艷、充滿生機的粉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吳大羽人生低谷過后,對生活重新燃起的熱切期許,并通過藝術輸出迸發出振聾發聵的生命強音。這種生命力既來自藝術本身,亦來自其在跌宕境遇中不屈的人生態度。吳大羽以純熟且連續的垂直線段布局,筆勢挾帶書法的力道,構建出畫面整體的態勢,兼具“詩性”特質和無窮的想象空間。
Lot 251
吳大羽(1903 - 1988)
無題
紙本 蠟彩
14.5×10 cm
發表
《吳大羽畫展》,臺北歷史博物館,臺北,2001年,第142頁
《吳大羽紙上作品集》,大未來畫廊,臺北,2007年,第28頁
《吳大羽紙上作品 上冊》,大未來畫廊,臺北,2010年,第254頁
展出
吳大羽畫展,2001年3月9日至4月8日,臺北歷史博物館,臺北
吳大羽油畫藝術回顧展,2003年11月21日至12月10日,上海美術館,上海
吳大羽個展, 2011年3月12日至27日,耿畫廊,臺北
估價:RMB 50,000-70,000
Lot 252
吳大羽(1903 - 1988)
春光/旋舞(一組2件)
1970 年
紙本 蠟彩
14.7×10.2 cm×2
發表
左:《吳大羽紙上作品(上冊)》,大未來畫廊,臺北,2010年,第232頁
右:《吳大羽紙上作品(下冊)》,大未來畫廊,臺北,2010年,第343頁
《師道—吳大羽的十封信》,輔仁書苑,北京,2015年,第18頁
估計:RMB 160,000-200,000
勢象空間負責人李大鈞稱:“吳大羽先生是中國現代蠟彩藝術的奠基人,并且以一己之力,把蠟彩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眾多藝術媒材中,吳大羽對蠟彩青睞有加,他曾在1979年致學生蔣鴻奎的信中寫道:“蠟彩之突出渲染細描,疊層加工,復襯比應,來居先操縱,說明這一工具之于敏感范疇是奪變、力定、強速作用上。這一心目吐彩新工具,不全像是粉彩、油彩、水粉彩、水彩、素彩的復道品,又有其獨特點。素繪也有其獨立彩章,書法藝術之神彩是其主例之解。”
吳大羽對蠟彩的解讀,既反映出來自西方野獸派、表現主義的“主觀色彩學”,又能看到中國傳統書畫理論中的“神韻”。蠟筆在紙上的每一處涂抹,都體現出似無形質的重感,而這正是吳大羽對“勢象之美”的追求。
“意象美”與“形式美”
吳冠中
“吳冠中藝術專題”將呈現3件其于70-90年代創作的風景大成精典。從70年代起,吳冠中開啟了油畫、國畫創作雙領域實踐。他將自己兼習油畫和水墨畫比肩于“水陸兼程”,繼而在“油畫民族化”和“國畫現代化”兩個方面進行著交互式的藝術探究。
吳冠中的創作流連于抽象與具象之間,盤桓于寫形與抒情之際,表面上具有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格特點,實質上卻又處處散發著中國傳統水墨的詩情畫意。他提出“風箏不斷線”的創作原則,嘗試西方形式結構同中國意境韻味的有機結合,構成獨特的“自然—形韻”新體系。
吳冠中的許多作品都強調了“意象美”與“形式美”。“意象美”是文人畫的精髓。“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也就是“立象以盡意”。吳冠中繼承了傳統文人畫中“意象”的精髓,化繁為簡,從復雜的具象中提煉出構成元素,以強調畫面的整體框架、空間分割和畫面的組成關系。
而其“形式美”是指發掘事物的構成美,并從中挖掘韻律,節奏和有條理的秩序感用抽象語言進行描繪。吳冠中借鑒了西方的視覺經驗的新穎性,藝術感覺的敏感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抽象形式的共通性,并以此與中國藝術相結合,注重畫面結構、墨與色,線和點的對比。
Lot 271
吳冠中(1919-2010)
雨后流泉(雙面畫)
1978 年
布面 油畫
45×47 cm
發表
《吳冠中繪畫展覽目錄》,中國美術館,北京,1979年,第2頁和第54頁
《吳冠中油畫寫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1979年(圖版)
《吳冠中畫集》,德藝藝術公司,北京,1987年,第149頁
《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1》,三聯書店,北京,2003年,圖版172
《吳冠中全集III》,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2007年,第127頁
《吳冠中畫集——下卷》,江西美術出版社,南昌,2008年,第320頁
展出
“吳冠中繪畫展覽”,1979年,中國美術館,北京
“百年異彩藝術陳列展”,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2月28日,勢象藝術中心,北京
估價:RMB 5,000,000-7,000,000
《雨后流泉》是吳冠中于1978年玉龍山之行冒雨寫生的佳作。他采用北宋山水經典的對稱構圖,以大山堂堂之勢,表現云杉之的挺拔、高聳和深邃,玉帶環繞的雪山則退居次席。樹枝則激越地伸展,像熱烈的舞蹈,像酣暢舒展的沐浴,充滿了活力。
畫面從正中央最深處層層向外增加明度,從墨綠、湖水綠、青綠到淺綠,有條不紊的組合成形。其間綴以吳冠中標志性的紛披色點,萬物生機勃發之態,呼之欲出,可說是70年代吳冠中風景油畫成熟階段的典型面貌。
Lot 272
吳冠中(1919-2010)
雨后玉龍山
1996 年
布面 油畫
92×66 cm
發表
《吳冠中全集第四卷》,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2007年,第131頁
《彩面朝天:吳冠中的世界》上海畫報出版社,上海,2005年,第187頁
估價:RMB 15,000,000-20,000,000
90年代,吳冠中對于繪畫的體悟與技法都已更進一步。這件《雨后玉龍山》,既有中國傳統詩畫中的韻味,如遠處朦朧的山巒和云霧彌漫的天空,又有油畫擅長的對不同體量質感的刻畫。尤其是造型的掌握、構圖的形式以及顏色的分配已臻至純熟,將早年苦心孤詣的流泉、藤蔓等繁瑣細節盡以大色塊塑造,轉而將大量筆墨放置在雨后樹干、樹枝,以筆鋒層層繪出枝干形態與彼此之間界限模糊。樹木的神韻中頗有師法北宋大師郭熙的筆意,又通過光與影、明與暗,并綴以花雨紛披的色點,塑造了空間感,將云南幽密叢林、深谷清溪的神秘與生機體現于畫布之上。
Lot 273
吳冠中(1919-2010)
田園居舍
1992年
布面 油畫
60×73 cm
發表
《吳冠中水墨新作、油畫及素描》,賽紐奇藝術博物館、藝達作坊,巴黎、新加坡,1993年,第55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吳冠中》,錦繡文化企業、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176頁
《天南地北風情》,藝達作坊,新加坡,1994年,第25頁
《寰宇覓知音:吳冠中九十年代作品選》,外文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79頁
《吳冠中精品選集》,藝達作坊,1996 年,第132頁至第133頁
《吳冠中作品收藏集I 》,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68頁
《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2003年9月,第30頁至第31頁
《吳冠中全集IV 》,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2007年8月,第38頁至第39頁
《吳冠中畫集下卷》,江西美術出版社,南昌,2008年3月,第366頁
《世界藝術大師·吳冠中(續) 》,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92頁
《吳冠中油畫風景范本》,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2019年,第121頁
展出
“當代中國畫家——吳冠中水墨新作、油畫及素描展”,1993年,立塞紐奇藝術博物館,巴黎,法國
估價:RMB 15,000,000-20,000,000
1992年,大英博物館為吳冠中舉行個展“吳冠中─一個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博物館打破只展覽古文物的不成文慣例,首次展出在世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展覽的地點放在了原本中國古畫的展廳,吳冠中的一幅橫卷《漢柏》展出于原《女史箴圖》的地方,預示著吳冠中肩負著傳承中國古代藝術命脈以及建立中西方現代藝術交流的重任,而他是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先行者。
吳冠中曾根據寫生經驗創作了7幅英國鄉村主題的油畫,《田園居舍》即為其中之一。相比大部分“英國鄉村”主題作品的濃墨重彩,《田園居舍》的色彩和氣氛反而是透露著中國的江南風味。在吳冠中的畫面布局下,英國景色呈現出東方式的水墨情韻與沖澹淡雅的詩意。這不僅詮釋了吳冠中標志性的“意象美”與“形式美”,也是其油畫本土化探索的成功例證。
自然風光 大氣之美
劉海粟
劉海粟在經過西方藝術洗禮和東方文化浸潤之后,造就了新的美學范式。他將西方現代主義中的反叛內核經過中國人文精神的提煉與內化,轉化為一種以油畫為媒介,融合西方現代精神與中國文人心性的藝術形式。
在《廬山含鄱口行云》中,劉海粟雖以西畫油彩表現,但儼然畫出了一派中國山水氣象。畫面中處處不經意間流露出取自國畫的皴法與線條,底層油彩若隱若現,山峰與郁郁蔥蔥的植被相互掩映,天空云卷云舒,較西畫重寫實再現的特點更偏重于意境營造。
劉海粟的油畫并不崇尚造型準確、寫實,他更看重對于自然風光大氣之美的捕捉和以情融景、景隨興生的抒發,故而畫面顯得異常雄渾、老道。在色彩運用上,劉海粟十分大膽且果敢,很多時候直接采用的是未經調和的原色,如本作中赭石色的樹木、以及靛藍色線勾勒的山峰與涼亭,粗曠的運筆鋪色、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氣勢非凡。在對山峰、云層、密林的繪制技法上,他以傳統書法中的“中鋒用筆”加以書寫,用筆老辣,寫意靈動,枯筆飛快地拖拽后所帶出的飛白極富速度感與力量,可謂“筆所未到而氣已吞”。
Lot 258
劉海粟(1896-1994)
廬山含鄱口行云
1956 年
布面 油畫
60×90 cm
發表
《劉海粟油畫國畫展覽會目錄》,上海展覽館,上海,1957年,油畫目錄第101號
展出
“劉海粟油畫國畫展覽會”,1957年3月,上海展覽館,上海
徐志舊藏,原藏家直接得自藝術家
本作即將收錄于由家屬參與編纂的《劉海粟全集》
估價:RMB 11,000,000-15,000,000
1957年3月,上海展覽館為劉海粟舉辦了盛大的“劉海粟國畫油畫展覽會”,這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個展,也是其生涯第一次重要回顧展。展覽共展出國畫69件,油畫119件和巴黎時期的臨摹作品6件,從其24歲創作的《秋》,到展覽前夕才完成的《廬山含鄱口行云》,所有作品均由劉海粟精心挑選,以及經過老友專家們的重重把關,足以見得這次展覽及參展作品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廬山含鄱口行云》還是一段友誼的見證。本作的原藏家徐志是劉海粟的同輩人,曾任沈陽市副市長、中共沈陽市委常委等要職。徐志與劉海粟、啟功、沈尹默等藝術大家交誼甚篤,并有諸多名家作品收藏。劉海粟也曾將自己的畫作贈與徐志,《廬山含鄱口行云》便是其中一例。
紅土地上的深情贊歌
羅爾純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畫壇盛行一時的鄉土風情熱分為了兩股潮流:一股是鄉土寫實風,另一股則是以羅爾純為代表的鄉土表現風。
羅爾純在色彩表現上有著極高成就。他在汲取西方現代藝術諸多流派的色彩精髓上,采用層次多變、復雜微妙的調和復色組織畫面的色彩結構,以高超的調色技術使各種復色保持高明度、明麗歡快的色彩,同時畫面不失溫厚潤澤,最終形成“造型簡潔、設色明麗、筆意大方”的個人風貌。
羅爾純作品的另一個典型標志是其童年記憶中湘鄉的紅土地。這片紅土地既是他揮之不去的視覺記憶,也為他個人化的色彩傾向找到了源頭。在之后的許多年里,純純的朱紅色成為羅爾純作品中一抹最耀眼的色彩。
Lot 270
羅爾純(1930-2015)
九月
1996 年
布面 油畫
163×154 cm
發表
《第三代油畫家研究——羅爾純》,廣西美術出版社,南寧,2001年,第65頁
《羅爾純》,上海美術館,上海,2007年,第57頁
《羅爾純人物畫》,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北京,2008年,第143頁
《大彩至樸——羅爾純藝術展》,廣東美術館,廣州,2009年,第34頁
《回歸滄浪——羅爾純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莊,2012年,第198頁
展出
“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1996年,中國美術館,北京
“羅爾純油畫展”,2007年3至4月,上海美術館,上海
“羅爾純人物畫展”,2008年3月22日至3月31日,橋藝術空間,北京
“大彩至樸——羅爾純油畫展”,2008年7月17日至7月27日,廣東美術館,廣州
“回歸滄浪——羅爾純油畫展”,2010年3月12日至4月18日,蘇州博物館,蘇州
“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2012年年10月1日,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
估價:RMB 2,000,000-3,000,000
《九月》創作于1996年“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前夕,本已打算放棄參展的羅爾純在最后關頭創作欲望被點燃。在畫布之上,他以畫刀替代畫筆,將易吸油的畫布化作一片熱情奔放的紅土地,成就了這幅代表作。
這件作品不僅成為羅爾純“急就章”系列的典范,更映射了他與故鄉紅土丘陵的深厚情感。這種以主觀情緒驅動的表現色彩,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激情——在九月這個豐收的季節,生命達到高潮,婦女與碩果累累的麥穗互為鏡像,成為豐盈生命與希望的象征。
《九月》除了是對豐收的贊美,更是對故鄉紅土地和勤勞人民的深情贊歌。紅土地,作為獨屬于中國的風土人情,體現了羅爾純對中國人民最質樸的生存與精神狀態的關注。畫面中,背著嬰兒的婦女肩負生活重擔,卻依然身姿挺拔……
Lot 261
關良(1900-1986)
德國魏瑪風景
1957 年
布面 油畫
68×54 cm
發表
《中國名畫家全集:關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莊,2003年,第116頁
《關良1900-1986》,華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2012年4月,第140頁
展出
“馬蒂斯的馬蒂斯”,202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馬蒂斯的馬蒂斯”,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UCCA Edge,上海
源自藝術家家屬
估價:RMB 2,000,000-3,000,000
Lot 259
林風眠(1900-1991)
瓶花與靜物
紙本 彩墨
46×51.5 cm
藝術家女兒林蒂娜舊藏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藝術夜場,2018年6月19日,Lot 1872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Lot 269
孫宗慰(1912-1979)
月牙泉
1943 年
布面 油畫
64×82 cm
發表
《孫宗慰畫展目錄》,乙油畫,1946年,第115號
《藝為人生—徐悲鴻的學生們藝術文獻集》,中國國家畫院編,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188頁
《求其在我—孫宗慰百年繪畫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77頁
《別有人間行路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龐薰琹、吳作人、關山月、孫宗慰西南西北寫生作品集》,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2013年,第144頁
《人民藝術家》,人民出版社,北京,2021年,第47頁
《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敦煌研究院編,敦煌,2022年,第68頁
即將收錄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叢書—《新中國美術家—孫宗慰》,中央美術學院編,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2024年
展出
“孫宗慰畫展”,1946年1月,重慶
“孫宗慰遺作展”,1983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求其在我—孫宗慰百年繪畫作品展”,2012年8月11日至8月20日,中國美術館,北京
“別有人間行路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龐薰琹、吳作人、關山月、孫宗慰西南西北寫生作品展”,2013年10月27日至11月23日,關山月美術館,深圳
“西域西域—孫宗慰藝術展”,2021年9月2日至10月10日,勢象藝術中心,北京
“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2022年8月30日至2023年2月28日,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
“心影馨香—孫宗慰繪畫藝術展”,2023年2月28日至3月26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直接得自藝術家家屬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Lot 255
李鐵夫(1869-1952)
南瓜與魚
1946 年至1948 年
布面 油畫裱于木板
63.5×76.2 cm
估價:RMB 1,200,000-1,800,000
Lot 268
李瑞年(1910-1985)
1977 年
布面 油畫
75×80 cm
發表
《畫家李瑞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76-77頁
展出
“李瑞年:百年誕辰暨捐贈作品展”,2010年7月6日至16日,中國美術館,北京
源自藝術家家屬
估價:RMB 480,000-680,000
85新潮美術專題
本季,中國嘉德以“重塑與回歸”為視角,隆重推出“‘85新潮美術專題”,致敬中國美術史上這段散發著理想主義的光輝時段。基于后疫情時代藝術市場的激蕩變化,以及對當下一二級市場的深度觀察,嘉德臻選了6件“‘85新潮”美術運動名作,以點帶面地呈現出這個特殊時代的藝術情狀。名單包括:浙江池社發起人張培力、北方藝術群體代表舒群、江蘇“紅色·旅”重要成員曹小冬、上海藝術群體代表余友涵、李山,以及活躍于廣東的“大尾象”成員徐坦。
冷峻、克制、理性
張培力
張培力除了有“中國錄像藝術之父”之稱,他還是85美術新潮運動里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上世紀80年代,張培力發起“浙江青年創作組”,策劃影響深遠的“85新空間”展覽,而后又組建藝術團體“池社”——在當時極具影響力的青年藝術家團體。
在藝術的內容表達上,張培力認為自己是相當理性的人,并不希望用情緒的煽動掩蓋自己試圖傳達的信息。他的繪畫作品被批評家封為“理性繪畫”,從技法語言到繪畫對象,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呈現出一種冷漠、理性的畫風,如同工業社會和城市生活的投影。
Lot 282
張培力 (b.1957)
側面的吹奏者
1986年
布面 油畫
98.5×79 cm
發表
《墻: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95頁
《張培力:藝術工作手冊》,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2008年,第35頁
《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蘇富比,香港,2011年,第18頁
尤倫斯夫婦舊藏
估價:RMB 6,000,000-8,000,000
張培力的繪畫作品不多,主要系列包括“游泳”、“爵士樂”和“X?”,其中“爵士樂”系列的數量最少,不多于6幅,并有2幅已毀壞。而本作是“爵士樂”系列中唯一使用了A、B、C、D、E等注釋符號的作品。這就像醫用說明書中的標簽,一方面消除了所有再現因素,另一方面也使觀眾對符號的含義產生了各種猜測。不過,在藝術家看來,這些英文字母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對符號的利用,僅表明他消除畫面表現性的形式語言探索傾向。在一年后的描繪醫用乳膠手套的“X?”系列中,也出現過相同的手法。
在這件《側面的吹奏者》中,張培力用一種冷靜而莊嚴的方式描繪了一位吹奏者的側面形象。他沒有強調情感和動感,刻意地抹掉畫面的意義,讓它盡可能將形式一面展示出來,給人一種超脫現實的冷感。
張培力描述自己的創作理念時說:“我畫畫喜歡正視,沒有透視變化,沒有動感,這是一種中性的、客觀的創作情緒。因為人類的情感相對于‘宇宙精神’來說是脆弱的,所以,采用平靜和中性的態度是必要的。這如同在顯微鏡下看切片,必須正視,這樣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質。”正如張培力的另一幅作品《休止音符(正面的吹奏者)》,與《側面的吹奏者》正好呼應,構成了有關薩克斯演奏者的正視和側視圖。
繁中有序 靜中寓動
余友涵
去年年底,余友涵于上海辭世。他是在上世紀中國85美術新潮和90年代政治波普等藝術演進中影響到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先鋒人物之一,也是最早一批進入國際視野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為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和政治波普風格的重要開創者之一,余友涵結合了多重透視和對中國文化本體結構的研究,他的作品融合了東方傳統的視覺符號和西方現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對中國現當代藝術史進程起到了關鍵性的推進作用。
自1985年,余友涵確立了自身風格的“圓”系列以來,其抽象創作主要以單色調為主,以呈現中國水墨畫的寫意情調。1988年后,余友涵開始在抽象繪畫中融入鮮亮絢麗的色彩,創作了第一批彩色抽象作品。《抽象1988-8》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記錄了他關鍵的轉型時期,為其后來通過繪畫語言,深入研究中國文化本體結構確立了全新的風格范式。
Lot 281
余友涵(1943-2023)
抽象 1988-8
1988 年
布面 丙烯
88×98 cm
今日中國畫廊,布魯塞爾
附藝術家親簽之作品保證書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受80年代外來思潮的影響,余友涵通過閱讀和汲取尼采哲學、老子哲學、自然科學以及東方神秘主義等理論精髓,進一步升華了簡單筆觸所蘊含的審美意涵。彼時的余友涵沉浸于波濤洶涌的文化浪潮中,但卻并未一股腦地將抽象的觀念和思想搬到畫布上圖解,而是以謹慎、克制的態度,提煉純粹的繪畫語言,以此承載內心深處的感悟與理解。
在《抽象1988-8》中,盡管我們無法捕捉具體可感的形象,但視線在畫面游移的過程中,卻能越發感受到一種渾然天成的秩序感,而非情緒的簡單外化和泛濫。余友涵將紅、藍兩色以書法的筆觸鋪就整個畫面,然后在紅藍底色上通過精心排布繁密的黑色筆觸,控制其筆勢走向,在不同形態的交融和阻隔中,最終營造出了一種多而不亂,繁中有序的視覺感受:不同顏色的筆觸圍繞畫面中心,隱約顯現為一個流動的環形結構,畫面由此從左側繁密、熱烈的氣氛,悄然過渡至右側較為疏朗、平緩的效果,具有一種極具活力的生命感。
Lot 285
李山 (b.1942)
胭脂系列——每星期的第 7 天:62 號
1994 年
布面 油畫
150×130 cm
發表
《圣保羅中國藝術展》,漢雅軒,香港,1994年,第29頁
《新中國前衛藝術的誕生》,東八時區,北京,2008年,第265頁
展出
“二十二屆巴西圣保羅國際雙年展”,1994年10月12日至12月11日,圣保羅
估價:RMB 2,000,000-3,000,000
Lot 286
曹小冬 (b.1961)
無人地帶
1986 年
布面 油畫
80×122 cm
發表
《江蘇畫刊》 第11期,江蘇省出版社,南京,1987年
《中國美術報》 第38期,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1987年
《中國現代藝術展覽畫冊》,中國美術館,北京,1989年,圖46
《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1年,第149頁
《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1992年,第198頁
《中國大陸中青年美術家百人傳·油畫篇/現代藝術篇(上冊)》,香港藝術潮流出版社,香港,1992年,第122頁
《時代周刊TIMES:中國國慶50周年特刊1999》,美國時代周刊,紐約,1999年9月
《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2006年,第822頁
《’85美術運動:80年代的人文前衛 Vol.1》,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桂林,2008年,第188頁
《中國新藝術三十年》,Timezone 8,北京,2010年,第44頁《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121頁
《20世紀中國藝術史》,新星出版社,北京,2013年,第606頁
展出
“紅色·旅:第一驛畫展”,1987年5月,南京藝術學院展覽廳,南京
“江蘇藝術群體—上海交流展”,1987年
“中國現代藝術大展”,1989年2月,中國美術館,北京
估價:RMB 1,200,000-1,800,000
Lot 284
徐坦 (b.1957)
三個漁民
1987 年
布面 油畫
170×165 cm
源自藝術家家屬
估價:RMB 2,300,000-3,300,000
Lot 283
舒群 (b.1958)
文化 POP 系列·崔健 C
1991 年
布面 油畫
127×116.5 cm
發表
《圖像的辯證法:舒群的藝術》,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2009年,第136頁
展出
“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文獻資料展”,1992年,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廣州
“社會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展”,2008年3月2日至4月15日,特列切科夫國家美術館,莫斯科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當代藝術中堅力量
在“當代藝術中堅板塊”中,中國嘉德以中國本土為原點,亦將視線放諸海外,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及整體面貌,書寫全球“大當代”的革新與傳承。陣容涵括:林壽宇、刁德謙等海外華人藝術家極具當代思考的極簡與抽象力作;王懷慶、袁運生、尚揚等中國當代藝術大師之經典;劉煒、周春芽、曾梵志、張恩利等中國當代中堅力量之典型代表作;還將首次呈現英國國寶級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館藏級的大型雕塑創作。
“白”的極致領域
林壽宇
林壽宇是首位參展卡塞爾文獻展的華裔藝術家。胡安·米羅曾對其作品高度評價道:“林壽宇在白色的世界中,無人能及”。1967年,林壽宇還與朱德群、趙無極等一同入選第四十四屆卡內基國際美術展,并與弗朗西斯·培根同時獲得“威廉佛瑞紀念收藏獎”。
建筑專業出身的使林壽宇深受包豪斯現代建筑設計的啟發和影響,在將其中的精確、嚴謹和絕對活用于自身藝術創作的同時,他還創造性地將東方老莊的哲學思考、中國的潑墨山水概念以及中國文人畫中的“留白”空間融入到創作當中,在戰后抽象藝術的發展歷程中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間接掀起了國內有關“幾何抽象”以及“極簡主義”等西方藝術史創作風格的探討。
Lot 287
林壽宇(1933-2011)
有鋁板的繪畫浮雕
1960 年
布面 鋁 油畫
63×76 cm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上世紀50年代后期,林壽宇透過風格派、具體藝術、包豪斯、硬邊、色域一派相承的“冷”抽象的系統,在幾何抽象、極簡主義之上,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絕對主義。伴隨創作手法的逐漸精簡以及美學觀念的去蕪存菁,他逐步轉向幾何抽象的立體作品的創作,“極簡浮雕”于他對畫面的雕琢中不斷浮現,并成為其風格轉型的關鍵節點。
此次上拍的《有鋁板的繪畫浮雕》完成于1960年,林壽宇通過化繁為簡的創作形式,以常見的矩形切割,將作品分為大小不一的四份。其中,左下的圓形運用工業時代的代表性產物──具有金屬光澤的鋁板,形成正面視角難以察覺的凸起,鋁板在當時是先進生產力的象征,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產物,該材質光滑時表面銀白而發亮,粗糙時則呈暗灰色。林壽宇將這種材料用于創作,探索媒介對繪畫的影響,并使繪畫突破二維的空間,浮雕出猶如滿月一般的光暈。與之相呼應,右下更低處僅以線條所勾勒出的圓,表達了虛實相間、陰陽共生的對照關系。而畫面中較長的黑色直線與右邊略短的黃色直線,則串連起整件作品的視覺節奏,成為其藝術創作中獨一無二的印記。
見微知著 觀見日常
張恩利
近三年,張恩利的作品市場實現了“三級跳”的飛躍式增長——2020年及之前,其年度成交額從未超過400萬美元;而到了2021年,年度成交額猛增至680萬美元;2022年達到850萬美元;2023年突破千萬大關,達1150萬美元。
張恩利每個階段的作品都有其市場和受眾,其中最受藏家喜愛的當屬創作于1990年至2005年間的具像人物肖像,成交價在500萬以上的9件作品,8件均為這一時期的創作,其最高價的《盛宴4號》也出自這一時期。張恩利從城市生活的邊緣人物入手,描繪那些在肉市、酒館、舞池、宴席中的尋常人物,映射出90年代社會變革和經濟轉型期的生活實態。
Lot 324
張恩利(b.1965)
盛宴4號
2000年
布面 油畫
247.7×198.1 cm
發表
《張恩利:人性,太人性的》,香格納畫廊、上海比翼藝術中心,上海,2004年,第31頁
《張恩利:人性》,K11藝術基金會,上海,2017年,第102頁
《張恩利》,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2020年,第50頁《張恩利:表情》,龍美術館,上海,2023年,第55頁
展出
“張恩利:會動的房間”,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
估價:RMB 18,500,000-22,500,000
《盛宴4號》即將于此次晚拍再次亮相。不同于與他同時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恩利沒有參與“政治波普”、“媚俗藝術”和“玩世現實主義”等20世紀90年代廣泛流行的藝術主題,而是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場景,以及錯身而過的生活細節。
Lot 325
張恩利(b.1965)
一筆生意(雙聯)
2001 年
布面 油畫
100×100 cm×2
發表
《張恩利:表情》,龍美術館,上海,2023年,第68頁至第69頁
展出
“張恩利:表情”, 2023年11月8日至2024年1月14日,龍美術館,上海
估價:RMB 3,600,000-4,600,000
2001年,作為張恩利創作風格的分水嶺,標志著他從對他人狀態的觀察,逐步轉向內在的自我審視。《一筆生意》正是這一轉向前夕的關鍵之作。隨著人物創作步入尾聲,張恩利逐漸將目光投向更貼近日常生活的事物,包裝盒、盆子、水桶等被忽視的物體都被賦予了肖像般的莊重感。由情緒的表現走向內省的寂靜,也正是這一份與眾不同的疏離,讓張恩利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代表。
Lot 326
張恩利(b.1965)
桌椅
2008 年
布面 油畫
250×250 cm
發表
《張恩利》,上海美術館,上海,2011年,第88頁至第89頁
《Vitamin P2》,菲登出版社,倫敦,2011年10月,第14頁
《有顏色的房子》,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2021年,第85頁
《張恩利:表情》,龍美術館,上海,2023年,第118頁
展出
“張恩利”,2009年2月4日至3月4日,IKON美術館,伯明翰
“相向而行—藝術里的精神”,2023年6月7日至7月21日,悠藝術中心,北京
估價:RMB 2,300,000-3,300,000
2003-2015年間,張恩利開始探索日常之物,畫面語言也更加簡潔。作品《桌椅》便是藝術家此階段的作品。張恩利把“椅子”當作“肖像”來繪畫,而使平面物體被賦予了體積生命。藝術家獨特的繪畫觀察視角在這件作品上完美呈現,他以極為單純的造型語言,達到一種不簡單的具象表征,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事物間,建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嶄新風貌。
人體、時間與空間
安東尼·葛姆雷
作為享有極高國際聲譽的當代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因其探索人體與空間關系的雕塑、裝置和公共藝術作品而受到廣泛關注。他的創作直面人類于宇宙萬物間立足點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將藝術空間作為一種生成之所,讓新行為、思想與情緒得以涌現。
安東尼·葛姆雷在其所作的《雕塑的故事》一書中寫道:“雕塑是一種讓時間停止的嘗試。我們沉浸在空間里,也沉浸在時間中。而時間本身就能使一件雕塑成形。雕塑雖然是靜態的,卻能以某種方式連接時間與空間。”
Lot 297
安東尼·葛姆雷(b.1950)
當下
2001 年
鑄鐵 雕塑 5/5
342×192×35 cm
展出
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德學院,長期展覽,牛津,英國(非同一版數)
“雕塑”,1989年1月21日至3月12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漢勒貝克,丹麥(非同一版數)
估價:RMB 4,200,000-6,200,000
作為館藏級的大型雕塑作品,《當下》共有5版,其中4版已被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德學院、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羅氏庭院雕塑公園和Hall藝術基金會納入收藏。此次上拍的第五版《當下》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可流通的一件,因此彌足珍貴。
這件《當下》創作于2001年,由葛姆雷利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原型制作的兩個鑄鐵人物組成,下者站姿宛如士兵,端莊、嚴謹、健碩,周身覆蓋著像魚雷般的銅墻鐵壁,沉重且難以動彈;上者則四肢舒展,手臂張開,充滿自由,具備著無限延伸的可能性。葛姆雷以其創新的雕塑理念持續著對人體、空間與時間的探索。
Lot 293
劉煒(b.1965)
我的風景
2008年
布面 油畫
200×250 cm
發表
《劉煒Liu Wei》,紅橋畫廊,上海,2008年,第226頁
展出
“我的風景 劉煒個人作品展”,2008年9月10日至10月16日,紅橋畫廊,上海
估價:RMB 9,000,000-12,000,000
Lot 294
周春芽(b.1955)
錦霞千里
2012年
布面 油畫
180×380 cm
展出
“相向而行:藝術里的精神”,2023年6月7日至7月21日,悠藝術中心,北京
估價:RMB 12,800,000-15,800,000
Lot 292
尚揚(b.1942)
董其昌計劃—4(雙聯)
2007 年
布面 綜合材料
148×233 cm×2
發表
《尚揚·大風景的喟嘆》,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2007年,第264至265頁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集—卷3》,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16至17頁
《意象油畫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2010年
《畫風 卷20》,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2011年
《尚揚》,安徽美術出版社,合肥,2012年
《尚揚:董其昌計劃》,天安時間,北京,2009年,第36至37頁
展出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回展”,2007年9月30日至2008年2月29日,呂貝克美術館,呂貝克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回展”,2008年3月5日至2008年6月30日,普法爾茨歷史博物館,普法爾茨
“欲望的風景—尚揚師生藝術展”,2007年9月16日至10月12日,橋舍畫廊,北京
“欲望的風景—尚揚師生藝術展”,2007年,石家莊當代美術館,石家莊
“移花接木—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2008年9月1日至12月1日,華美術館,深圳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2009年,Basis Space,法蘭克福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2009年,山東省圖書館,濟南
“尚揚:董其昌計劃”,2009年5月9日至6月10日,天安時間,北京
“無形之形—中國文化年當代藝術展”,2012年6月2日至11月18日,卡爾舒特藝術中心,比德爾斯多夫
“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武漢站”,2013年8月14日至9月14日,湖北美術館,武漢
“中華意蘊—中國當代藝術展暨中國油畫百年回望”,2014年1月25日至2月22日,廣東美術館,廣州
“中國當代藝術展暨中國油畫百年回望”,2014年3月6日至4月6日,湖北美術館,廣州
“中國當代藝術展暨中國油畫百年回望”,2014年5月15日至6月18日,山東省美術館,濟南
估價:RMB 5,000,000-7,000,000
Lot 296
曾梵志(b.1964)
面具系列No.17
1998年
布面 油畫
179×199 cm
發表
《曾梵志作品全集 1984-2004》,Skira出版社,米蘭,2019年,第179頁、第488頁至第489頁
展出
“1999中國藝術”,1999年3月11日至5月10日,Limn畫廊,舊金山,美國
估價:RMB 13,000,000-15,000,000
?中國新繪畫及A20當代藝術特別專題?
2000年以來的中國新繪畫,經過十年沉淀,穩定性漸增,且成為近年來吸納新生收藏力量密度最高的板塊。基于該背景,本季中國嘉德繼續深化、細分市場,精心擇選創作生涯進入成熟期與穩定期的藝術家名單。屆時,王興偉、歐陽春、王光樂、黃宇興、仇曉飛、宋琨、陳飛、韋嘉、閆冰、高瑀、康海濤等多件精品佳作將亮相。
Lot 323
黃宇興(b.1975)
圣山有澤
2017年至2019年
布面 油畫
200×300 cm
估價:RMB 3,800,000-4,800,000
Lot 320
陳飛(b.1983)
荒山
2010年
布面 丙烯
240×150 cm
發表
《陌生人:陳飛》,中國今日美術館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11年,第46頁至第47頁
展出
“陌生人——陳飛個展”,2011年11月19日至30日,今日美術館,北京
估價:RMB 2,800,000-3,800,000
Lot 322
歐陽春(b.1974)
捕鯨船隊 NO.3
2006年
布面 油畫
200×280 cm
發表
《捕鯨記》,韓之演當代空間、Timezone 8,北京、香港,2008年,第50頁
展出
“捕鯨記——歐陽春個展”,2008年5月24日至6月15日,韓之演當代空間,北京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Lot 328
仇曉飛(b.1977)
彈鋼琴
2005年
布面 油畫
140×100 cm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Lot 333
宋琨(b.1977)
泛靈族
2018 年
布面 油畫
110×145 cm
展出
“相向而行——藝術里的精神”,2023年6月7日至7月21日,悠藝術中心,北京
估價:RMB 850,000-1,250,000
“A20當代藝術特別專題”由中國嘉德與600分鐘收藏咨詢事務所聯合推出,是基于當下藝術市場現狀開展的又一次創意性策劃。旨在對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趨勢、走向及變革展開討論;亦是對近年來80、90后新藏家不斷步入當代藝術收藏領域現象的交流與探研。涵納中西優秀藝術家資源:從20世紀表現主義前輩大師喬治·盧奧,到藝術中堅岡瑟·弗格、米里亞姆·卡恩、吳山專、王音,再到中青年一代的歐陽春、劉曉輝、王光樂、唐永祥、閆冰、伊西·伍德等均有重要作品亮相。
Lot 305
喬治·盧奧(1871-1958)
戴玫瑰花的少女
1930 年
紙本 油畫
32×22 cm
估價:RMB 300,000-500,000
Lot 310
岡瑟·弗格(1952-2013)
無題
2007 年
木板 丙烯
55 × 45 cm
展出
“岡瑟·弗格:互相傳球的夫婦”,2016年4月6日至5月21日,Giò Marconi畫廊,米蘭
Giò Marconi 畫廊,米蘭
估價:RMB 1,100,000-1,500,000
Lot 311
王光樂(b.1976)
水磨石2004.10-11
2004年
布面 油畫
200×200 cm
發表
《王光樂:水磨石》,一月當代,北京,2005年,圖版
《王光樂》,Hatje Cantz,奧斯特菲爾登, 德國,2014年,第44頁至第45頁
展出
“王光樂:水磨石”,2005年9月24日至10月23日,一月當代,北京
估價:RMB 4,000,000-6,000,000
Lot 302
伊西·伍德(b.1993)
假牙弓
2019 年
亞麻布 油畫
150×110 cm
展出
“瑪格麗特·沃頓與伊西·伍德:我收到消息就來了”,2019年6月2日至8月2日,JTT畫廊,紐約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Lot 301
唐永祥(b.1977)
像公交站牌
2014 年
布面 油畫
150×180 cm
發表
《唐永祥 2009-2017》,三川出版社,香港,2018年,第81頁
展出
“2014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14年5月14日至18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萬物生長”,2017年4月28日至6月11日,成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估價:RMB 300,000-500,000
*以上圖片由中國嘉德提供
出品人:董瑞、吳雙
撰文、排版:Tina Xu
審校:王欣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