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我們的生活。
據艾媒數據,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將邁過萬億門檻[1]。中國人的咖啡豆消耗量,也從“查無數據”,一路躍升至全球前十位置。
但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飲用的咖啡,大部分都是在海外烘焙的。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本土加工的咖啡生豆,曾經只一個非常微小的數字。
這背后,是中國咖啡消費飛速發展,給國內產業留下的空白區域:咖啡豆加工鏈條處于成長階段,深加工技術與設施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如今,這個局面正在悄悄發生轉變,以瑞幸為代表的咖啡市場頭部玩家,正將咖啡供應變成一件更專業、也更本土化的事。
中國咖啡新戰場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中國的咖啡品牌們已經完成了廣泛的市場教育。
曾經中國人喝咖啡,只能在商務標配星巴克和速溶咖啡雀巢之間極限二選一,這中間有一個巨大的空白帶未被滿足。但2017年之后,瑞幸用高性價比高品質的咖啡產品讓咖啡逐漸成為國人日常消費的選項。
2022年,我國咖啡行業達到1400億元,全國咖啡館17萬家,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下11杯咖啡。當下游消費市場從荒蠻走向繁榮,深入上游搞供應鏈,正在成為中國咖啡的新戰場。
咖啡的生產鏈條漫長且復雜,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環節:生豆,熟豆,以及咖啡制品。
如今中國咖啡品牌們的競爭在向后延伸,進入生豆、熟豆環節。
最近幾年,成熟品牌都開始向產地溯源尋找優質咖啡豆,涌向埃塞俄比亞、巴拿馬、巴西和中國云南等地尋找咖啡莊園合作;同時,與供應鏈企業合作定制產品產線、籌劃自建烘焙工廠的也不在少數。
原因也很好理解。任何消費品的競爭,度過了快速跑通模式的教育期,最終都會回到供應鏈比拼上。
打造自主供應鏈,一方面能保證穩定供應,免受上游價格波動影響,以及下游銷量爆發造成的斷供與短缺,比如當年瑞幸的生椰拿鐵大爆之后,咖啡品牌就曾蜂擁而上,以至全國“一椰難求”。
另一方面,自己把控供應鏈還能對市場保持敏捷反應,進而快速開發新品。
此外還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成本。自己把控供應鏈,就能盡可能地提高性價比,從各個環節為品牌擠出更多利潤。
柚C美式
這是一項看似輕松,實則相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我國的咖啡生產基礎相比快速增長的消費規模來說是很薄弱的,幾乎每個關節上都需要咖啡品牌們親力親為:
在生豆環節,上游種植基礎設施差、初加工企業小而散、而且技術落后;在熟豆環節,烘焙、測選設備昂貴,因此廠房的前期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在門店銷售環節,想發揮工廠靈敏反饋的效力,數字化建設也是巨大投入。
費時、費力、費錢——能把咖啡供應鏈做成的,幾乎只有少數的頭部企業。這其中,瑞幸便是一個代表。
三萬噸工廠
瑞幸剛走進公眾視野時,引人注目的更多是它的市場教育能力,與其龐大的消費群體。
比如,它能讓現磨冰美式成為打工人的每日電池,也能讓你縣城的七大姑八姨丈主動嘗試絲絨拿鐵,在朋友圈分享“醬香型咖啡”。
但如今,當瑞幸逐漸成為中國咖啡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大家更加關心的問題是,瑞幸如何管理一個日趨龐大、支撐著下游萬店規模的咖啡生產體系。
瑞幸其實很早就在布局供應鏈。2019年,瑞幸第一個烘焙基地就在福建奠基。這個工廠占地62畝,建筑面積4.9萬平方米,2021年春天正式投產,每年咖啡豆的烘焙量能達到1.5噸。
這只是瑞幸整合供應鏈的第一步。
2024年4月,瑞幸的江蘇烘焙基地正式投產。這個基地位于蘇州昆山綜合保稅區內,總投資1.2億美元,用地面積超過5.3萬平方米,集生豆倉儲、分撥、烘焙、包裝及銷售于一體。
運進昆山烘焙基地的咖啡生豆,會被送進恒溫20℃-30°C、恒濕65%-75%的倉庫儲存,然后經由專業機械臂卸袋、清除雜物,送入雙紅外AI色選機剔除劣豆,再進入自動烘焙、自動拼配環節。最后,由機器自動包裝碼垛儲存。
為了保證生產質量,瑞幸為昆山工廠配置了BRAMBATI烘焙系統,這個烘焙系統可以根據咖啡生豆產地、風味需求定制烘焙曲線,實現對烘焙溫度、熱風風量、熱風和咖啡之間熱交換效率等進行智能精準控制,使咖啡豆風味得以穩定呈現。
在生豆投包和產品包裝環節,瑞幸配備了多達11條現代智能機械臂,還聯合研發了智能機械裝箱機器人,極大提升了生產效能。
生產的全流程都是高效自動化的——在潔凈的廠房內,走動的人非常少。估算下來,三萬噸產量匹配的人效比非常高。
為進一步強化熱能回收利用、生產尾氣無污染排放,瑞幸還引入了1.5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RTO蓄熱式焚燒爐、無氟環保冷媒等節能減碳技術,全廠采用低耗能暖通空調系統、LED照明系統、雨水回收系統等節能方案。
對于設備與技術的大量投入不僅提高了工廠的運轉效率,還讓瑞幸開創了許多領先行業的生產方法。
口味檢測的標準化就是一個例子。咖啡工廠為了保證口味穩定,配備一個專業的風味研發團隊外,還引入了GCMS設備,替換人工風味檢測,減少主觀因素,讓檢測標準量化且穩定,這放在業內可謂是創新之舉。
投產后的昆山工廠,將是瑞幸,乃至整個中國咖啡行業最大的單體咖啡烘焙基地,年烘焙產能可超3萬噸,占全國咖啡烘焙產能近五分之一。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瑞幸敢在后方下重本,還是因為前方始終有賣得動的底氣。
瑞幸的必答題
高速擴張是瑞幸的常態。2023年瑞幸門店凈增加8034家,是2022年2190家的3.7倍,幾乎是每小時新增一家店。
隨著去年6月5日瑞幸總部廈門的旗艦店開業,中國正式出現了第一家門店數量破萬的咖啡品牌。截至2023年底,瑞幸已經開出了16000多家門店。
門店是觸達客戶最有效的方式,連鎖品牌的規模與門店數量直接掛鉤。但門店擴張對很多品牌來說是雙刃劍,因為過高的門店密度,不夠合理的點位劃分,都會導致重疊用戶數增加,門店之間彼此分流,反倒影響了生意。
瑞幸卻似乎沒有這個問題。據最新財報數據,2023年四季度瑞幸的營收突破70億元,同比增長91%。2023年全年來看,月均交易用戶穩步提升至6243.8萬,年營收也創下249億元新高,正式超越星巴克中國。
這一方面源于有瑞幸智能選址與精細運營的成果,經過長時間積累利用大數據實現擴張最大化,影響最小化;
另一方面是因為瑞幸有持續推出爆款的能力,不斷吸引復購。生椰拿鐵3年賣出了7億杯。而去年上線的冰吸生椰拿鐵首周突破666萬杯,與椰云拿鐵單周495萬杯相比,銷量再上一個臺階,延續了生椰系列的熱度。
門店數量提供了覆蓋消費者的能力,爆款則是驅使客戶下單購買的動力。在開店+爆款的規模效應驅動下,瑞幸對咖啡豆有著長期、穩定、大量的需求;萬店打磨的門店系統,也能對上游生產提供及時反饋,反向輔助上新的頻率與品質。
因此,瑞幸在后方對供應鏈的持續投入,長期來看是一筆再劃算不過的賬。
16000多家門店背后的廣大消費者,與咖啡市場不斷升級的整體趨勢,也在推動著瑞幸進一步做供應鏈升級。
一個細節是,單品爆發同時,主打精品路線的瑞幸小黑杯占比也在提升[2],這表明瑞幸的消費者也在口味升級,需要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更精進的生產工藝才能滿足。
就此而言,深入供應鏈、優化國產咖啡產業鏈,既是只有瑞幸這樣的龍頭企業才能做的事,也是瑞幸必須要攻克的一道難題。
昆山新工廠投產后,加上福建的工廠,瑞幸已經有了兩座智慧型烘焙基地。這意味著,瑞幸將形成年產能超過4.5萬噸的自加工烘焙供應網絡,更快速地響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將更新鮮、更高品質的咖啡輸送至全國門店。
除了整合烘焙工廠,瑞幸的腳步還在往更上游源頭的生豆環節走去。
2023年2月,瑞幸發起了發起全球尋豆計劃,以建立一個覆蓋全球知名咖啡產區的高品質供應網絡。同年8月,瑞幸在云南保山投建的生豆處理加工廠正式開工。
保山工廠采用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先進設備,微水洗方式,處理時耗用水量能低400kg/噸,遠優于現有國內傳統處理法。
瑞幸能做的事情還不止于此。放眼全球,咖啡農的收入都不算高,像瑞幸這樣的品牌工廠,將有機會幫助農戶獲得就業機會,提升收入。
比如,保山工廠的可覆蓋范圍就有150公里,大約能觸及2萬名農戶。瑞幸的尋豆2期計劃也將建設培訓、實操中心,對周邊咖農進行咖啡種植、加工的知識培訓。
從生豆環節的高品質供應保障,到熟豆環節的大規模烘焙量產與技術創新,瑞幸在上游供應鏈走的每一步,都在為整個中國咖啡產業的專業化升級率先打了一個樣,無論對瑞幸自身,還是對整個行業而言,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回望遙遠的公元六世紀,當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發現因為誤食咖啡豆而歡快“起舞”的山羊時,一定很難想象,那顆小小的豆子會在千年后衍生出一個影響深遠的龐大產業。
對于曾經的國人而言,他們也一定很難想象,有一天人們提起咖啡時,街頭與貨架上盡是琳瑯選擇。
變革既蘊藏在消費者手中的咖啡杯里,也發生在一座超級工廠的流水線上。當中國咖啡品牌們在供應鏈上開啟一個新故事,瑞幸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參考資料
[1]2022-2023年中國咖啡行業發展與消費需求大數據監測報告,艾媒咨詢
[2]從休閑到上癮,咖啡乘風起——中國咖啡行業深度研究報告系列,華創飲食
[3]當瑞幸咖啡進入萬店連鎖俱樂部,有數DataVision
作者:任彤瑤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黎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