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前夕,車圈再傳重磅消息。
小鵬汽車和大眾集團將基于小鵬最新的電子電氣架構,進行深度聯合開發,并將聯合開發成果應用于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CMP平臺上,首款搭載該平臺的車輛計劃將于2026年在中國生產。
從上述新聞概要,可以提取若干關鍵詞:電子電氣架構,大眾的中國CMP平臺,以及2026年量產,分別對應車企最為看重的三要素——技術、市場和時間。
承載靈魂
如果說軟件算法是智能汽車的靈魂,那么電子電氣架構(EEA)就是承載智能汽車靈魂的魂器,其重要等級不言而喻。
以大眾應用于電動汽車ID系列的最新MEB平臺為例,其EEA架構由三大域控制器構成。
整車控制域 ICAS 1,負責整車功能應用服務,同時想ECU提供跨網通信能力,包括舒適系統,車身控制等;
智能駕駛域 ICAS 2,通過以太網接收整車周身若干傳感器的輸入信息,加以計算處理后向制動和轉向系統發出請求;
智能座艙ICAS 3,則主要負責娛樂系統,通過一機多屏控制方式來控制座艙的相關功能。
可以看出,MEB平臺的EEA架構仍以“功能域”為單位進行劃分。在整個EEA發展過程中處于剛剛完成了分布式向(功能)域融合的轉變。
博世提出的六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電子電氣架構,已經開始有了域控的趨勢,但整車仍有大量小型ECU分布。
而小鵬汽車從G9開始,EEA架構已經邁入了更高層級——中央集中式,整車采用的是“中央計算+區域控制”的架構。
這個模式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大的優勢:集成度高、迭代周期短。
集成度高,更多指向的是硬件。
通俗來說,就是把原來散落在整車各個角落的若干控制器合并成了1個中央超算(C-DCU),2個域控(R-DCU和L-DCU)和1個XPU。
控制器數量大幅減少的直接影響,就是BOM成本降低。
這里所指的“成本降低”,并不僅指控制器的物料節省,還包括很多存在于外圍的,用于支持匹配的零部件的物料節省,諸如連接電器件的線束,都會隨之減少甚至不再需要。
同時,鈑金和內飾等零部件的復雜結構也會得到大幅簡化,原本用于控制器安裝的空間將更多地讓渡給座艙。
而整體零部件種類和數量的減少,又會為物流、采購、質檢、售后等后續環節節省了可觀的管理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和大眾MEB平臺使用的“功能域”不同,小鵬使用的域控(Z-DCU)是典型的區域控制。即把車輛按區域分為左右側,兩個區域控制器分管左右車身區域里絕大部分電器功能。比如,鑰匙開啟、尾門控制、胎壓監測等。
至于智能座艙(儀表、中控、副駕娛樂、網關和燈光控制等)這種需要協同整車更多部件的功能,則統一由C-DCU負責。
而XPU則專門用來控制和實現智能駕駛功能。
中央超算C-DCU和其他模塊之間,通過千兆以太網連接,以滿足整車數據的高速傳輸的要求。
上述電子電氣架構的設計,充分滿足了小鵬圍繞SOA做軟件開發的需求,把整車軟件分為了系統軟件層、基礎軟件層和應用軟件層,以此使得不同功能軟件得以獨立開發和快速迭代。
此外,還能夠實現一套軟件集中部署在不同車型的多個硬件上,實現硬件解耦熱插拔,從而實現整車軟硬件可拓展升級的軟件定義汽車的最終狀態。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
先進的電子電氣架構作為車輛智能化最重要的“根基”,可以說,是實現消費者對智能化汽車全部想象的最大前提。要想設計出一個,既滿足當下功能需求,又兼容未來技術發展升級的電子電氣架構,絕非易事。
雖然這些電子電氣架構方面巨大的進化,最終會被車身和內飾所覆蓋,不能以最直觀的形式出現在終端用戶面前。
但,諸如穩定可靠的基礎功能、高速無感的OTA迭代、故障問題的提前預判,以及最重要的硬件成本降低帶來的平價智能,這些能夠被終端消費者感知到的變化,都是由電子電氣架構的進化所帶來的。
大眾的中國市場CMP平臺
核心技術聯合開發,平臺零件共通共用。
CMP平臺,全稱是“China Main Platform”,可理解為大眾集團針對中國市場所推出的入門級電動車平臺,是實現大眾集團“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可以說是被寄予厚望的,有極大概率會同時應用于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安徽大眾三家車企的多款車型上。
單一平臺賦能多款車型,這本身就是大眾集團的拿手好戲,為的就是力爭將“規模化效應”擴張到極致。
而作為CMP平臺的基礎,小鵬的電子電氣架構自然也會有眾多和CMP平臺共通共用的零部件。
小鵬電子電氣架構
這就不禁讓人聯想到,小鵬和大眾在2024年2月第二次戰略合作的內容——訂立聯合采購計劃。這是業內,公認的追求規模化效應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體來看,就是雙方梳理各自平臺和車型上可共用的零部件,組成行動一致的采購團體,以“需求量”為砝碼,提高雙方在供應鏈談判桌上的議價能力和保供能力。
在供應鏈正常運轉時,供應商會天然傾向于能夠提供“長期、穩定、大量”訂單的客戶,即便有高額年降的壓力,供應商仍愿意通過“薄利多銷”,來保證自己產線的正常運轉,維持穩定的出貨量。
在斷供風險劇增時,供應商也會出于維護長期合作關系的考量,將大體量車企視為“優質客戶“,盡可能保證供應。
前幾年的“缺芯潮”,就發生過車企手握大筆現金跑去供應商廠區外買貨,但仍被大體量車企截胡的事情。這就證明,大體量“采購團”在供應鏈安全上擁有極高的安全系數。
大眾汽車集團擁有業內公認的,頂級的供應鏈控制能力和零部件認可能力,再疊加上中國市場三家整車廠的產銷能力,形成了碾壓性的優勢。
小鵬汽車與大眾集團的聯合采購行動,既能夠為自身的供應鏈安全上一道牢靠的保險,又能從采購層面進一步降低整車零部件采購成本,可謂一箭雙雕。
而這些優勢也將最終轉化在終端產品上,體現在整車“智能平權又平價”上,為終端消費者帶來實惠。
2026年SOP
從去年7月,小鵬和大眾確立戰略技術合作開始算起,至今不過9個月的時間。期間,雙方官宣了“聯合采購”和“聯合開發核心電氣電子架構”的計劃。
密集的合作官宣,讓業內熟悉大眾體系的從業者都感到驚訝。
要知道,大眾集團素來以嚴謹苛刻的研發態度著稱,整車研發周期都是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的。市場和消費者對此的評價通常是,可以質疑大眾的流程冗長,但不能質疑大眾對研發質量的高標準嚴要求。
然而,在此次攜手合作,雙方將合作車型的投產時間確定在了2026年,大幅縮減了大眾品牌的產品上市周期。
這意味著,從一開始,不管是從戰略制定層面,還是下沉到不同細分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大眾和小鵬的合作,都將以N倍速模式進行。
令人咋舌的推進速度背后,是大眾集團對小鵬汽車充分的信任和認可。
小鵬和大眾合作的第一款車型將于2026年量產
這一點,也可以從雙方在初次合作時,就確定了“大眾向小鵬進行股權投資,小鵬負責智能化技術輸出”的合作內容上得到應證。
時至今日,回看23年7月小鵬和大眾那次引爆車圈的震撼官宣,仍要感嘆一句,這實在是一次勇敢大膽又絕對自信的嘗試,理應得到豐厚的回報。
從產品角度講,小鵬改變了車企以汽車為單一產品的商業模式,將“核心技術”從汽車產品的內在基石,重新定義成了和汽車一樣具有價值屬性的“產品”。
這個“把技術視為產品”的思路,和特斯拉視超級工廠為產品、蘋果視門店設計為產品,有異曲同工之妙,為其他車企提供了新型商業模式的新思路,樹立了成功的新標桿。
從企業角度講,通過對外輸出全棧自研的核心技術,小鵬成功實現“超級變現”。得到的充足資金,又可以反哺研發投入,進一步強化企業核心技術,提升資產價值,形成健康有效的正向循環。
從行業角度講,小鵬汽車作為自主品牌翹楚,牽手國際汽車巨頭,開展由面到點,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入合作,一舉扭轉了消費者已經習以為常的,認為國內汽車行業總是在“用市場換技術”的思維定勢,開啟了自主品牌反向輸出技術,引領全球智能化汽車新風潮的全新局面。
尾聲
大眾集團和小鵬汽車,一個是用Volkswagen做品牌名,直接了當地說明自己是為普羅大眾造車,另一個的品牌使命則是“始終以客戶為中心,用科技為人類創造更便捷愉悅的出行生活”。
雖然地理遠隔重洋,年齡相差懸殊,但雙方都秉持著用科技賦能汽車,普惠大眾的想法,最終攜手走到一起,也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相信在未來,小鵬和大眾會成為親密的伙伴,在多個領域探索合作的可能。這不僅對雙方,乃至對整個汽車行業,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編輯:羅松松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王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