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閩南風格古建筑(陳龍林攝于省級傳統村落巖高)
在鷺客社上,我發表了題為《福建客家的最大鄉愁:“要不,把閩西還給汀州吧!”》的文章,它觸動了長汀以及整個閩西地區不少客家人的心弦。這篇文章不僅是對閩西南鄉土文化進行深入調研的結晶,更是對千年古汀州深厚歷史文化的尊重與致敬。漳平的文史學者陳龍林先生在閱讀拙作之后,也揮筆撰文,傳達了漳平人民內心深處對漳州的情感依戀和對閩南文化的文化認同。在這個鄉土文化備受珍視的時代,鄉愁的產生非但不會削弱我們的團結與和諧,反而為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的發展以及經濟的飛躍開辟了新的視野、方向和格局。—— 林鴻東
漳平最大的鄉愁:“要不,我們回漳州吧!”
套用鷺客社林鴻東先生有文標題《福建客家的最大鄉愁:“要不,把閩西還給汀州吧!”》,我寫下《漳平最大的鄉愁:“要不,我們回漳州吧!”》這個標題。雖是山寨版,卻是漳平人內心最真實的表露。
從地理上看,漳平處于閩中、閩南、閩西的交界地帶,“三閩”交界地理中心就在西園鹽場洲。這里是戴云山脈、博平嶺、玳瑁山三大山脈余脈至河谷交合處,從地理分界線上代表了閩中、閩南、閩西的匯合點。總體而言,漳平處在閩中偏南的位置,縣志上表述為“閩中南”。
漳平首部縣志(明嘉靖版,曾汝檀主纂)書影
從行政隸屬上看,漳平在建縣前的前身九龍鄉歸屬龍溪縣、漳州府和建縣后繼續由漳州府轄治,長達1153年;漳平縣名由來,既與漳水(“漳上流”,即九龍江北溪上游)有關,又與漳州(“統于漳”,即漳州領屬)關聯。漳平在雍正十二年(1734),改屬龍巖直隸州,脫離漳州管轄至今,僅290年。長期的行政管轄,必然使漳平人在文化認同和精神層面上趨向閩南漳州。
從民系劃分上看,歷史上處在九龍江北溪上游流域的龍巖(今新羅)、漳平和寧洋三縣,均屬閩南河洛民系。閩南人的衣冠南渡時期始于魏晉,而客家人大規模遷入閩西是在宋代,二者相差數百年。遷徒年代、路線和聚集地區有所不同,形成不同的語言、飲食習慣和文化習俗。
從交往取向上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漳平人主要的對外交往通道是九龍江北溪。自唐垂拱三年(687),漳州刺史陳元光開發漳州,遣部將劉氏三兄弟率部疏浚九龍江北溪以通舟楫,至二十世紀50年代鷹廈鐵路開通,漳平往漳州的北溪水路交通史達1270年。兩地的經濟貿易、人員往來最為頻繁,文化也互相融合。
漳平、漳州兩地共飲一江水(黃振明 攝)
總之,漳平屬于閩南文化圈的范疇,但是在行政劃分上,卻屬客家縣份占多數的閩西。這就造成漳平人在文化心理上“有家不能回”的感覺。在創建國家級客家生態文化保護區和國家級閩南生態文化保護區中,漳平兩邊都靠不上,顯得異常尷尬!在閩西客家美食大賽等日常文化活動中,漳平參賽時也感覺很別扭,左右為難!
因此,漳平人不妨大膽地異想天開:“要不,我們回漳州吧!”,回到“王景弘,閩南人……”那個屬于漳州府的年代吧!
擱筆之際,忽然想到漳平已成立了“閩南文化研究會”,又聽文旅局領導說創建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方案亦上報待批。假使能夠獲批實施,漳平的文化底色——閩南文化得以傳承發展,對于心心念念想“回家”的漳平人也是一種慰藉。
作者簡介:陳龍林,漳平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