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研究叢書
《清朝探事》研究
葛繼勇 許浩 著
01
作者簡介
葛繼勇
浙江大學史學碩士、文學博士,早稻田大學博士后。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亞太研究中心主任、亞洲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早稻田大學日本古典籍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庫”20卷副主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新聞出版總署聯合啟動之“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主要從事中日文化交流、東亞國際關系史和中日古典文獻學等研究。
許浩
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02
內容簡介
赴日清商朱佩章接受江戶幕府詢問有關清朝政治、法律、地理、民俗等情報并由幕府編纂成問答書《清朝探事》,其與《仕置方問答書》是18世紀前期日本人了解清朝的重要資料。
本書由“論述篇”“譯注篇”組成。“論述篇”收錄6篇文章,考察了朱佩章的赴日活動軌跡,以及《清朝探事》《仕置方問答書》諸寫本的收藏流布情況等;“譯注篇”爬梳整理、對比分析了《清朝探事》18種寫本,翻譯遵從原文、校注嚴謹縝密,是一部研究清朝情報傳入日本的力作。
與通過舶載書籍、“唐船風說書”等獲得的清朝情報不同,《清朝探事》是江戶幕府主動從清商口中獲取的最新情報,為江戶幕府推行享保改革提供了借鑒,展現了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射程與張力。
目錄
總序 葛繼勇
序 松浦章
凡例
論述篇
第一章 赴日清人朱佩章與《清朝探事》的成書
第二章 《清朝探事》諸寫本的條目內容、系統分類與抄寫時間
第三章 《清朝探事》的諸寫本及收藏情況
第四章 《清朝探事》部分內容的抄本
第五章 《清朝探事》與《清俗紀聞》收錄的中國情報
第六章 《仕置方問答書》的成書、寫本與內容構成
譯注篇
《清朝探事》
問目
類別問答
分條問答
附加問答
附錄
追加一:《大清乾隆帝南巡之始末聞書》
追加二:《中華之事》
追加三:《長崎至諸國海陸道程》《長崎至異國道程》
《仕置方問答書》
后記
補記
書摘
松浦章(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江戶時代日本雖然實行“鎖國”政策,但開放長崎、薩摩(今鹿兒島)、對馬(今長崎縣對馬市)、蝦夷(原松前藩,今北海道)四個窗口,關注國外動靜,其中獲取外國情報最多的窗口是長崎。荷蘭商船、唐船即中國商船前往長崎貿易,前者將包括歐洲諸國的世界情報傳至日本,這些情報被匯編為“荷蘭風說書”,后者將包括中國、東南亞等的東亞情報傳至日本,被記錄為“唐船風說書”。
唐船抵達長崎港后,江戶幕府向其詢問相關情報。《唐船入津ヨリ出帆迄行事帳》中載:
年番通事前往該船,詳聞中華之風說。遞交風說書草稿,一覽之上,若無意見,謄寫呈交。謄寫三通呈交:上呈,有印,一通;在府奉行副本,無印,一通;此方副本,一通也。
可知,當值唐通事登船詢問“中華之風說”并記錄下來,交由唐船主確認是否準確。此后依據草稿整理謄寫三份,一份鈐印提交江戶幕府,另外兩份不蓋章,作為副本,由長崎奉行與唐通事保管。這些“中華之風說”對江戶幕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情報。
另外,江戶幕府還向前往長崎貿易的荷蘭商船船員詢問風說情報。《阿蘭陀船入津より出帆迄行事帳》“異國風說和解之事”中載:
通詞目附、大小通詞前往加比丹部屋,風說之趣,自加比丹處承之、確認。年番通詞持草稿至御役所,閱覽后謄寫。通詞目附、通詞聯名蓋章,呈交御役所。
由此可知,荷蘭船入港時,通詞目附(監察通詞者)與大小通詞前往位于長崎出島的加比丹(船長)住所,向其詢問情報并記錄成草稿,年番通詞拿至長崎奉行所,與奉行一起閱覽、謄抄。通詞目附與大小通詞聯名蓋章,呈交給長崎奉行。
此外,唐船、荷蘭船舶載至日的書籍也是江戶幕府獲取海外情報的來源,但與上述風說書相比,這一渠道自古有之,并不新鮮。
江戶時代初期的中國情報主要匯編于林春勝、林信篤編的《華夷變態》。其雖序于延寶二年(1674),但此后又收錄有赴日唐船船主報告的“唐人共申口”,全書所收風說書的日期,上起正保元年(1644),下迄享保九年(1724)、十年(1725)。具體而言,《華夷變態》卷一收錄有正保元年(1644)—萬治元年(1658)、卷二至卷五收錄有延寶二年(1674)—延寶五年(1677)[卷五還收錄有寬文四年(1664)、延寶三年(1675)]、卷六至卷三十四收錄有延寶六年(1678)—寶永七年(1710)、卷三十五收錄有正德元年(1711)—享保二年(1717)的風說書。另外,《華夷變態》所收《崎港商說》卷一至卷三收錄有享保二年(1717)—享保七年(1722)的風說書,松平家本《華夷變態》卷三十七收錄有享保七年(1722)—享保九年(1724)的風說書,松平家本補遺《華夷變態》卷一收錄有延寶三年(1675)、卷二收錄有延寶八年(1680)、卷十四收錄有元祿七年(1694)、卷十五收錄有元祿八年(1695)的風說書等。
與此相對,本書選用的《清朝探事》是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于享保年間(1716—1736,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元年)所搜集的中國情報。
德川紀州藩主德川光貞四子吉宗,由于其父、兄早亡,22歲便成為紀州第五代藩主。此后又因七代將軍家繼在位三年便早逝,德川吉宗于30歲就早早地繼承了八代將軍之位。德川吉宗年輕時便已精通世故,積攢經驗,關心世情。其政治理念在“享保改革”中的文教政策改革、以整備法典為代表的司法改革,以及江戶城范圍內的行政改革中均有所體現。
德川吉宗成為江戶幕府的統治者后,對鄰國清朝表現出了極大的關心,命令屬下儒官研究其感興趣的地方。而《清朝探事》正是儒官們搜集獲得的中國情報,以寫本的形式流傳下來,書名眾多,內容亦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是德川吉宗對同時代的清朝中國寄予關心的內容集合。
對德川吉宗關心的眾多事情能夠給予回答的人物有限。偶爾赴長崎進行貿易的朱佩章具備回答德川吉宗諸多疑問的廣博學識。事實證明,朱佩章是充分回答德川吉宗關于政治制度等提問的合適人選。
江戶時代對中國情報的搜集,始于德川幕府對明末清初政變的關注,之后通過赴長崎的中國商船船主進行搜集。這些中國情報后被整理編纂為《華夷變態》。關于此前與此后傳入日本的中國情報,松浦章《海外情報からみる東アジア——唐船風説書の世界》對此進行了研究。其中,《東アジア世界を巡る〈三藩の亂〉の情報》松浦章:《海外情報からみる東アジア——唐船風説書の世界》,清文堂出版2009年版,第122—131頁。《康熙年間武昌兵変の日本伝聞》同上書,第132—147頁。《康熙南巡と日本》同上書,第161—167頁。等論文,對德川吉宗就任幕府將軍前的中國情報搜集進行了論述,請一并參考。
這些情報大部分是被動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且偶然傳入的情報較多;但《清朝探事》是日本人主動提出問題請求清人回答后提交幕府的,兩者顯著不同。也就是說,《清朝探事》是德川吉宗主動對清朝中國寄予關心的問題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法制、地理、民族、語言等多領域。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探事》的部分內容是德川吉宗為進行法律等國家重大改革事業而搜集的情報。
本書是葛繼勇教授、許浩博士圍繞《清朝探事》撰寫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6章:
第一章考察了與《清朝探事》密切相關的赴長崎貿易的商船主朱佩章的經歷及其赴日活動,并探討了《清朝探事》是如何被編撰的等問題。
第二章梳理了《清朝探事》諸寫本,探討了各種寫本的條目內容、系統分類與抄寫時間等。
第三章對《清朝探事》諸寫本的所藏機構進行了調查,闡明了諸寫本的現存形態。
第四章對《清朝探事》的部分抄本進行了整理,考察了其內容。
第五章把寬政年間即18世紀末期擔任長崎奉行的中川忠英主持編纂的《清俗紀聞》與《清朝探事》進行了比較,考察了兩者搜集的中國情報的異同。兩部著作的編纂存在近百年的時間差,在此期間,中日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文中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第六章探討了與《清朝探事》密切相關的《仕置方問答書》的編纂及其內容。
除上述章節之外,兩位作者還翻譯并校注了《清朝探事》《仕置方問答書》的具體內容,為讀者提供了可信憑的文本。
本書不僅對《清朝探事》與《仕置方問答書》進行了細致考察、深入研究,還對兩部著作進行了書志文獻學考察并翻譯校注,對學界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筆者期盼本書對今后的清代中日關系史研究做出更大貢獻,也期待廣大有識之士閱讀參考之。
是為序。
2023年12月18日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