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舊金山四十九歲的非裔市長布里德(London Breed)最近率領三十人代表團來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訪問,并與中方敲定明年獲得中國借出熊貓,為期十年,讓舊金山的旅游業增添新的亮點,展示中國新一波的“熊貓外交”,瞄準美國的地方政府,繞過聯邦越來越帶有敵意的權力框架,直達民眾的心,可以收獲更好的效果。
其實較早前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就曾到深圳,參觀了比亞迪,留下深刻的印象,說要買兩輛回去。也強調加州的硅谷和中國在高新科技發展的互動,至關重要。這都顯示美國的地方政府基于自己選民的利益,積極與中國發展正面的合作關系,沖破當前拜登政府越來越“仇華”的外交氛圍。
布里德還在廣州參觀了李小龍故居,強調舊金山和廣東的情緣,指出舊金山的華人很多都來自廣東,李小龍則在舊金山出生,是在美華人與非洲裔美國人的重要橋梁。
由于今年是美國選舉年,兩黨在互撕之際,卻發現“反中”是彼此的共同點。而拜登政府更要聯合盟邦來對付中國,最近G7七大工業國會議,要求中國在烏克蘭戰爭危機中不要對俄出售可轉化軍用的產品,但中方對此加以反駁,指出中國不是烏克蘭戰爭的源頭也不是當事人,西方不能干預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正常關系。
其實G7組織是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富人俱樂部,特朗普二零一九年就提出要加以解散,反映這組織變成了拜登的一個“忽悠國際”的組織,推動北約在歐洲擴張的利益。這也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提出的中國“產能過?!弊h題,都在國際上被打臉,認為耶倫作為經濟學的知名教授﹑聯邦儲備局前主席,卻作出違反經濟學的評論,為何西方的產品輸往亞洲不是產能過剩,而亞洲產品輸往西方卻是產能過剩?瑞士《新蘇黎世報》就有評論指出:“假如一個國家只為自己的市場進行生產,那么貿易從何談起?”文章寫道:“美國的強力制裁措施,卻反過來激發中國的創新意志,并爭取在高科技領域更加獨立自主。在電動車領域以及生產‘綠色’產品如光伏板和風輪方面已取得初步成就。這當然也要歸功于中國實施了積極的產業政策,生產廠商得到國家補貼,建起超過本土需求之外的工業產能?!?/strong>
《新蘇黎世報》并引用“新工業政策觀察”(New Industrial Policy Observatory)今年三月的數據指出近幾年美國的補貼數目遠超歐洲,而中國的補貼卻只有美歐的一成。事實上,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已停止,美國還在持續。
不容否定,美國和歐洲越來越多的民間聲音歡迎性價比奇高的中國產品,而不是如西方主流媒體將中國產品視為新一波的“中國震蕩”(China shock),以負面甚至仇視的眼光來看待,因為恰恰是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拯救萬千西方老百姓,減輕了通貨膨脹的痛苦,救民于倒懸。經濟學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消費者的權益出發。
美國的地方政府,從舊金山到加州政府都重視如何提升自己人民的福祉,不要被意識形態所左右,尤其加州人本來就長期與亞洲有密切聯系,當年加州興建美國的東西橫跨鐵路,就靠華人的移民勞工,一寸軌道一寸血地建成,面對今天華盛頓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難以茍同,也出現新的一股力量,要扭轉局面,從地方與文化旅游開始,希望提振民間緊密交往的力度,建立兩國人民新的橋梁。
最近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獨家否決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的提案,在西方和全球社會中引起反彈,展示拜登政府的孤立,違反了美國政府過去對以巴沖突的立場,就是支持兩國方案,才能讓中東獲得永久的和平。但如今拜登政府一面倒向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激進政策,連以色列內部都很不以為然,認為有美國這樣的盟友,你還需要敵人嗎?
在中美的全球博弈中,美國開始加強展現它的單邊主義的肌肉,要對中國進行新的圍堵,從籌劃更多的關稅到外交上的處處設限,但面對西方內部的裂痕,如這次聯合國安理會投票,英法沒有支持美國,而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后,也理解德國的利益就是不要被美國忽悠,不要被美國割韭菜,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德國高層都知道是美國人干的,但又要隱忍不發,憋了一肚子氣,德國發現中國市場和產業鏈才是依靠的對象,因此德國對中國電動車進口持開放態度,反對施加關稅。
舊金山市長布里德訪華,被視為中美熱辣緊張關系的降溫器,以大熊貓和李小龍為媒介,推動旅游和經濟互惠,以民間情緣為橋梁,建立一條感情的紐帶,沖破美國單邊主義的霸權框架,回歸兩國人民的福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