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神童,我國歷史上的神童比比皆是,比如周瑜,三歲便能習文,九歲便能習武,一時成為千古美談。
曹沖五六歲時,便已經智慧超群,用了一招便解決了群臣都解決不了的稱象問題。這樣的壯舉,直接被寫進了教科書。
而在文學領域,宋朝的晏殊七歲便能寫詩作文,技驚四座。江南按撫張知白聞之,便把他推薦給了朝廷。
而本文即將給大家介紹的,同樣是宋朝的神童,他的名字叫汪洙。這汪洙自幼異于常人,九歲即能寫詩作文。
傳說,王安石在鄞縣任知縣時,曾經率領鄞縣的一眾舉人、秀才們去參拜孔廟。叩拜大禮行畢,卻忽然發現大殿墻壁上有這樣一首詩:
顏回夜夜觀星像,夫子朝朝雨打頭。
多少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錢修?
王安石定睛一看,落款是一個九歲的孩童汪洙。王安石再仔細一瞧,此詩竟是由木炭涂寫而成。
王安石不禁環顧此廟,果然看見此廟破敗不堪。而最為刺眼的是,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圣人與其弟子顏回,其圣像竟然缺額少肩。
千古圣人都淪落到如此境地,哪還有什么尊嚴可言?想到此處,王安石的心內羞慚不已。但他一下子來了疑問,九歲玩童怎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呢?
會不會是有人想假借頑童之名,故意在此譏諷于我呢?心里這么想著,口中卻差人道:“速速給我查明此事,這汪洙到底是何許人也,竟敢如此造次,叫他速來見我。”
汪洙的父親叫作汪元吉,就在這縣衙里當小吏,聽聞王安石這么一說,汪元吉心里便慌了,他一下子跪下道:
“這汪洙正是卑職逆子,不成想他竟無意間冒犯了大人,真的是罪該萬死,我這就去把他找來,任憑老爺處置!”
汪元吉如火燒了屁股一般,一溜煙便跑回了家里,進門便氣急敗壞地對汪洙說:“你闖下大禍了!闖下大禍了!還不快跟我去見老爺!”
汪洙滿臉疑惑地問:“孩兒遵紀守法,平時除了在家里念書、牧鵝,整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又能從何處闖下大禍?”
“還說沒有闖下大禍?你一天亂涂亂畫,還用木炭在孔廟里寫了一首歪詩,縣太爺今日到孔廟瞧見此詩,不禁動怒,如今便要查明此事,以示懲戒。”
原來,汪元吉在鄞縣縣衙當小吏,一年并無多少俸祿,使得他家境清貧。而懂事的汪洙,平日里就幫著家里牧鵝,一有空閑時間,便靜下心來讀書寫字。
一個初春的日子,汪洙又到野外牧鵝,他見孔廟門前的青草又密又嫩,便把一群白鵝趕到了孔廟前,任它們吃個夠,自己則跑到一棵大樹下讀起書來。
誰知一陣狂風咆哮過后,便有瓢潑大雨傾倒而來,汪洙趕緊把書收好,趕著一大群白鵝躲進孔廟避雨。
不進廟門便罷,一進廟門卻發現這孔廟墻破屋漏,塵飛網結,圣像破敗,鳥糞遍地,鳥毛飄飛,一片狼藉。
心想,那些做著大官的文武大員,一個個學的全是儒家之道,平日里更是滿口的仁義道德,可如今高高在上的大官老爺們,還有誰來管這破廟里的孔老夫子?
汪洙越想越來氣,他環視了一下孔廟,見孔廟內有一些燒黑的木炭,便順手拾掇而起,在墻上寫下了這首極具諷刺意味的詩。
如今爹爹說他闖下大禍,知曉原委的他卻輕描淡寫地說道:“我道是何事?原來是這等小事,不必著急,孩兒所寫之事,句句屬實,何故怕他?我這就跟爹爹去見縣太爺。”
汪洙不慌不忙地與父親來到孔廟,見過當時鄞縣的縣令王安石,王安石便問道:“這孔廟墻上的詩可是你自己所寫?”
汪洙氣定神閑地說:“正是,不知老爺有何見教?”
“你何故寫下這樣的諷刺之詩?”
汪洙從容回答:“只要縣老爺細細察看這孔廟,看看圣人這櫛風沐雨的情形,難道還能不知我寫此詩的用意嗎?”
王安石見他應對從容,淡定有度,心中不禁竊喜,然而他臉上卻疑云未散。隨即脫口而出:“若說此詩真是你所寫,那你真的是神童了!”
看著這汪洙衣著短小,王安石便戲弄道:“不過神童的衣衫好短喲,老爺我還沒見過穿這樣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一聽,縣太爺這哪里是戲弄呢?分明是不相信此詩是他所寫,因此他決定以己為題,當即作詩一首,證明自己的才能: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如此即興作詩,又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汪洙卻能輕松應對,而且臉不紅心不跳。王安石見此情形,不禁脫口而出:“好詩,果真是神童!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快快有賞!快快有賞!”
經此一事之后,汪洙被縣太爺稱作神童之事便迅速流傳開來。但汪洙并不像方仲永等人那樣滿足現狀,而是不斷地刻苦勤學,博古通今,最終學有所成。
公元1100年,也即是宋哲宗元符三年,歷經挫折的汪洙果然高中進士,授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訓詁》。
汪洙的一生,官至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臺州崇道觀,筑室西山,召集諸儒講學,鄉人稱其室為“崇儒館。”
觀其一生,汪洙最為著名和最為有影響力的詩歌便是《神童詩》,這首詩是一部帶有少兒啟蒙性質的勸學詩、勵志詩。由于此詩過長,我們在此處僅節選部分進行賞析,節選如下:
《神童詩》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
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這一組詩流傳最為廣泛,古往今來,它更是深刻地影響了無數炎黃子孫,即便是到了今天,它也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一組詩句以其獨特的價值以及對人生的獨到見解,對古今之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引導了一代代學子走向成功之路,尋求個人的價值與社會地位。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此詩具體從哪幾個方面,從哪些價值上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讀書:立身之本與人生高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四句詩明確提出了讀書的價值和地位。
在古代社會,讀書被天下人視為通向成功和尊貴的唯一途徑。因此,這里的“高”,一方面是指讀書人通過讀書與考試,最終改變自己的身份與地位。
我們所熟知的很多歷史名人,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西漢時期的朱買臣,東漢的匡衡,唐代的孟郊,宋代的歐陽修等人,都是通過這樣的途徑來改變命運的。
另一個方面,“高”指的是精神層面上的“高”,指的是人們通過讀書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認識與人生高度。
因為通過讀書學習,人們能夠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種社會知識,開拓視野,提升自身的認識高度與認識廣度,實現自我價值。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詩人才強調“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即人必須經過勤學,才能在將來有所作為,而勤學必須要從年少時期開始,因為這個時候是積累知識的關鍵時期。
只有學好了,人們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從而在社會中立足,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二、才學與志氣:筆如刀,志存高遠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這兩句詩展示了才學與志氣的關系。
一個人只有讀書,學成了才可能擁有廣博的知識和才華,有了廣博的知識和才華,才能培養出高遠的志向。
而“筆如刀”則形象地表達了知識的力量,它不僅能夠啟迪心靈,還能成為改變命運的有力武器。
三、自強與奮斗:男兒當自強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四句詩激勵人們要自強不息,勇于奮斗。
無論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勤學、學有所成,施展自己過人的才華,都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乃古代士子所崇尚的核心價值觀。
特別是一個男兒漢,在家是支撐家庭的頂梁柱,在社會上是推進整個社會前進的動力,對于國家來說又是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所以男兒漢更應當讀書識字,自立自強。
四、學問與地位:讀書人的榮耀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這四句詩強調了學問與地位之間的緊密聯系。
學問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而儒家學問更是其中的珍品。歷史上的宰相大多出自讀書人群體,這也證明了讀書人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從這些方面來看,這組詩句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動的表達,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它不僅強調了讀書的價值和地位,還激勵人們要自強不息、勇于奮斗。
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讀書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于以上幾個方面,汪洙的《神童詩》流傳了上千年,也對中華兒女影響了上千年,啟蒙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兒女,很多教育工作者更是拿《神童詩》來做啟蒙教材。
更有甚者,早已把汪洙的勸學詩、啟蒙詩精心編輯成了一部詩集《神童詩》,專門用來教育引導少年兒童專心向學。
因此可以說,《神童詩》自創作以來,便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并且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被譽為與《三字經》齊名的“古今奇書”。
其中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樣的詩句,更是家喻戶曉,尤其是“男兒當自強”這樣的句子,更是被人們寫成了歌曲,影響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
對此,您又有什么樣的觀點與看法呢?歡迎您的關注留言與交流,方便您我的共同進步!
*圖片來源于網絡,有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