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紅星新聞4月16日報道,26歲的復旦大學研究生魯文今年2月去尼泊爾珠峰大本營登山旅行(EBC路線),并購買了“美亞樂悠游亞洲旅行險(亞洲升級計劃)”,登山過程中因高原反應出現緊急情況,熱心驢友將其送回賓館。一天后,魯文高原反應加劇,請驢友聯系之前投保的保險公司及父親,但魯文所購保險的保障區域不含尼泊爾,無法獲得保險公司的緊急救援。魯文在等待救援過程中不幸去世。
魯文父親魯懷敏對保險公司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其沒有提供相應救援。但保單里“保障區域”這一欄明確寫著:亞洲(除尼泊爾)。記者調查發現,其在主頁關于該保險產品的介紹及相關保險條款上,確實未見任何有關“保障區域不含尼泊爾”的提醒,客服回應稱,“目前產品介紹未能完整顯示,購買后保單承保地區上列出不含尼泊爾的,購買后可以查看保單,保單會列出。”
①圍繞此事的多個爭議
在這起事件中,當事雙方(魯文和保險公司)孰是孰非?讓我們逐一厘清其中幾個爭議點。
從魯懷敏的介紹來看,魯文是一名具有一定登山經驗的戶外愛好者(已經有過兩次在尼泊爾徒步登山的經驗)。然而,魯文在購買旅行保險時未能仔細閱讀保險條款,所購買的美亞樂悠游亞洲旅行險并不覆蓋尼泊爾地區的緊急救援,保險公司拒絕提供無償的直升飛機救援(魯懷敏因沒有美元,無法匯款至保險公司)。
魯文此次出行是獨自一人,沒有攜帶領隊、同伴或者雇傭背夫,缺乏必要的專業指導和安全保障,這種“三無”狀態下進行高海拔、高難度的徒步線路,無疑加大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
我特意查詢了魯文此次前往的尼泊爾珠峰大本營登山旅行(EBC路線)。據介紹,該路線的海拔范圍從起點的盧卡拉(Lukla)大約2860米開始,逐漸升高直至珠峰大本營(Everest Base Camp)的大約5364米。整個EBC路線中,徒步者會經過多個具有挑戰性的高海拔地帶,包括幾個高山埡口,其中一些埡口的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這里是觀賞珠穆朗瑪峰(Mount Everest)的熱門地點之一。徒步者在整個EBC路線中會經歷顯著的海拔變化,需要適應高海拔環境,以避免高原反應等健康問題。
其三,當路過的驢友將其救起送往賓館,魯文在賓館休息一天以后,病情持續惡化,當時山上沒有信號,驢友不得不下山找信號求救,導致寶貴的救援時機進一步被耽誤。
其四,此次事件中似乎最有爭議的保險公司履約問題,相關合同明確“保障區域不含尼泊爾”,自然更不包含價格昂貴的直升機救援。正如一位自稱有多年珠峰登山服務經驗的網友所說,從美亞樂悠游亞洲旅行險(亞洲升級計劃)的產品介紹來看,這個保險價格只有356元人民幣,保期為20天,平均每天都不到 20 元,屬于普通的常規旅游保險,基本不包含高海拔救援。
對此,該網友還提醒,此類旅游保險合同形式多樣,購買時務必仔細閱讀相關服務條款,比如,有些保險里包含了直升機救援,但額度很低,在珠峰附近叫一次直升機都是幾千美金起步, 遠超該保險額度。還有保險條款對登山海拔有限制,比如不超過5500米,或者不超過6000米。驢友應根據所選擇的珠峰登山線路海拔上限來定制。
還有一些保險在理賠標準上,要求投保者不能獨行,或者與其他驢友結伴,而必須選擇符合資質、有導游等專業人員服務的正規登山團。
該網友還提醒,驢友除了仔細閱讀保險條款外,也需掌握一個常識:EBC 徒步的相關保險費用便宜的也超過了 150 美元,如果是攀登珠峰,有的保險費用超過 5000 美元。
②越是低防御 越是高風險
可見,這位倒在珠峰上的復旦研究生,確實犯下了太多“不該犯的錯誤”。
在所有登山運動中,攀登珠峰無疑是難度最高、風險最大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故事發生于1953年,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偉大時刻。故事的主角是新西蘭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尼泊爾的夏爾巴向導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6年,近280人嘗試攀登珠峰死亡,由于地勢環境氣候限制,大多數登山者遺體無法被搬走,成為后來者的路標,告誡大家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隨著珠峰攀登活動的增多,為了保護環境、確保安全并維持登山秩序,各國政府和國際登山組織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條款與規定:
許可證制度:尼泊爾和中國(珠峰北側所屬)政府要求所有登山隊必須事先申請并獲得攀登許可證。
環保規定:登山者必須遵循嚴格的環保規定,如攜帶所有垃圾下山,不得污染水源等。
攀登窗口期:由于氣候條件,每年只有短暫的窗口期允許攀登,且每個窗口期內攀登人數有限制。
攀登資質要求:攀登者需證明自己具備高海拔登山經驗和體能,部分國家要求有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山記錄。
強制使用夏爾巴向導:在尼泊爾一側,外國登山者必須雇傭當地向導。
保險和救援責任:登山者需購買特定保險,并對可能的救援行動負責。
攀登費用:攀登珠峰需繳納高額費用,部分用于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規定旨在保護珠峰脆弱的生態環境,減少登山活動的負面影響,并確保登山者安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規則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以應對新的挑戰。
③“詩和遠方”不是想去就去
魯文珠峰遇難事件,是對當下年輕人旅游的警示。這些年來,不少年輕人興起了一股奔向“詩和遠方”的熱潮,或獨行,或結伴同行,他們不滿足于城市及熱門景點,更熱衷于野外徒步、登山甚至洞穴探險等,“更具挑戰性、刺激性”。
然而,美好想象之外,不少年輕人卻忽視了此類活動的風險性,屢屢發生不幸事件。
據《新聞晨報》2010年報道,復旦大學18名大學生組團于當年11日3時到達黃山風景區游玩,12日下午因深山無路迷失方向,只好報警求救。12日22時許,武警黃山支隊23名官兵趕往事發地點,經過11個小時搜救,于13日9時30分成功解救18名大學生。在救援中,年僅23歲的民警張寧海不幸犧牲。
針對此事,多位資深“驢友”表示,活動組織者缺乏基本的戶外旅游經驗,在活動中更是犯下了多個錯誤,包括沒有聘請專業向導,僅憑GPS和指南針找路,連基本的大雨衣及保暖毯都未配置。
據《九派新聞》4月16日報道,25名學生通過線下渠道自行組成3個團,前往湖南張家界峽谷,因缺乏體力且山路陡峭缺乏工具無法前行,故報警求助,救援人員從峽谷中背出25名學生花了差不多3個小時,萬幸沒有人員傷亡。但此事又一次引發了社會關于“公共資源為少數人買單”的爭議。
連續發生的多次年輕人旅游遇險事件警示我們,在享受戶外探險帶來的刺激與快樂時,必須將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置于首位。這意味著參與者在策劃每一次出行時,應當充分了解活動性質、所需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項,事先做好詳盡的規劃與準備,包括但不限于選擇適宜的裝備、購買合適的保險、跟隨有經驗的向導、學習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識等。
同時,年輕人在放飛自我的同時,也應培養相應的責任意識,認識到個人行為的后果可能會影響到他人和社會。正如黃山事件中,由于參與的大學生準備不足和判斷失誤,不僅自身陷入了困境,還導致了年輕警察張寧海為救援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戶外探險不應成為轉移風險、轉嫁成本的行為,而應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對他人的尊重。
戶外探險活動的魅力在于挑戰與未知,但前提是確保安全與理智。只有每一位參與者都牢記風險防范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識與技能水平,才能使每一次探險之旅成為對生命力量的贊美,而非對生命脆弱的無奈感嘆。以此為鑒,愿未來的戶外探險之路不再有類似的遺憾與悲劇重現。
“為什么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里。”這是激勵無數登山者的一句話。然而,珠峰等高山,不僅巍峨,也蘊藏著無數的未知與風險。人們登山,不是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如果抱持這樣想法的登山者,其面臨的后果是不可控的。
更多薦文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