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人語
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精神支柱,和合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用“和合”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提供有效的路徑。
原文:《“和合”文化延拓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
作者 |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朱興國
圖片 |網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實踐意識”,是指其在社會活動中,全體民族成員都具有一種不需要言明就知道怎么去做的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民族成員的實踐之中,“和合”文化在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事業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實踐形態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其一,“和而不同”是協調民族矛盾的基本依托。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矛盾錯綜復雜,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的摩擦與沖突不斷,這是造成國家與民族不團結的重要因素;在西方不良意識形態的沖擊下,人們出現了心靈沖突與信仰危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面對新的時代解決新的問題而形成的重要理論,“和合”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和為貴”是一種和平共處理念,也是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化解民族沖突的利器,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促進民族團結、協調民族矛盾中實踐的重要工具。
其二,“和而不分”是促進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行為遵循。“和合”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積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先進文化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支撐。人類文化發展的趨勢是各民族文化逐漸融合,每一民族都會在發展中展現自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共同體文化由此豐富多彩。而“共同體”思想的基本理念是“天下統一,和而不分”,維護中華民族和平統一是和合文化的價值體現,“一國兩制”是“和合”文化在新的時期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創新與發展,“共同體”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最高目標,也是促進民族和平統一的行為遵循。
其三,“協和萬邦”是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路徑。“和合”文化融于中華文化思想發展的全過程,其整合功能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精神追求“民族大同”“民族一體”的價值體現,“協和萬邦”是實現民族團結、化解民族矛盾、構建民族共同體的理想狀態與實踐路徑,是“和合”文化在民族團結領域的具體化,更是解決當今中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各種矛盾的現實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和合”文化在民族政策領域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筑是“和合”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領域的實踐形態。“要深入闡發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和合”文化成為涵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源泉,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架設實踐通道。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98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