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是深圳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條條隧道工程穿越山海,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一項項超高難隧道技術創新突破,成為中國工業制造的閃亮“名片”。
目前,深圳累計建成隧道總里程 1333 公里,地鐵線網密度居中國城市首位、同時,深圳正在加快建設軌道交通五期、都市圈城際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預計新增隧道總里程超 500 公里。
4月22日,2024年世界隧道大會在深圳開幕,深圳多個隧道亮點工程充分展示中國工程技術硬實力。今天,咱一起走進深中通道、媽灣跨海通道、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改造工程等重大工程,一起感受這些隧道建設背后的“魅力”。
- 深中通道 -
“橋、島、隧、水下互通”
于一體的世界級工程
深中通道采用東隧西橋方案,路線起自廣深沿江高速機場互通立交,通過廣深沿江高速二期東接機荷高速,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與在建的中開高速對接,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及廣州南沙登陸。
項目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全長約 24 公里,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長 6845 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沉管段長 5035 米,由 32 個“巨無霸”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
其中,世界首創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完成了海底隧道西側E1-E23(含最終接頭)管節的浮運安裝施工。該船集成了北斗定位、DP系統等九大控制系統,破解了8萬噸管節長距離復雜航路浮運安全及深水高精度對接世界性技術難題,創造了大型管節深水條件下毫米級安裝精度世界紀錄。
- 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改造工程 -
國際隧道協會年度工程大獎
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改造工程西起沙河東路立交,東至廣深高速公路,全長 5950 米。
其中,總部基地段全線下沉,下沉隧道段長度為1560米,地面改造段長度為4390米,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交通工程。
工程采用“下沉隧道+地下港灣式公交停靠站+穗莞深城際站+超級總部地下空間”一體化設計,以五線六站超總樞紐布局規劃為主導,與城市設計、交通設計、景觀環境等多專業深度融合,深度統籌軌道、公交、隧道、地下空間開發等多系統的關系。
該工程于2023年榮獲第九屆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ITA)年度工程大獎。
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智慧建設——
- 自主研發安全風險管控平臺時時監控隧道主基坑及周邊建筑物,確保結構安全穩定。
- 利用智慧建設平臺,通過三維孿生模型場景實時監控工程進度,保障項目工期。
- 此外,還引入張弦梁結構代替鋼筋混凝土臨時支護、擠擴支盤樁代替傳統浮樁、雙曲面搭接式擋土墻等新技術,設立了泥漿處理中心、砂石分離中心及固廢再生中心組成的資源再生中心,實現污水、泥漿零排放,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率。
下沉隧道通車后,將形成“地面+地下”立體化交通,有效緩解濱海大道交通瓶頸,消除濱海大道對深圳灣景觀帶的分隔,促進城市建筑與濱海景觀融合,提供更高品質公共空間,打造灣區活力新引擎。
- 媽灣跨海通道 -
國內在建最大直徑海底盾構隧道
深圳媽灣跨海通道是深圳首條跨海通道,也是目前國內在建最大直徑海底盾構隧道。
工程起于前海媽灣港區的媽灣大道與月亮灣大道交叉處,終于沿江高速大鏟灣收費站及金灣大道-西鄉大道交叉口,線路全長 8.05 公里,分為地面道路和地下道路兩部分。
# 地下道路:地下道路規劃等級為城市快速路,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 80 公里。
# 地面道路:地面道路規劃等級為城市主干路,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 40 公里。
媽灣跨海通道工程分為右線和左線,施工過程中,攻克了填海區域松軟地層掘進、穿越海底高水壓長距離軟硬不均地層及全斷面硬巖地層等世界級海底隧道施工難題。
在右線建設中,建設者為“媽灣號”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量身定制”,進行了多項針對性的設計,創新使用常壓換刀技術、刀具實時監測系統、大流量泥水環流系統以及伸縮擺動式主驅動系統等多項前沿技術,實現了單日最高掘進10米的海底大盾構日掘進全國紀錄。
施工中,建設者還大力推進智能化建造技術應用,利用大數據系統綜合分析全工序施工數據,實現對掘進參數實時智能監控、自動預警,確保了超大直徑盾構水下高效、連續、安全掘進,為我國海底隧道智能化建造作出重要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