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至14日主題為《重新構想一種為了生態文明的教育》(ReimaginingEducationforEcologicalCivilizations)國際研討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冬季公園的羅林斯學院成功舉辦。這是國際社會第一個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的大型國際研討會,彰顯了生態文明理念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會議由聯合國國際地球憲章(ECI)和羅林斯學院(Rollins College)等單位聯合舉辦。國際地球憲章執行主任米里安·維萊拉(Mirian Vilela)主持大會,國際地球憲章董事會主席邁克爾·布雷肯(Michael J.Bracken)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歡迎各國代表。150余位來自中國,美國,巴西,波多黎各,德國,尼日利亞,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日本等國的教育家和生態文明研究專家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ECI中國中心執行理事長方虹女士,世界銀行前高級環境專家宋荔女士,遼寧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馬爽教授,長江商學院研究學者、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建寶博士,柯布生態書院院長、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樊美筠博士,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治河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UIC)、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王一辰和殷歌也參加了此次盛會。
中外會議代表合影
國際地球憲章執行主任米里安·維萊拉(MirianVilela)主持大會
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校長吉姆·沃爾帕特(JimWohlpart)在發言
樊美筠博士與宋荔女士在專題討論會上
主席臺前國外友人畫的中國龍和老子孔子合影
方虹理事長及其助理與國際地球憲章董事會主席邁克爾·布雷肯(MichaelJ.Bracken)伉儷
王治河、樊美筠博士與大會主旨發言人、耶魯大學塔克(MaryEvelynTucker)教授合影
此次會議的一大特色就是擁有鮮明的中國元素。一是會議主講臺前赫然樹立著兩幅美國藝術家的畫作,一張是中國龍,一張是老子和孔子的合影,前者象征著生命的活力,后者表征著和合與共,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要素,也與會議的主題很搭(盡管“仁義理智信”錯了一個字);二是會上幾乎人人大談“生態文明”。例如作為主旨發言人之一的英國杰里米·倫特(Jeremy Lent)的發言題目就是《展望生態文明教育》,另一位主旨發言人---耶魯大學塔克教授(Mary Evelyn Tucker)的發言題目是《“生態文明”與變革性教育》。這位世界范圍探討儒學生態維度的領軍人物在演講中公開贊譽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為美國政府至今對生態文明持沉默態度“深感慚愧”。
鑒于生態危機的嚴峻性和現代教育的沉疴危害甚烈,會議旨在集世界各國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推動教育的生態轉向,以期創造一種生態文明所需要的教育。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校長吉姆·沃爾帕特(Jim Wohlpart)認為所謂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鼓勵學生成為世界的變革者。他強調: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所,而是培養“世界改變者”(World changers)的地方。并具體介紹了自己學校為走向生態文明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包括不久前剛剛成立了跨學科性質的“全球問題研究院”。目的是讓學生尊重和關心生命共同體,讓學生意識到我們都是地球的一部分。馬爽教授在題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高等教育的中心宗旨》的發言中重點介紹了遼寧大學在推動生態文明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聯合國環境署環境教育和培訓主管阿克佩齊·奧布伊韋(AkpeziOgbuigwe)女士在發言中強調每個人都具有轉化的可能。為了生態文明,我們需要改變教育的目的,變革現行的文化。以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整合研究系主任瑪麗婭羅卡(Maria Loffredo Roca)和巴西學者為代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致力于生命的轉化,為此她們建議打破現行的學科設置,以轉化生命為主題設置院系,諸如設立“責任系”和“敬畏系”等。
羅林斯學院的康威爾校長(Grant Cornwell)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對地球環境問題的關注遠較我們理解的深刻,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探尋的意愿遠較我們理解的強烈,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將學生這種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探索引導到保護地球上來,鼓勵學生與地球建立鏈接,與他人建立鏈接,為創建生態文明而奮斗。他隨后具體介紹了羅林斯學院這座創立于1885年、全佛羅里達州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院校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開設環境科學課程,讓學生們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法。通過實地考察和實驗室實踐,學生們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該校兩位女研究生格蕾絲(Grace Dance)和凱莉( Karie Yanez)上臺以《反思時尚--走向自覺的消費主義》為題向大會介紹了她們學生環保社團是如何在校園推動培育變革者心態,生態素養和可持續行為的。
塔克教授在主旨演講中向大會介紹了中國生態文明的緣起,并強調“生態文明”是應對當前教育所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個重要的新路徑。在她看來,儒家的整體主義宇宙觀可以為生態文明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因為儒家的宇宙觀提倡在變化中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她看來,這是一個重要的視角,它既幫助我們將自然視為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也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在自然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儒家思想的宇宙論模式中,人被視為處于與他人的關系中的,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因此儒家強調集體合作的重要性,以便將個人的關切升華為對共同利益的更大承諾。這樣的社群主義價值體系對于培育繁榮的共同體是不可或缺的。所有這些對于建設生態文明都是至關重要的。
方虹理事長向大會介紹了中國這些年在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題為《富而好禮,仁民愛物——面向生態文明的新一代商業領袖教育》的發言中,王建寶博士指出,現代西方啟蒙運動帶來了現代化的福音,也造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和個人自由主義的泛濫。富而教之是孔子的理想,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孟子的信念。杜維明創造性地將這種儒家思想發展為以仁為樞紐的精神人文主義,在己、群、地、天的四個維度中“十字打開”。基于這種問題意識,長江商學院率先在全球商學院中引入人文教育,設計人文課程,幫助企業家提高全球核心價值觀對接的能力。這是生態文明教育在新一代商業領袖中實踐的范例。
在題為《柯布生態文明教育思想研究》的發言中,樊美筠博士系統介紹了的小約翰·柯布的后現代生態文明教育思想。作為世界著名過程思想家,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柯布博士在近年來的多次演講中明確警示大家:“目前最負盛名的大學的組織結構、教學內容以及對價值的拒絕都是與生態文明背道而馳的。”站在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立場,柯布博士對現代教育特別是現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學科崇拜、價值中立、經濟主義、競爭教育以及離土教育等傾向提出了尖銳批評,并深刻剖析了現代教育根源于現代西方實體哲學,其本質是為資本主義與西方現代工業文明服務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現代教育的生態轉型;柯布的后現代生態文明教育觀根植于懷特海派的后現代有機哲學,倡導反思性、面向現實問題、熱土教育、超越學科分化、智慧導向和和諧教育等理念,旨在培養有能力、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懷、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生態人。柯布對中國的生態教育寄予厚望,希望中國能引領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教育。
著名過程教育家、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圣貝納迪諾分校整合學習與教學研究中心前主任山姆·克羅威爾(Sam Crowell)在題為《從地球憲章的視角暢想生態文明:整體倫理視角、南方國家的聲音,創造未來新的教育故事》的發言中提出生態文明教育應該心中時刻牢記“三把椅子”,也就是要時時刻刻傾聽弱者和邊緣人的聲音,自然的聲音,將來世代的聲音,把弱者和邊緣人的權益,自然的權益和將來世代的權益考慮進去。他敦請大家學唱幼兒園的《早上好歌》:下面是地,上面是天,這是我的朋友們,我也在這里;這是我的雙手,把你的手給我,我們彼此握一握:大家早上好!意在鼓勵大家向幼兒園的小朋友學習,廣交朋友,培養生命共同體意識。
王治河博士在題為《生態文明亟需一種后現代通人教育》的發言中強調:生態文明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種后現代通人。按照王博士的分析,當前占主導地位的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專門教育/專才教育,它非常適應和服務于工業文明的目的。不過隨著工業文明的衰落和新文明——生態文明的興起,這種教育日益顯得不合時宜。作為一種肯定生命的文明,生態文明需要一種后現代的“通人教育”。所謂后現代的通人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能力的教育,它側重培育學生打通事物隔閡的能力,轉化事物的能力以及打通學問與生命的能力。這里的“通”包括與自然通、與社會通、與實踐通、與他者通。他/她通古今之變,明存亡之道。通人教育既是一種有機教育、智慧教育,更是一種共情教育、成人(仁)教育。是一種“使學生和社會的生命得到滋養和改變”的深度教育。它旨在培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具有感通能力的人,其所推重的是擁有悲憫情懷的“通情達理之人”。通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格的升華和生命意義的生發,也就是幫助我們成“人”(仁)。最終豐盈我們的生命,擴展我們的生命,升華我們的生命。生態文明需要這種后現代通人,也只有這種后現代通人才能建成偉大的生態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