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井山是棒峧的驕傲
棒峧村的大,主要大在西井山。
西井山村由東辿、西辿、演武地、油凹巖、三岔口、張家凹、西井、黑松樹嶺、北嶺、陋頭、東香凹、三道凹、四道凹、西嶺、崖長嶺、西井、東井等17個自然莊組成。
西井山村山大溝深,山套山,溝套溝,山磊山,山摞山,而且是山崖陡峭,溝深且狹窄。老百姓的傳言就很形象:“上了西井山,一溜老崖邊,對面能講話,走走得半天。”
其實西井山和棒峧離得很近,怎么講呢,比如你從西井山上往山下扔一塊石頭,幾秒鐘后就會落在了棒峧村。棒峧和西井山同在一個山,只不過棒峧在谷底,西井山在山尖,好比一個天上,一個人間。
人間與天上,是天然隔絕的,漫長的過去時,棒峧和西井山之間并無關聯。而西井山眾多的山頭坡地竟然都是歸屬于遠在山那邊再那邊再那邊然后過河才能到達的豆口里。
西井山的人種地得給豆口里的地主交租,山高土薄缺水,一年收不下幾個籽,但是地主不滿足。1918年,西井山人勇敢奮起,和豆口地主打起了官司,足足過了三年,1921年,經省府才三審終結,判地主“永不許加租奪佃”。
組織起來的勝利,或許是太行山的基因所在。這種基因特性將在20年后,在太行山的溝溝卯卯、南北東西大放異彩。
西井山村整體處在太行山巔,缺水是主要問題。老百姓常摸黑到溝里山泉處挑水,抬頭處明星滿天,因此這一條有泉水的溝就叫成了明星溝,民國時期西井山村還被叫成了明星村。
因缺水,西井山人對水特別的愛惜,對水井就特別的敬重。西井莊有一口整個西井山全村難得的水井,人們立碑紀念,蓋廟敬祀。給水井立碑、蓋廟,實不多見。
水井廟上的對聯:三代井為上,五行水居中;橫批:常涌清泉。碑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立的,記述重砌西井山村水井臺階并加以石券的經過。王家莊的王春章撰文,張承義書丹,豆口里豐聚公大家族施錢三百文。
西井山不僅缺水,最主要是山高路少。
舊時候老百姓養豬、養牛,都是豬娃子、牛犢子抱著上來山。養大后牛就是最主要的生產力,主管耕地,但是豬運不到山下去,只好就地殺豬,分解成肉塊由人一片一片把肉運到山下出售。
西井山石多土薄,人們愛惜土地,甚至死后都舍不得占用寸土,因此形成了一個奇怪的規矩就是山上的人去世后都要千辛萬苦埋到山下。
西井山村民多是河南林縣移民,因為山上土地金貴,多數村民在百年之后選擇了埋回林縣的祖墳。也有一部分人選擇埋在了山下的庫峧、棒峧等村,但是絕對沒有埋在西井山上的。
簡單的說一個“千辛萬苦”你其實根本不了解是有多難,如果稍微說詳細一些,真的很震撼。因為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埋人的時候只能是死人和棺木分開,由人分別背著下山,到了墓地再進行合棺,入殮,埋葬。
把死人埋在山下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只是現在條件好些了,所有一切都可以用汽車運輸,不再是由人肩扛背馱。但是這樣的風俗,你以前聽說過嗎?
我沒有,我是第一次聽說,心里不自覺地一陣顫抖。也只有在西井山這樣異常艱苦的環境條件下才會出現這樣異于常態的習俗。
民國時期實行區村制,西井山隨豆口里歸三區(四區)管轄,后來因地理位置距離棒峧、庫峧等村更近,劃歸六區管理。解放以后,西井山單獨建村,歸虹梯關鄉(芣蘭巖鄉)管理。
在生產隊時期,在西井山村有幾戶老百姓對于豆口有很深的認同感,不愿歸西井山管理,長期以來一直成為豆口村在西井山的一爿插花地。據說直到十幾年前,這幾戶才搬走。
西井山和豆口,遠隔多重山,外加一條漳河水,卻勝在一腳寬的路也算有路,而西井山和棒峧,近在咫尺,卻是天上和人間,除了墜落,沒有任何道路可走。
西井山人在明星溝里挑水吃,水流下來就成了棒峧河,成了棒峧村的生命水。西井山和棒峧,山水相連。這條河溝本來是連著的,只是走出西井山村地界時突然斷落出幾十丈高的懸崖,成了兩個村莊天然的屏障。
現在屏障已不再,懸崖峭壁上修出了鋼鐵棧道,既聯通了西井山和棒峧上下,也成了旅游景點。水流在棒峧河溝后,修建了水庫蓄水以及引水上山工程,清凌凌的河水引到了西井山高處的蓄水池,全村通上了自來水。
棒峧和西井山之間,也修通了“太行天路”,來往十分方便。西井山上開發了“人間仙境”旅游,人來人往,成了熱鬧的網紅打卡地。
太行天路以及西井山的名氣也比棒峧要大得多,西井山就是棒峧村扎扎實實的驕傲!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