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媒體報道了花樣年花鄉跌幅接近6成的案例,市場關注度很高,有些感觸。
講的是寶安樓盤花鄉——上一輪爆炒者之一——出現了一個小單位,從最高410萬暴跌到了166萬。
假如原業主是高點買入的,又貸了款,那么,用股市的術語說就是“爆倉”了,還不是一般的爆倉,場外配資性的爆倉。
這樣的故事令人唏噓,它落在任何一個人頭上,對于后者和他的家庭,都將是災難性的。即便你能夠承受得起,你也會痛苦不堪,并且會伴隨你相當長的人生——要知道,在人的心理上,虧損100萬帶來的痛苦要比盈利100萬帶來的快樂,前者的沖擊程度要深刻的多得多。
在市場上,爆發性盈利與災難性虧損,都是經常事件。無論是樓市還是股市,像上述故事并不新鮮。尤其是過去3年的股市(持續性股災),更是提供了這樣的模板。然而,人們常常無法面對房地產市場也會像股市那樣,可以把人跌得血本無歸。盡管事實上,房地產市場跌起來更加令人驚心動魄。
在我印象中,這幾乎是深圳房地產歷史上跌幅最慘的一個(之一)。在上一輪2008大跌時,龍華出現過“1塊錢”賣房的案例,當時已令市場震動。再往前追溯,可能只有當年的海南泡沫可以和今次相比較。
周期性的財富故事起起伏伏,唏噓之余,我們需要去認真的看待。如果你將房地產視為一樁人生中最為重大的投資的話,類似的“投資災難”可能真的需要設身處地的系統性整理。無論是誰撞的南墻——當然,最好是他人撞南墻,你來汲取教訓。對于個人而言,如果他不能正確的反思,未來的路上,一定還會遇到更多的南墻。而如果我們能正確反思的話,它有希望成為一筆非常重要的財富。會有不少童鞋說這是馬后炮,但是我堅持認為,多積累一些類似的案例,不是壞事。
回到這個樓盤本身,簡單說,它表現出三個特征。1)它的地段很好,但是產品偏小;2)它的價格一度非常貴,超過15萬/平米;3)它因為“前海擴容”概念而短時間漲幅巨大,且被證實曾被組織參與過炒作。
在我自己的框架里,或許我有些信心可以避免掉這樣的交易,并非是因為前兩點——判斷樓盤好不好、價格貴不貴是一個完全主觀事,而是因為第三點——過于擁擠的交易需要小心。
我在過往的文章里,一貫強調的大框架是:買房首先要買入一個好城市/好樓盤,其次還要買入一個好價格《》,即是說,既要“買對”,還要買“不貴”《》。就是這樣一個接近于常識的大道理,在落地到一個一個具體的項目上時,我發現并不容易。大部分時候,一個樓盤是不是好樓盤,人們是可以判斷到的。但是,好價格在什么時候出現,怎么買才叫不貴,太難了。
我自己也沒有一個“一錘定音”的操作模式,但有一些大略的、模糊的思維,我觀察到在很多情況下,它還是很管用,實操上能夠讓自己避開一些風險。
我傾向于贊成“避免”思維,正如芒格的名言:“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里,我就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投資的路上,坑太多了,但路也很多。你不需要正面對抗每一個,繞著走成本更低。避免災難性交易,是非常重要的紀律,這應該是個人參與交易的第一要務。相比于做什么,不做什么更重要,也更容易。
我打個比方,這就像你幫助自己的小孩去選擇自己的興趣一樣,大部分小孩未必知道自己喜歡熱愛什么,但如果你給他不喜愛的選擇,他哪怕沒有受過什么訓練也會很快的向你指出來。大人也是一樣,他們經常未必知道未來自己應該做什么,但是不想做什么,他很清楚。
在房地產市場里,我們需要避免買到錯的盤,也需要避免買貴了——也許買的一般貴還能夠接受,但買的太貴將是很大的災難。就像你700多塊買騰訊、2500多塊買茅臺,就算是成長確定性鐵一般強的股王,那個痛苦無疑也將很刻骨銘心。
花鄉這樣的盤,在我的框架里,不是一個具備護城河特性的盤。就是說在周邊區域里,尋找到可以挑戰它的同類樓盤,是不難的。但這個不是最主要的,重要在于,當時那個市場,是一個不難察覺的亢奮市場。
這是我們要重點強調的,樓市也是資產市場,但凡是資產市場,都難免會有炒作,炒作(泡沫)本身是一件難以避免的事。這意味著,市場總會出現高估,出現泡沫,然后下跌調整展開,泡沫擠掉,重新回復理性。但是,大部分市場參與者常常把精力集中在咒罵炒房客的方向上,我更希望我后臺的粉絲們,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如何避免的方向上。再說一遍,泡沫是難以避免的,罵炒家毫無意義,市場通常會給到他們懲罰。
避免買一個過高的價格,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有一點逆向思維,在市場一邊倒的樂觀與瘋狂時,你可以考慮選擇拉住韁繩了。舍此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好法子。俗話還是有些用:當你看到街邊的老奶奶都開始談論買房賺錢時,你就可以適當的收住腳步了。
房地產經常在人們瘋狂使用高杠桿的時候出現退潮——比如經營貸首付貸等等,也常常在咖啡館里都在聊房子增值的時候出問題。這些不需要使用數據量化,憑借你的感覺,是不難察覺到的。
但我也是視后鏡,說起來容易,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因為它需要你要“反人性”,要有紀律,要有超強的耐心。往往在那個亢奮的時候,市場常常會陷入一種華爾街所說的“FOMO”狀態——“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也許它未來會調整,但是誰知道那天什么時候來呢?現在你再不上車,就錯過了。僅僅是兩個周前,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美股“瑰麗七姐妹”,就上演了這樣的活生生的教案。
在那個時候,你提醒自己和身邊人,回歸OMO——“錯過也沒關系”(OK Missing Out)狀態,會非常困難。你不但要抵擋周圍人笑你“別人都醉你獨醒”的孤立感,而且,你還真的可能會一直“錯”下去呃。因為市場一旦瘋狂起來,常常會持續很久,乃至很多年。這導致了許多原本是清醒的參與者,最終也忍耐不住,加入了追漲大軍。
避免參與過于擁擠的市場,經常被證明是一個可以有效規避風險(尤其是短期風險)的方案。當然,它不是唯一正確的方案。也許很難判斷擁擠程度,也許你為此要等待好幾個季度,乃至好幾年,但是,在那樣的市場重演時——比如1992年的搶股潮、2007年的搶房潮、2019年的高杠桿等等,提醒自己多加一份小心,適度抽離,總是沒錯的。
面對這樣的虧損,我想如果是落到我自己身上,我也很難自解。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的避免犯錯,避免、避免、再避免,以及隨時保持讓自己能有犯錯的資本。時間就是一臺稱重機,不好的資產,最終會壓不住秤。好的資產,也盡量別買的太貴了。
樓市交流,備注加V:budao2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