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秦始皇傳位胡亥,自司馬遷《史記》問世后的一千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沿襲太史公的說法:
李斯、趙高等篡改詔書立胡亥為秦二世基本是蓋棺定論。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西漢簡書,3346枚竹簡中記載了很多先秦事跡。
其中一批名曰《趙正書》的古文獻卻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記載了胡亥繼位是秦始皇聽從李斯等大臣建言后,明確認可立胡亥為即位人的。
并非李斯、趙高篡改遺照,也為李斯等人得以昭雪。
據學者考證,《趙正書》的成書年代很有可能早于《史記》,其記載的真實性高于司馬遷《史記》。
其內容講的是自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程途中病亡,秦二世繼位后誅殺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國的歷史過程。
其中很大篇幅記錄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
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
也就是說,秦始皇命不久矣,在李斯和馮去疾冒死進諫下,想立胡亥為帝。
李斯等人勸諫道,因為公子扶蘇和蒙恬正在外征戰,如果立扶蘇為帝,那么路途遙遠,恐宮中生變。
就這樣在李斯的建議下,胡亥繼承了皇位當上了皇帝,并沒有所謂的篡改遺詔,是秦始皇認可的。
值得一提的是,《趙正書》中稱秦始皇為“秦王趙正”、秦二世為“秦王胡亥”,而不稱皇帝。
整理《趙正書》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分析,這表示《趙正書》作者不以秦國為正統,而是將其視作七國諸侯之一:
“漢初以北平侯張蒼為代表的貴族士大夫曾否認秦朝繼承了正朔,并按照所謂五德終始說,認為以水德替代周朝火德者是漢而不是秦,他的主張為漢朝所用。”
這種歷史觀在西漢初年有一定的市場,包括原六國舊貴族后裔在內的相當一部分人秉持這種看法,因而一些修私史的民間史家會稱秦始皇為秦王。
趙化成由此推斷《趙正書》可能出自六國貴族后裔之手,或為與張蒼觀念類似的文人所撰寫。
如果順著《趙正書》的觀點來進行思考,其實秦始皇立胡亥為太子也許也是其內心的真實想法。
如果說秦始皇當真有意讓扶蘇即位,秦始皇就根本不可能將扶蘇遠逐邊疆。
這樣扶蘇不僅無法和始皇帝的親信近臣打好關系,更無法在咸陽朝廷和宮廷布局。
同時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五大不在邊”,這是古訓,秦始皇絕不可能糊涂的連這也不知道。
始皇帝把扶蘇發配邊疆之舉,應該是滿滿的惡意,根本不想讓扶蘇即位,才是歷史正道。
按李開元先生的研究,扶蘇是楚國女子所生,背后是楚氏外戚重新崛起的希望。
另外扶蘇還和秦始皇的價值觀不同,始皇帝對其的忌憚和戒備就很明顯和合理了。
不過,也有人認為,歷史或許還有這樣一個劇本:
胡亥知道自己的父親,命不久矣,便串通好了李斯等人,對秦始皇強行逼宮,秦始皇無奈之下還是不得不答應。
等到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過去很多年了,司馬遷在參考《趙正書》的時候對其記載不可信。
同時結合當時社會上主流傳播思想,將情節演變成了篡改遺詔,也未可知。
讀者們,關于“秦始皇的傳位之謎”,大家有何見解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