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道子,東晉的會稽王,草木皆兵的始作俑者。淝水之戰時,司馬道子出于對苻堅強大軍力的恐懼,開始求神拜佛,在山林之間用草木札成人形,給自己心理暗示,未曾想司馬道子自己沒相信,遠遠觀看的苻堅竟然相信了。
淝水之戰后沒過多久,東晉的太傅謝安就撒手人寰了,謝安一走,朝堂就出現了權力真空,會稽王司馬道子迅速籠絡了朝廷大臣,成為東晉朝廷新一任的權力中樞,在司馬道子的身邊圍繞著一群無德無才的家伙,其中王國寶最受會稽王信任。
王保國的反復
王國寶的家世顯赫,他的父親是東晉大名鼎鼎的王坦之,當年簡文帝病逝前,想要傳位給權臣桓溫,正是王坦之的阻攔,才讓司馬氏茍延殘喘到今日,不過王坦之肯定想不到,父親英雄,兒子卻成狗熊了。
王國寶在朝中的權力也很大,不僅僅是因為他依附于司馬道子,更是因為他是已故太傅謝安的女婿,與司馬道子狼狽為奸后,王國寶做盡了傷天害理的事情,成為當地顯赫的“惡霸”。
司馬道子二人的胡作非為引起了孝武帝的警覺,這個酒徒皇帝并非是為百姓出頭,而是擔心司馬道子權力太大影響自己的皇帝寶座,因此他將殷仲堪放在了荊州刺史這個位置上,從東晉建國以來的歷史看,誰掌握了荊州刺史,誰就掌控了東晉大權。
孝武帝以肉眼可見般的速度正在遠離司馬道子,朝堂上的每個大臣都能看得清楚,當然也包括王國寶,這個沒節操的家伙果斷拋棄司馬道子,又成為了孝武帝的寵臣。
孝武帝司馬昌明被殺
失去王國寶的司馬道子對于人生有了新的看法,這個同樣愚蠢的王爺在人情世故上是一點不懂,得罪完謝家以后,他又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嘲諷桓玄的父親桓溫為賊,這讓桓玄十分難受,仇恨的種子就這么埋下了。
不過司馬道子再蠢,也蠢不過孝武帝司馬昌明,司馬昌明這個皇帝對于治國他是一竅不通,但是喜歡喝酒,每次喝酒都喝到酩酊大醉,而且喜歡說醉話,有一次喝多了,望著身邊的美人張貴妃,司馬昌明又開始胡言亂語了,說張貴妃已經快三十歲了,人已經老了,該到了被廢的時候了,他還是喜歡更年輕的女孩。
就是這么一句酒后的玩笑話,無心人聽了也就呵呵一笑,有心人聽了那就不得了了,張貴妃就是那種有心人,當晚就把三十五歲的孝武帝司馬昌明悶死了。
孝武帝這一死,大權再次回歸到會稽王司馬道子的身上,王保國趕緊又投奔到司馬道子麾下,這司馬道子也是個“大度”之人,不僅不計較王保國的叛逃,反而繼續把他當作心腹,重用王保國和他的族弟王緒。
王恭起兵
王國寶和王緒的掌權讓孝武帝的大舅子,鎮守在外的王恭非常不滿,他多次建議司馬道子廢掉王氏兄弟,啟用賢才,匡君輔國,司馬道子哪里聽的進去,完全當作耳旁風,但是王國寶兄弟卻聽進去了,對于王恭他們是又氣又恨,卻始終不敢下手除掉。
隨著王國寶兄弟的繼續作惡,王恭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聯合荊州刺史殷仲堪和桓玄起兵,誅殺王保國兄弟,王國寶兄弟雖然執掌東晉大權,在政治上卻是個幼稚兒童,眼看著王恭等人起兵相向,二人十分害怕,竟然主動辭職了。
掌控數萬禁軍的王國寶兄弟在敵人還未出發時就嚇得辭職了,留給他們的只剩下死路一條了,為了平息王恭的怒火,司馬道子果斷的將這兩個沒用的家伙砍了,人頭送達王恭處,王恭退兵。
失去了王國寶兄弟,司馬道子又啟用了宗室子弟司馬尚之兄弟,這兄弟二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欺負小皇帝晉安帝,作為舅舅的王恭當然不愿意了,于是在豫州刺史庾楷的勸說下,王恭又起兵了。
荊州刺史殷仲堪當然也不能閑著啊,他以楊佺期為先鋒,帶著兩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建鄴殺來了。
結果,跳的最歡的庾楷一上來就被揍得人仰馬翻,跑到桓玄處躲起來了,而楊佺期和桓玄則擊敗了司馬尚之兄弟,用不了多久就能攻進建康城了。
劉牢之反叛
就在這個時候,王恭最信任和最依賴的武將劉牢之被司馬道子的世子,十六歲的司馬元顯勸降了,這個在淝水之戰立有大功的名將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反叛,劉牢之的叛降直接造成了王恭被殺。
失去了領頭羊王恭,外面又有名將劉牢之的北府軍,殷仲堪無奈,帶著楊佺期和桓玄回到了荊州,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完全不服從朝廷的旨意了。
就在司馬元顯思考著怎么消滅殷仲堪的時候,身后卻著火了,“五斗米道”的孫恩帶著他的信徒造反了,還殺掉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聲勢浩大。
司馬元顯不得不讓謝琰、劉牢之領兵平叛,為了加強東晉兵馬的實力,劉牢之四處征兵,劉裕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北府軍,并在平定孫恩之亂中立下大功,很受劉牢之賞識和信賴。
桓玄崛起
就在平定孫恩之亂時,荊州的“鐵三角”也開始內亂了,桓玄利用荊州發大水,殷仲堪開倉賑糧的時機襲擊了殷仲堪最后的糧倉巴陵,隨后開始對殷仲堪出兵,城中無糧,殷仲堪抵抗不住桓玄的進攻,竟寫信欺騙楊佺期,以糧草充足為由誘使楊佺期來救,此時也受困于大水缺糧的楊佺期不得不前來救援,結果被殷仲堪戲耍,萬般無奈,楊佺期戰死,殷仲堪自殺,荊州被桓玄收入囊中。
拿下荊州,桓玄出兵建康,司馬元顯只好派遣劉牢之前去迎戰,結果常年受到司馬元顯排擠的劉牢之又反了,投奔到桓玄麾下,不費一兵一卒桓玄就完成了當年他父親桓溫的偉業。
不過桓玄的志向顯然要比桓溫高了不少,他不想當權臣,更想當皇帝。進入建康以后,他就斬殺了司馬元顯和司馬尚之兄弟,毒殺了會稽王司馬道子,剝奪了劉牢之的兵權。
劉牢之害怕了,又想反了,可惜這一次他的手下不愿意跟隨他了,參軍劉襲批評他反反復復,毫無信義可言,劉牢之擔心自己的家人,連夜派遣兒子劉敬宣去京口接人,結果劉敬宣遲遲未歸,劉牢之內心那個煎熬啊,跑了,然后自殺了。
劉牢之一死,北府兵舊將成為桓玄案板上的肉,劉襲等人接連被殺,剪除掉各種威脅以后,桓玄終于露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開始稱帝了。
劉裕造反
桓玄稱帝,正事不干,游山玩水倒是不亦樂乎,早就對桓玄稱帝不滿的劉裕聯合何無忌等人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從京口出發,直奔建康。
劉裕只有幾千兵馬,但是桓玄對于劉裕有一種內心的恐懼感,早在未稱帝前他就咨詢過劉裕的意見,劉裕當時極力的勸說桓玄稱帝,為了就是讓他盡失人心,自己好在京口揭竿而起。
如今,劉裕反了,不滿兩千人的劉裕與何無忌大軍在江乘擊敗皇莆敷,斬殺數萬桓玄軍,威震建康,此時的桓玄更慌了,面對劉裕的兩千人馬,他竟然開始防守了。
連進攻都喪失勇氣的桓玄,防守又怎么可能抵擋得住,最終被劉裕攻進建康,桓玄敗走,留在建康的桓氏宗族就倒霉了,全被劉裕斬殺了,一個沒留。
失敗后的桓玄極其惶恐,打算入蜀躲避,結果遭到埋伏,桓玄身中數箭被殺。
桓玄被殺,劉裕成為東晉朝廷的下一個權臣,與王敦、桓溫、蘇峻、桓玄等人不同的是,劉裕這個人心狠,沒有那么多虛偽的魏晉風骨,對待前朝子孫他向來是斬盡殺絕,一個不留,或許是他擔心重蹈苻堅的老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