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鑒定畫,肯定第一時間大家都會想起和大人——王剛老師以及他的錘子。
作為國內頂流鑒寶節目,可以說是推動了國內文化產品的發展和關注度,我們姑且放下和大人的一些糾紛,回到鑒定本身。
《古董局中局》里有著一句非常重要的結論——鑒的是古董,探的是人心;不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劇,都在反復強調一點:鑒寶鑒的不是器物,而是人心。因為古物的特殊性,讓他們都有著不菲的價值,讓鑒定的時候涉及了太多的經濟影響。而中國作為文物大國,收藏文物的歷史就跟文物一樣久遠,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所以我們本身就有著久遠的鑒寶歷史,但是我們很少文字去講述如何成為一名“鑒寶人”以及當中的心路歷程,雖然有著《古董局中局》那樣的小說,但是那畢竟是小說。特別是國內對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屬性要求,一方面限制了他們出去鑒寶,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們去講述鑒寶。
所以今天大象就給大家介紹這本《眼睛先生——我的鑒畫師之路》。
和原版的封面強調于內容相關的布龍齊諾《十字架上的耶穌》和放大鏡不一樣,中文版可以說是不論是從藝術感還是從思想上都要上升一個層次。
我們都說“眼睛是心靈之窗”,封面的窗除了是眼睛,也反映出在鑒畫師除了需要有足夠的“眼神”也需要一個更“純凈”的內心。
在書中,研究16世紀意大利繪畫的專家,法國阿雅克肖美術博物館館長作者菲力浦·科斯塔馬尼亞,分享了自己童年的幻想與學習、第一次參觀大型展覽的感動、成為藝術史學者后的工作與生活等每個階段的歷程。他的前輩們、他的重要發現、他的失誤,還有這個圈子里的種種奇聞異事,內容之豐富足以讓小說家們嫉妒。
開篇的第一個故事是作者對布龍齊諾的《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刻板“矯飾主義”產生新的認識的過程,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為歷史,因為大眾的普遍印象讓我們對藝術家的創作給予了一個籠統的“概括”。
這就需要我們去更多地觀摩藝術家的作品,盡可能貫穿一生的重要作品都要有大致的了解,才不會因為刻板印象而誤判。在電視劇《琉璃廠傳奇》中宮掌柜也說過,“成竹于胸”不只是畫畫,看畫鑒畫也要“成竹于胸”,需要看得足夠多的畫。就算我們普通人不去做鑒定也有助于我們去更好理解藝術家。
大象之前在《細讀黃庭堅書法》的介紹里也說到過黃庭堅在不同年齡段的書法作品有著不一樣的表現力。而這個刻板印象的玩法,在《古董局中局》的佛頭案套娃就是一層層來打破的。
在書中作者還講述了前人的故事,讓讀者對鑒畫師有著更深入的了解。
菲力浦·科斯塔馬尼亞還談到鑒畫師的一些內心問題,怎樣平衡研究和金錢的態度,其實這也不單純在鑒畫師行業,藝術創作目前好像也陷入同樣的困境。在書的最后幾章作者都指出了更深層次的金錢糾葛,比如給作品作出紙面證明(沒錯,西方是不允許那樣做的),甚至造假;作者還自陳自己生涯中的失誤。
正如前面說的,人心難鑒,有時候就是人心決定了作品的真偽。
對于西方藝術交易中的灰暗面感興趣可以讀一下這本《藝術與犯罪——藝術市場的掠奪、造假與詐騙》。
在這里大象也推薦大家看看中華書局典雅文存系列,可以了解更多故去的文物大家關于文物和自己與文物之間的故事。這個系列除了文字精彩,插圖和印刷裝幀質量都非常高,可以說是閱讀收藏兩不誤。
讓我們一起期待沒有假畫,假藝術品的世界吧!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