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天地間存在的一個客觀規律,五行包括了時間,方位,空間三層概念。時間,方位,空間的共同語言是木火土金水,放在不同的維度有不同的含義。五行是中醫的核心理念,它們之間既有區別也存在相互聯系,用來解讀疾病的體與用,動與靜,太過與不及,變與不變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學中醫離不開陰陽五行,繞不過五運六氣,傷寒論又是六經(六氣)傳變,這些基礎知識,你真的懂了嗎?醫宗金鑒曰:“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
時間五行
物質的產生是有生于無,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無極乃混沌之氣,兩儀陰陽也,四象春夏秋冬。有了春夏長夏秋冬,就有了風暑濕燥寒五氣,就有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有了生長化收藏。古人認為時間的流轉與五行的變化相對應,例如春天對應木的生長期,夏天對應火的旺盛期,長夏對應土的平穩期,秋天對應金的收獲期,冬天對應水的藏伏期。
春夏秋冬就是根據陰陽二氣的多少產生的升浮降沉,也就是五種氣的變化。這是時間五行,時間五行的語言是春夏秋冬,時間五行是運動的。時間五行反映了自然界季節變化和生命周期的規律。
方位五行
方位五行是指將五行(木、火、土、金、水)與地理方位(東、南、中、西、北)相聯系的概念。 在五行方位圖中,十天干配五行,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這是方位五行,也就是東西中南北,方位五行是固定不變的。
空間五行
指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五行元素的分布和作用,會影響該空間內的氣場和環境,從而影響人的生活和健康。五運五行是根據氣機的運轉,時間的更替,空間的變化而來的,它是空間五行。五運是天干合化,分別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丁壬化木,丙辛化水,戊癸化火。這是十天干合化的五行,也叫五運。
六氣五行是地支化合,分別是 ,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這里的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木火土金水和四象里的五行,五運里的五行一樣,木火土金水都沒有變。這里多出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是一個不同空間三陰三陽,這個三陰三陽是由表及里,從外到內的空間變化,這也是傷寒論的六經傳變。這也是空間五行。空間五行還與建筑布局、家居擺設等因素結合,以達到和諧平衡的效果。
時間和空間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因此,時間五行和空間五行是緊密相連的。方位五行提供了一個框架,將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使得五行理論可以應用于具體的地理環境和時間周期。 在實際應用中,三者往往是綜合考慮的。例如,在選擇住宅或辦公室的位置時,會考慮到方位五行與時間五行的關系,以及空間五行的布局,以期達到最佳的風水效果。
談到了五行,不得不說的就是生克。四圣心源說,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其相生相克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生和克是在動態下完成的,相生是滋生,是氣的運動,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目的是,和。相克是抑制,目的是為了,平。我的理解,生和克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目的是為了平和。經曰,平人者,不病也。《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生克目的是平和,平和狀態下才會健康不病,才能生生化化。在太過或不及的狀態下發生的生克,其實質應該是乘侮。也就是說,平衡狀態下發生的是生克的關系,是一種生理狀態,是不需要干預的。打破平衡后發生了乘侮的關系,是病理的,這個時候才是需要臨床干預的。
四象,五行,五運,六氣,十天干,十二地支都是在一年四季的時間里運轉,它的變化就是方位上的變化,季節的更替,還有層次的變化。方位,時間,空間三個概念既互通又不同。其相互聯系并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用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通過理解這些概念的聯系和應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五行學說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