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8日上午,《中國禹跡圖導讀》首發儀式在中國水利博物館舉行。該書由中國水利博物館和紹興市鑒湖研究會聯合編撰。現將開幕式現場部分發言稿分期刊發,以饗讀者。
打造大禹文化研究的精品力作
——在《中國禹跡圖導讀》首發儀式上的發言
中國文史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編審 王文運
(2024年4月18日)
王文運主任在《中國禹跡圖導讀》發布會上發言現場照片
很高興在春光明媚的四月,來到美麗杭州,來到莊嚴典雅的中國水利博物館,參加《中國禹跡圖導讀》首發儀式。首先,向《中國禹跡圖導讀》的出版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本書承編單位中國水利博物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和為這張禹跡圖、為《導讀》這本書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專家、編纂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謝意!
大禹是中國傳頌千古的治水英雄,是被尊為“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王”的立國之祖。大禹治水的核心價值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于41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根骨,是弘揚、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浙江有著豐富的禹跡遺存,長期以來,浙江水利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高度重視大禹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從《紹興禹跡圖》到《浙江禹跡圖》再到《中國禹跡圖》,出了一系列成果,功德無量。今天首發的這部《中國禹跡圖導讀》,可以說是近年來一系列成果的集成和總結,體現了禹跡歷史研究和多學科探索的最新成果。
作為本書責任編輯,在編輯這本書的整個過程中,在與邱志榮、張衛東兩位主編不斷修改、打磨書稿的進度中,我深深為大禹精神所感染,也不斷深化認識,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感到非常勞累,但卻是非常值得付出編輯的一部書。看到厚重的兩冊書呈現給社會、呈現給讀者,倍感欣慰。對于本書的價值、特色及意義,從編輯角度談幾點感想和認識。
一是從思想價值上,體現了鮮明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中國禹跡圖導讀》的出版,是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重要論述結出豐碩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中華文明探源和大禹文化研究,多次對堯舜禹古史研究作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曾對傳承大禹精神作出過概括:“大禹以其疏導洪患的卓越功勛而贏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淵源。”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講話中,對大禹治水的歷史功績再次作出肯定。“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規律。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本書下編收錄了一篇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湯鑫華先生撰寫的《從五千年治水看中華文明五大特性》,學習之后深受教益。通過對承載著大禹精神、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各種禹跡的調查、研究、整理,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文明現代文明,我想,這正是《中國禹跡圖導讀》出版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二是從內容承載上,體現了獨特的三性統一,即融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于一體。學術性,邱會長以《九州萬里尋禹跡 守正創新溯文明》作了詳細介紹,我就不班門弄斧了。資料性,書中共收錄了29個省份的651處禹跡,可以說“一冊在手,遍(便)查禹跡”,下編還輯錄了大量的歷史文獻、相關史料,內容豐富、翔實。在我看來,這部書就是禹跡研究的工具書,全面而實用。不僅如此,這本書圖文并茂,有詳細介紹,還收錄了許多大禹的故事傳說,有著鮮明的故事性、趣味性,利于傳播。
三是從傳播途徑上,要充分利用好中國水利博物館這一平臺。要充分利用好這份成果,借助中國水利博物館宣傳水文化的窗口和陣地,舉辦展覽,深化研究,更好傳播,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再一個,講好大禹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進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可做的事情和文章還很多。
作為全國政協辦公廳所屬的專業出版單位,中國文史出版社以文史立社,以弘揚、傳承、建設三個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出版方向。我本人對文化傳承有著深深的情懷。十幾年前,我就曾參與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的偉業,執筆過當年的58位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和杭州宣言以及相關報告的起草,與水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是以工匠精神來打造這本書。從2023年10月到今年的3月底,我以極大精力投入編審工作,與邱志榮、張衛東兩位主編,與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各位老師一起,反復切磋打磨書稿,以臻完善。這里舉一個例子說明:本書封底有一句話是“在研究和傳承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最初文案“五千年”后面是沒有“多”字的。那一陣子,我滿腦子裝的都是《導讀》這本書。某一天上班路上,我突然閃念,應該加上“多”字更準確,此時書已制版付印,我連忙打電話給印廠叫停,改后重新印制,并專門到印廠盯印,以求最好的效果。
王文運在家中審改《導讀》整理的審稿
《中國禹跡圖導讀》部分審校稿
“繼禹之跡,亦世賴福。”大禹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們。“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歷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關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這段寄語,我愿意和浙江同仁一道,攜手合作,繼續為大禹文化的弘揚,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作出新的努力。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戴秀麗
審核:壹之
總期:75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