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夢至眉山,明天乃為世界讀書日,既如此,便寫寫蘇軾讀書。
子瞻詩文中,關于讀書者不少。其詩里,直接出現讀書二字的,差不多近三十次。而我最喜歡者,是《江村二首》其一:
野水開冰出,山云帶雨行。
白鷗乘曉泛,黃犢試春耕。
地僻民風古,年豐米價平。
村居自瀟灑,況有讀書聲。
前三聯,蘇軾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恬靜的江村風物圖。遠山近水,白鳥黃牛,民風古樸,生活無憂——如此瀟灑的鄉村生活,不正是很多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詩和遠方嗎?
最后一句,畫龍點晴,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雖然這里遠離城市,地處偏僻,但村民們重視教育,文化氣息濃厚,鯉魚跳龍門,飛出金鳳凰,只是遲早之事。
相信讀到這句,來自農村的朋友更是心有戚戚。
自從我們進入小學甚至早在幼兒園,父母親朋,最不厭其煩的,就是要我們好好讀書了。
盡管當時覺得他們真是啰嗦,可一旦我們也做了父母,對孩子便也有同樣的期許。
于是明白了一個道理——
讀書,真是萬古不變的真理。
要讀書是真理,那么,怎樣才能讀好書呢?
蘇軾也提供了一條路徑,千載之下,被奉為至理名言。
他在《稼說送張琥》里,以種田為比,說富人家田多,所以能夠輪耕保持地力;種子足,所以能夠及時耕種且待到完全成熟再來收割。而我家呢,人口多而田少,吃飯就靠著這點田,所以精耕細作不得空閑,欲把土地的能力完全發揮,結果便是肥力很快耗盡,陷入惡性循環。
他對張琥說,讀書其實也一樣啊: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于此矣。
博觀,廣泛地觀察、閱讀或學習,強調的是知識獲取的廣度與深度;
約取,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進行精煉、慎重的選擇與汲取。
厚積,在學習和實踐中持續不斷地積累知識、技能、經驗和智慧。
薄發,在積累了足夠的底蘊之后,適時、適當地展現自己的才學、能力或成果。
后人省卻兩“而”而將蘇軾此話濃縮為八個字,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當中又以后者更為常用。
原因大概在于,博與厚,約與薄,觀與積,取與發,其實這八個字,講的是差不多同樣的意思,其意正與王勃《滕王閣序》里的“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類似。
行文及此,又有一話不得不說: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這個蘇軾引為好友的張琥,后來在烏臺詩案里,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直欲把蘇軾置至死地而后快。
所以,讀書固好,更要修身,人品不行,讀得越多,爬得越高,越是害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