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評論稱,中國人的強大購買力在過去兩年惠及全球大都會的房市,在東京、倫敦、紐約、洛杉磯、新加坡等城市,中國人都是最大的外國房產買家。而國人唯獨在自己的國家不能隨處買房,結果肥水流入外人田,因此取消一二線城市的限購和提振市場信心是當務之急。
對于任澤平提到的中國購買力為國外做貢獻一事引發了熱議,他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我們先看中國人的購買力到底強不強大?
我們就看一項數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世界經濟報告所述,中國的購買力GDP達到了28.67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25.47萬億美元和歐盟的23.8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購買力GDP國家。對于這項數據,可能與我們的感受不太一樣,我非常理解,但我不懷疑數據,因為很多人被平均了。
既然購買力強大,可是為什么對于消費端的拉動沒有那么明顯呢?或者說“為啥富人不消費”?這大概是因為2%的人拿著80%的財富,他們不缺錢可是他們也不缺用的,買車能買多少?所以很多人把錢花到了國外。這一點大概也印證了任澤平的話。
在國外買房大概也是國人最擅長的事,早在2019年的時候,中國投資客連續6年成為美國樓市最大海外買家,不管是數量還是金額都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的投資者。而后美國房產協會(NAR)也公布了,2022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最大的外國買家,依然是中國人。
此外,據MSCI數據顯示,2023年外國人在韓國購房者登記占比創下新高,而七成以上為中國買家。由此可見,在國外投資房地產的中國人驚人的購買力并不是虛的。
的確挺可惜的,掙著我們的錢然后投資國外,對于這一點我們也說不了什么,盡管覺得有點不太地道,但資本就是這樣,它具有逐利性,哪里獲利就往哪里鉆。
4月18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表示,如果不能對富人進行有效征稅,至少應該對富人進行有效的消費刺激,進一步增加消費,擴大就業。
這大概與任澤平的初衷是一致的,都希望把資金留在國內,不要往外流,從而導致肥水流入外人田。可是這些富人就代表著資本,他不僅要避險,更要尋求價值增長。
想讓富人消費,最重要的還是把資產拉起來,或者房子,或者股票,不然他們真沒啥可買的。據大V九邊表示,要想讓富人消費,最重要的還是把資產拉起來,或者房子,或者股票,不然他們真沒啥可買的。
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扎心,但似乎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所以,我們應該對一些政策進行調整,按照任澤平所言,那就是要放開限購,取消一二線城市的限購,讓他們來買房。
但我有個疑問,這些富人去國外買房,僅僅是因為限購嗎?限購只占一部分,很大一部分還是其他原因。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結果,他們回來也能帶動市場的回溫。
總之,對于限購問題,我也說過無數次了,限購作為權宜之計,不能一直守著,該退出時就要退出,盡管它不一定是解救樓市的唯一辦法,但適度放開從絕對數上可以吸引一些購買需求。
對于任澤平建議取消限購的話題由來已久,這也是他提出的救房地產的三大手段之一。他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明顯超調,與城市化率等不匹配,重新提振第一大支柱產業,有助于改善經濟增長、就業、地方財政和銀行健康。中國房地產并未過剩,城市化率只有66.2%,還有15個百分點的空間,意味著未來2億以上的人進城,所以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
只不過這次借助國人去外國買房、肥水流入外人田作為論據。我倒是支持有錢人買豪宅,多為樓市做貢獻,可是他們怎么可能會為了貢獻而買房呢?
其實,8年前,任澤平就呼吁不要再去海外買房了,不建議投資海外房地產,好的機會在中國,而一線房價上漲接近尾聲,看好1.5線和大都市圈的衛星城。北上深的房價漲幅已經不再領跑,但惠州、東莞、中山、廈門、南京等城市的漲幅反而更驚人。
有時候回頭看看還是挺有意思的,不過不糾結過去的話對與不對了,環境變了,時代不一樣了。但是任澤平呼吁放開限購的事的確值得思考。而現在最嚴厲的長沙也放開了,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何時會繼續松綁。而全國樓市信心的恢復恐怕也要仰仗一線城市的市場回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