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選擇》月刊進行了啤酒測評,檢測出哈爾濱麥道啤酒存在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又稱嘔吐毒素,下稱DON),檢出量為每公斤26微克,其余樣本未有檢出霉菌毒素。
此事件一披露,就引起很大關注,關鍵是,該測評文章還提及,哈爾濱麥道啤酒廠商回應稱,該公司從未將檢測的產品出口到香港以及銷售。該產品一直以來只在內地生產及銷售,而該產品的整個生產及銷售過程均符合內地相關法律法規。
事件經過發酵,引起了更多憤怒,尤其是廠家的一句“只在內地生產及銷售”,更讓輿情得到了無限放大。很多網友都表示,堅決拉黑哈爾濱啤酒。
可是,這件事背后,卻因為傳播及誤讀,使三個事實易被忽略:
第一,檢測出的嘔吐毒素,確實未超標,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標準。
目前,中國國家標準(谷物及其制品)以及國際權威食品安全機構的相關上限標準均為(1000μg/kg,即1ppm )。香港消委會檢測報告所指的哈爾濱啤酒麥道樣本中含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其檢測含量(26μg/kg,即0.026ppm)。
當然,本次測試涵蓋30款預先包裝罐裝或支裝啤酒樣本中,只有哈爾濱麥道啤酒在此次測試中被檢出嘔吐毒素(DON),這確實也說明產品質量有問題,值得反思。
第二,確實不是國內食品安全問題。
首先,上面已經說了,并沒有超標。
其次,哈爾濱麥道啤酒,與地名哈爾濱也沒有關系,因為此品牌隸屬于百威亞太旗下。
哈爾濱啤酒,這個曾經由俄國商人創立的品牌,抗戰時期,由日本壟斷生產,1945年之后由蘇聯人接管,進入新時代,哈爾濱啤酒廠被收回國有,1996年,哈爾濱啤酒廠和香港新中港集團合資成立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2002年在香港上市,2004年宣布賣身給外資,全球啤酒巨頭百威以55億港元收購了哈爾濱啤酒99.66%的股份。從此,哈爾濱啤酒淪為外資品牌。
百威啤酒,作為世界著名的啤酒品牌,其淵源可追溯至1855年,起源于美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與壯大。
因此,可以簡單穿透理解,哈爾濱啤酒其實是美國百威下屬品牌,其產品質量以及品控,都歸品牌方負責,所以,與中國啤酒的安全衛生、與中國的食品安全并沒有直接關系。
第三,為什么沒機構追究產品銷售渠道問題?
香港消委會在其官網上披露一份啤酒產品測試報告顯示,本次測試涵蓋30款預先包裝罐裝或支裝啤酒樣本,主要購自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及零售店。容量由330毫升至500毫升,樣本標示的酒精含量由3%至8.0%,品牌涉及雪花、喜力、麒麟、嘉士伯、藍冰、哈啤等多個知名啤酒品牌。
該測評文章還提及,哈爾濱麥道啤酒廠商回應稱,該公司從未將檢測的產品出口到香港以及銷售。
產品并未出口到香港,以及在香港銷售,卻能讓香港消委會在做啤酒產品測試報告時,能在市場渠道采購到這個商品,這說明什么?至少有三種猜想:
(1)假冒偽劣?
(2)品牌方渠道管理混亂?
(3)非合法渠道進入香港?
這么看起來,百威亞洲的品牌管理確實堪憂,先是回復了一句含嘔吐毒素啤酒“只在內地生產及銷售”引起公憤,接著,就公布了其執行的國際、國內標準,目前,并未見追究產品流通渠道這個嚴重隱患問題的任何聲明,這也讓人細思極恐,畢竟,明知有非正常渠道在銷售哈爾濱麥道啤酒,并沒見品牌方聯合當地消協追究責任,誰能相信,內地售賣的哈爾濱麥道啤酒,就一定是正常流通渠道?品牌方不追究,市監局食藥監局監測又是合標的,這種啤酒還有消費者敢喝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