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出現了一個叫做“嗅覺經濟”的概念,說的就是香薰市場的突然繁榮。但其實尋根溯源,中國香文化由來已久。
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juān)潔。”可見,古人對香的認識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聞香識雅,香具為魂,今天我們將深入探索中國香道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香具,一起來看看古人的熏香的儀式感吧!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將薰草、古蘭、郁金、茅香等香草用于香身、熏香、辟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并產生了“香包”這一載體。《詩經·大雅·公劉》中“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所描述的就是香包的早期形制。
后來,隨著熏香風氣的逐漸流行,專門用以熏香的熏爐應運而生。考古發現證實,最遲在戰國時期,一些熏爐的制作已達到了相當精湛的程度。
戰國鳳鳥銜環銅熏爐 圖片來源:鳳翔縣博物館
不過,當時熏香還并非人人都可享用的,它是貴族的專利。而像這般精致的銅熏爐也非一般貴族所能擁有的,應屬當時高等貴族之物。
到了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交流日漸頻繁,熏香在貴族日常中更為普遍。同時,香具也變得更為考究。
據東晉《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熏衣籠,當亦秦漢制……漆畫手巾熏籠二,條被熏籠三。”可見熏籠不僅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而且還分工明確,有作熏毛巾之用,有作熏被褥之用。
關于熏籠的使用方法,北宋洪芻《香譜》一書有言,“凡熏衣,以沸湯一大甌,置熏籠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潤氣通徹,貴香入衣難散也。”說的是讓衣服在沸水蒸汽下變得微潮,以便更好地吸附香氣。
除了新出現的熏籠之外,自西漢中期開始,熏爐也出現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之所以稱為“博山”,是因其仿照海上仙山“博山”而制。
西漢錯金博山爐 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
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圓盤中央豎立承接爐身的直柄,爐身呈半圓形,上有蓋,爐蓋作圓錐狀,以鏤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巒、人物、鳥獸、草木、云氣之狀。
漢代劉向《熏爐銘》:“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描繪的就是銅博山爐使用之時,香料置于爐內焚燒,輕煙透過蓋上鏤孔徐徐溢出、裊裊上升,如云霧繚繞,有入仙境之感。
到了唐代以后,香具的應用更為普遍。除了承繼前朝的熏爐、熏籠之外,還有一種可置放于被褥之中的熏香器大為流行。
此器具被稱為“被褥香爐”、“香囊”、“香球”、“金砸”,用于祛除污穢之氣,芳香被褥。元稹《友封體》中的“微風暗度香囊轉,朧月斜穿隔子明”反映的就是唐人喜用香球熏香的習慣。
唐鏤空飛鳥葡萄紋銀香囊 圖片來源: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其形制是一種金屬制的鏤空圓球,里邊有一個能轉動的碗,但不管球體如何轉動,碗口始終朝上,在碗中焚香,香氣從鏤空的地方溢出,燒盡的香灰也不會撒落散出,算是一種設計及其精巧的微型熏爐。
元稹有詩贊曰:“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測,猶訝火長燒。”
據歷史記載,楊貴妃就曾佩戴過這樣一種香囊,在被賜死馬嵬坡一年后,唐玄宗曾派人去尋其遺物,結果尋回的就是一個香囊。
洪昇《長生殿·改葬》:“慘凄凄一匡空墓,杳冥冥玉人何去?……空剩取香囊猶在土,尋思不解緣何故,恨不得喚起山神責問渠。”描述的就是這一場景。
到了宋代,焚香已與點茶、掛畫、插花并列為“宋代四藝”之一。熏香器具在承繼前朝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屢有創新,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非常完備的工具體系和獨特審美。爐瓶三事,就是香道中對于固定的一套香具組合的叫法。
爐瓶三事也稱“爐瓶三式”、“爐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時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組成,分別為:香爐、香盒、匙箸瓶。
香爐用來焚香;香盒用來盛裝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鏟),香箸用來夾取香料,香匙(鏟)用來處理香灰,兩者一同收納于瓶中。
白玉盒、爐、瓶三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爐瓶三事”在明清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弘揚,成為當時流行的齋室陳設。這一點在當時的畫作和文學作品中均有作證。
如《紅樓夢》第53回中寫道:“這里賈母花廳之上擺了十來席。每一席旁邊設一幾,幾上設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
此外,宋代還比較流行鴨、獸造型的熏爐,多以金屬制作,稱為“獸爐”,亦稱“香獸”。
明成化素三彩鴨熏 圖片來源:景德鎮御窯博物院
宋代《香譜》中記載:“香獸,以涂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使煙自口出,以為玩好。”
宋詞中歐陽修《越溪春》“沈麝不燒金鴨冷,籠月照梨花”,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說的就是這種鴨、獸形的熏爐。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讓宮廷御匠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稱為“宣德爐”。
宣德爐的出現,是古代熏爐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轉折點,成就了后世收藏界的神話。
宣德爐的高價值一方面因其制造繁復異常。項子京在《宣爐博論》中提到:“凡銅經煉五、六次則俱珠光寶色,有若良金矣。宣廟遂敕工匠必十二煉,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故其所鑄鼎彝特為美妙。”
另外,煉制宣德爐時還要加入一些貴重金屬,使其色澤極為美觀,可呈現出復雜色彩,如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紅、秋梨白等六十多種顏色。
明末文學家冒辟疆認為:“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爇火久,燦爛善變”。
到了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宮廷大殿中對于多種香具搭配使用甚至有著嚴格的定式。
康熙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足蓋爐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據《乾清宮陳設冊》記載,明殿正中地平上設:金漆五屏風,九龍寶座一份……座下左右設:銅掐絲琺瑯甪端一對,附紫檀木香幾;銅掐絲琺瑯垂恩香筒一對,紫檀木座;銅掐絲琺瑯仙鶴一對,古銅甗四件,紫檀木金漆香幾座;銅掐絲琺瑯圓火盆一對。
之后,隨著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香席文化的儀式日漸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羅大眾的視野。
如今,“嗅覺經濟”的崛起是現代人對香道文化重燃興致的體現,也是千年香道文明得以復蘇的關鍵。為弘揚傳統香文化,并為之賦予現代靈魂,朱炳仁銅特推出了以下幾款香薰好物,為快節奏的生活注入一份怡然之氣。
朱炳仁銅 旺桃花無火香薰 圖片來源:朱炳仁銅@松蘭鋪子
這款旺桃花固體香膏以象征機遇與幸運的桃花為靈感,優雅地宣告“春回大地”,朵朵桃花簇擁次第而開,燦爛又美好,象征著你的好運永不凋。將朵朵桃花放置于粉調的銅器之上,二者相得益彰,協調又美好,盡顯東方美韻。
以國藝釉彩工藝還原桃花“多一分則俗,少一分則寡”的嬌嫩之色,握在手中,不僅觸感細膩,還仿若能嗅到春天的芬芳氣息,讓你足不出戶品味春季浪漫。
朱炳仁銅 四般閑事香薰擺件 圖片來源:朱炳仁銅@松蘭鋪子
這款四般閑事香薰擺件展示的就是宋代流行的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藝”,以宋韻花瓶為載體,將插花、掛畫、焚香等形式融入其中,搭配經典“鵝梨帳中香”、“二蘇舊局”、“信靈香”、“雪中春信”,帶來雅致清新的嗅覺體驗。
朱炳仁銅 滄海潮汐香薰 圖片來源:朱炳仁銅@松蘭鋪子
這款產品分為“滄海潮汐”和“浮生若夢”兩款。其中,“滄海潮汐”款為雅致的青灰漸變色,展現“海風低吟,夜攬星辰”的沉靜之美。“浮生若夢”款為夢幻的紫白漸變色,展現“花間囈語,香氣入魂”的魅惑之美。
睡前2小時點燃,為您的閱讀、娛樂、泡澡、洗漱時光增添浪漫氛圍,睡前蓋滅,助您一夜好眠。
朱炳仁銅 花間憶香薰盒 圖片來源:朱炳仁銅@松蘭鋪子
這款花間憶香薰盒,盒體設計提取故宮藏品“大雅齋款綠地粉彩花鳥圖缽缸”中的紫藤、月季、畫眉等元素,呈現出一副生機盎然的春意畫面。
禮盒所配的“花間次第香”是充滿東方意境的香薰精油,其芳香靜謐悠揚,禪韻盎然,有很好的凝神靜氣效果。
朱炳仁銅 荷美倒流香 圖片來源:朱炳仁銅@松蘭鋪子
這款荷美倒流香擺件以蓮葉為型,清雅之韻十足。香座上置塔香,點燃倒流香,幾縷青煙從中裊繞周旋,如夏日雨后煙霧,使人神清氣爽,舒適心安,為生活帶來一份“荷”美,一份福慶。
產品材質精選東川銅礦,以非遺銅雕和斑銅技藝,栩栩如生的呈現出荷的氣韻和風骨。家居擺放盡顯生活品味,贈友待客亦是誠意之選。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