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三年(1534年)十二月初九,北京紫禁城,在山呼萬歲聲中,身著袞冕的嘉靖皇帝駕臨奉天殿,舉行盛大的冊封傳制典禮。一對對承制官(冊封的正副使)在雅樂聲中,遵循禮官的引導,入殿叩拜皇帝,領受冊書冊寶,由奉天殿中門出,立于殿前高聲贊唱“有制”,唱讀制書內容,在禮官的“傳制畢”吆喝聲中退場。此次共有十余人或受封宗王,或冊為王妃,蜀王朱讓栩之子朱承爚也在其中,他被冊封為蜀世子。
“辛丑,命成安伯郭瓚等為正使持節,尚寶司司丞桂輿等為副使捧冊,封蜀王讓栩嫡第三子承爚為蜀世子……”(《明世宗實錄》)
不過說實話,朱承爚的蜀王嫡子身份多少有些瑕疵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聽阿越細細道來。
太和殿內部
蜀王朱承爚其人
朱承爚(音yuè),生于嘉靖四年(1525年),為蜀成王朱讓栩第三子,生母杜氏。蜀成王的元妃為西城兵馬指揮何世昂長女何氏,受封于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而杜氏最初只是蜀成王的宮人,朱承爚出生時地位依然。也就是說,他的第一身份為蜀王庶三子。
受限于嫡長子繼承制,在古代嫡庶界限非常明晰,明太祖在《皇明祖訓·職制》中,更是將這一界限嚴格區分: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
同樣是親王之子,在年滿10的前提下,只有嫡子且嫡長子才能被立為世子,嫡次子與庶子只能先受封郡王。至于庶子,除非親王和王妃都年過五十依然沒有嫡子,庶長子才能晉封世子。
朱承爚明明是庶子,還不是長子,為何能越過這道天塹,以嫡子的身份在10歲時被封為世子呢?
這還要從朱讓栩的婚姻狀況說起。蜀成王元妃何氏沒能與丈夫攜手共進幾年不說,甚至沒有留下一兒半女。倒是杜氏,雖然只是一介妾侍,可入宮數年接連誕下子嗣,將蜀王的三個兒子盡數攬入自己名下。可見杜氏在府中的受寵程度。
為避免因庶長子與繼妃所生的嫡子爆發奪嫡之爭,明英宗于天順四年(1460年)定下規矩:“諸宗室王府,凡無子者方許請繼室”。有杜氏的幾個兒子擋著,朱讓栩的續娶之路就此斷絕。
成都望江樓
有鑒于此,朱讓栩干脆于嘉靖八年(1529年)五月上疏朝廷,請求冊封杜氏為蜀王繼妃。朝廷對宗王后宮封號卡得很嚴,連能納幾個妾都有定數,像杜氏這種情況,一般會封為親王夫人,給予“內助”名分,負責管理后宮,大事不了也就給個次妃名號,晉封繼妃的幾乎沒有。
可歷代蜀王皆以賢聞名,朱讓栩更是賢名卓著,且很會討皇帝歡心。是以明世宗為他開了特例,準許杜氏晉封蜀王繼妃。
“丁巳……蜀王讓栩奏:‘妃何氏病故,禮娶杜氏,繼生三子,已奉旨準令管理家事,請封為妃。’許之。”(《明世宗實錄》)
子憑母貴,杜氏成為蜀王繼妃后,朱承爚哥仨自動成為朱讓栩的嫡子。而后兩位兄長主動下線,以退位讓賢,如此朱承爚便成為事實嫡長子,獲得受封世子的權力。不過他的嫡子身份到底是有水分在,故有時并不被認可,比如王世貞在其《弇山堂別集》中就稱他為蜀成王“庶長子”。
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二月,常氏被冊封為蜀世子妃。次年,17歲的蜀世子朱承爚成婚。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初十,在位38年的蜀成王朱讓栩薨逝,他于蜀獻王朱椿、蜀惠王朱申鑿并稱蜀藩三大賢王。
明中期以后,宗王繼承制度日趨成熟,先王去世后,繼任者需以管理府事的身份為其服闋(服喪完畢)才能襲封。可朱承爚實在等不及了,以王府財政困難為由,援引伊王朱典楧之例,于嘉靖二十七年七月上疏朝廷請求提前襲爵。鑒于蜀王一向良好的名聲,又有先例在,明世宗也沒為難他,次年便得以襲爵。
都江堰
朱承爚延續了蜀藩優良的家聲,在位期間源清流潔,做了不少實事。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母親河,天府之富系于江上一堰。秦昭王后期蜀郡太守李冰建成都江堰,馴服岷江為成都平原百姓所用之后,天府之國的美名名聲鵲起。歷朝歷代都對都江堰進行過整修與維護,甚至設置官員專門管理。
明中期以后,朝廷多次對岷江水利設施進行維護。可錢花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百姓對此怨聲載道。
朱承爚聞訊,捐助鐵上萬斤,金銀數百兩,支助朝廷維護水利設施。完工后,由派蜀藩長史攜帶布帛、美酒、牛羊去犒勞施工人員。為這次岷江水利整修做出了不小貢獻。
得益于蜀成王的言傳身教,朱承爚也很注重維護與皇帝的關系。比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派人赴京進獻川扇,明世宗很是高興,賜予他銀二百兩,紅羅衣一襲。
沒有長壽基因的蜀王家族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初七,蜀王朱承爚薨逝,在位10年,享年37歲,朝廷賜謚曰康。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朱承爚的壽數即便放在古代,也屬于英年早逝。放眼明代宗王群體更是如此,跨越古稀的為數眾多,年介耄耋也不算稀奇。可若換個參照系,比如蜀藩本身,就會發現他并不算短壽,畢竟蜀藩宗王一二十歲就故去的比比皆是。下面我們來簡單梳理下蜀藩諸王的生平。
蜀獻王朱椿,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蜀王,二十三年(1390年)之國成都,被父皇稱為蜀秀才,為大明第一賢王,薨逝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位46年,享年54歲。
蜀獻王共有六子:
嫡長子蜀悼莊世子朱悅燫,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師從方孝孺,永樂元年(1403年)受封蜀世子,薨逝于永樂七年(1409年),年僅22歲。
邛崍市天臺山
次子華陽悼隱王朱悅燿,生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永樂二年(1404年)受封華陽王,洪熙元年(1425年)因圖謀奪嫡,被明仁宗以“鸞梟不可同處矣”為由,發配湖廣澧州(今湖南澧縣),剝奪蜀王繼承權,薨逝于宣德八年(1433年),享年42歲。
三子崇寧王朱悅燇,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永樂二年(1404年)受封崇寧王,永樂十四年(1416年)因“獲罪于父”,投奔親叔叔谷王朱橞,卻被對方用來冒充建文帝,借此謀反,薨逝于永樂十六年(1418年),享年26歲,絕嗣。
四子崇慶王朱悅炘,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永樂二年(1404年)受封崇慶王,薨逝于永樂九年(1411年),年僅17歲,絕嗣。
五子蜀和王朱悅(劭火),第四代蜀王,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永樂二年(1404年)受封保寧王,后因長房絕嗣,于宣德十年(1435年)晉封蜀王,薨逝于天順五年(1461年),在位27年,享年66歲。
六子永川莊簡王朱悅烯,生于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受封永川王,薨逝于天順四年(1460年),享年54歲,絕嗣。
蜀靖王朱友堉,第二代蜀王,生于永樂四年(1406年),為蜀獻王嫡長孫,因父親悼莊世子朱悅燫早逝,受封蜀世孫,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襲封蜀王,薨逝于宣德六年(1431年),終年26歲,無嗣。
黔江悼懷王朱友坿,生于永樂五年(1407年),為朱悅燫嫡次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受封黔江王,薨逝于宣德元年(1425年),年僅20歲,無嗣。
蜀僖王朱友壎,第三代蜀王,為朱悅燫嫡三子,生于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受封羅江王,宣德七年(1432年)晉封蜀王,薨逝于宣德九年(1434年),年僅26歲,絕嗣。
蜀藩世襲傳承
蜀定王朱友垓,第五代蜀王,蜀和王嫡長子,生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統十一年(1446年)受封蜀世子,天順七年(1463年)襲爵,當年薨逝,享年44歲。
蜀懷王朱申鈘,第六代蜀王,蜀定王嫡長子,生于正統十三年(1448年),因父王在位日短,沒有獲封蜀世子,天順八年(1464年)襲爵,薨逝于成化七年(1471年),終年24歲。
蜀惠王朱申鑿,第七代蜀王,蜀定王庶三子,成化七年(1471年)受封通江王,次年晉封蜀王,薨逝于弘治六年(1493年),享年35歲。
蜀昭王朱賓瀚,第八代蜀王,為蜀惠王嫡長子,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蜀世子,弘治七年(1494年)襲爵,薨逝于正德三年(1508年),享壽29歲。
蜀成王朱讓栩,第九代蜀王,為蜀昭王嫡長子,父王去世時年僅8歲,沒有受封世子,正德五年(1510年)襲爵,薨逝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享年47歲。
加上朱承爚本人總計十六位宗王,八人去世時不到而立,六人年過不惑,達到知天命的唯有蜀獻王、蜀和王及永川莊簡王三人,終年37歲的朱承爚在其中名列第七。十位蜀王的平均年齡只有38.8歲,比公認短壽的太祖系宗藩韓藩好不了多少。只能說蜀王家族沒有長壽基因。
阿越說
謚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蜀康王朱承爚在位10年,實錄中幾乎沒有他活動的記錄,也沒有蜀藩所屬鬧幺蛾子的記載。對當地百姓而言,擁有特權的藩府沒做出值得史籍記載的大事,才是好事情,說明在任藩王很是自律,本身沒有戕害百姓的想法,對屬官約束也很是嚴格。所以能以康作為蓋棺定論,朱承爚也非浪得虛名之輩。
蜀王陵
在蜀王普遍早夭,多代蜀王沖齡襲爵的背景下,蜀藩能維持十代蜀王代代都是賢王,持續時間更是長達近兩百年,只能說蜀獻王這位始封君定下的家法極其有用,后代子孫真正做到了他在《門帖》中所提到的“親藩禮重賓師位,朝野名高孝義家。子孫同膳三千指,詩禮傳家四百年”。
相關文章
蜀成王朱讓栩:一首詩寫盡成都十景的文豪,文教化一方的集大成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