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有多少寺廟,可能真的無法統計,大大小小的廟宇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但要說知名度,南山廣化寺當屬第一,廣化寺中的釋迦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距今已有860年,而在莆田市荔城區的東巖山上,還有那么一座相對冷門的寺廟,寺中一座荔城報恩寺塔建于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7年),比廣化寺釋迦文佛塔還早建68年,900多年的北宋古塔就藏在城區市井中,卻鮮有游客。
東山報恩寺,位于莆田市東巖山山腰,寺中一座報恩寺塔,建于宋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7),它歷經920多年的滄桑巨變,經歷過1604年的八級大地震,至今依然保存完整。
東巖山是莆田城區的一座小山,山上有三座歷史建筑,最高處是東山報恩寺,下來一點是東山湄洲媽祖行宮,山腳下是東山祖祠。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東山雖然是一座城區中的小山包,但古樹成蔭,環境清幽。
從公路上山走到東山報恩寺僅需三五分鐘,牌坊看起來比較新,但其實這座寺廟歷史非常悠久,古寺始建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寺廟中綠樹環繞,閩中特色的飛檐翹角襯托著報恩寺塔的石質塔剎,雖在鬧市之中,也無需任何門票,游客卻并不太多。
報恩寺就寺廟本身來說,比較平常無奇,寺廟很小,香火也不算旺,建筑也比較樸實無華。
東山報恩寺的精華在報恩寺塔,這座三層八角樓閣式空心石塔,邊長4.4米,須彌座高1.2米,塔身通高約13米。
四面塔門外墻有浮雕金剛力士共8尊,形象各異。須彌座上下梟浮雕蓮花紋飾,上下坊浮雕卷草紋飾,束腰浮雕37只形態各異的奔獅。塔門金剛力士造像和基座獅子浮雕頗具隋唐風格。
塔內中空,從東門內壁至北門頂砌有石梯可登二層北門內,梯邊設置鐵欄桿扶手,設一鐵門以防小孩登高,二、三層塔身外圍都有走廊。要到三層需另架竹梯登上,要到塔頂塔剎處,南面塔檐留有一空洞,用竹梯可登塔頂。
公元1604年,當地發生八級大地震,報恩寺塔完好無損。據研究,就是因為塔墻薄而塔身空,門洞大而塔身輕,使得塔能穩定地豎立在塔基上,重心低下。而塔墻內外都托出三層懸臂,也可以牢固地承載塔檐和上層塔墻,因此這是座巧妙的抗震建筑物。
報恩寺塔旁邊就是東山湄洲媽祖行宮,這里原為麟峰書院,1950年代文峰宮建筑構件及媽祖雕像輾轉遷移到此,改為媽祖行宮。
1980年代之后,媽祖行宮又增建了梳妝樓、主殿、禹門等建筑,如今宮內還有兩尊宋代樟木媽祖雕像以及石雕龍蹕。
媽祖行宮下面有東山祖祠,建于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原是明代思想家、抗倭先賢林龍江的祖父林富(兵部右侍郎,兩廣總制)回鄉后所建的“東山樵舍”。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林龍江先生開始在此講學,改名“宗孔堂”,并在千年古樟樹后建立“麟峰書院”,他逝世后,門人弟子改建為“麒山祖祠”,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改建為東山祖祠。
這棵被譽為“東南第一樟”的千年古樟樹就位于林龍江紀念館后,相當巨大,枯死的老樹干也沒有被處理掉,而是保留著原貌。
此外,東山祖祠還有一口龍江圣泉古井,一塊麒麟石,這也是歷史上“麟峰書院”、“麒山祖祠”等的來源,麒麟出沒出必有祥瑞,這塊石頭也是東山祖祠的圖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海拔69米的東巖山大概如此,這里有古塔有古樹,有寺廟有祖祠,雖然在城區中心,但鬧中有靜,雖然全免費,但游客很少,這里還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東山曉旭”,有機會去莆田的話,不要錯過這座小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