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七情輪轉(zhuǎn),于是人類自身的萬千情緒與情感便由此誕生了。
人不可能毫無情感的活著。無論是愛也好,還是恨也罷;無論是情也好,還是仇也罷;人總會有一種或者幾種這樣那樣的情感。
當人們愛恨分明的時候,當人們只有某一種單一情感的時候,人們的內(nèi)心往往就比較堅定,目標就比較明確。
當人們愛恨交織的時候,當人們的內(nèi)心多種情感混雜的時候,人很容易就會進入一種精神內(nèi)耗之中,就會變得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人的內(nèi)心情感與情緒是比思想、認知、智慧等更加深層次的主宰。
人們往往只能看到一個人的思想很深刻、認知很高深、智慧很深遠;卻不知道假如一個人的內(nèi)心情感很脆弱、很多變、很雜亂,他還怎么可能擁有豐富的思想、冷靜的智慧、深遠的認知呢?
當一個人內(nèi)在的心態(tài)、情緒、情感等調(diào)整好以后,他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細致而又深入的思考。
假如一個人的內(nèi)心是慌亂無措的,他還怎么進行冷靜的思考呢?一個人如果就連基本的思考都沒有了,你還指望他能有什么高深的思想、智慧與認知呢?
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泰山崩于前,是巨大變化;麋鹿興于左,是細微變化;無論巨大變化還是細微變化,都不能左右自己內(nèi)心情緒的波動變化。只有擁有這樣定力的人,才可能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孔子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慮而后能得,能夠得到什么呢?最終所能夠得到的東西,當然就是高深的思想、認知和智慧等。
定是心定,靜是心靜,安是心安;心就是人的內(nèi)在情緒、內(nèi)心情感;
假如一個人不知止、不能止于至善,那么他的內(nèi)心情感就很難堅定在一件事物之上,就會很容易變來變?nèi)ィ@就是心定。
假如一個人的內(nèi)心飄忽不定,其內(nèi)心很容易就會躁動起來;一顆容易躁動的心,他就很難實現(xiàn)自我內(nèi)心的平靜和靜謐,這就是心靜。
假如一個人的內(nèi)心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其內(nèi)心就會總是渴望著新鮮、歡樂與刺激。如此一來,便很難再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安穩(wěn)、安泰、自在和悠然,這就是心安。
當你不需要借助外力也可以實現(xiàn)心靜與心安的時候,便意味著你已經(jīng)可以做到佛家所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人們在心定、心靜、心安之后,就可以進入到深入而又細致的思慮之中。人只要處在這種思慮思考之中,就必定會有所收獲。所獲皆智慧。
因此,人的智慧誕生于人的心靈;人的愚笨、癡迷也誕生于人的心靈。
有什么樣的內(nèi)在心靈,就會誕生出什么樣的思想智慧。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心靈就是魂,思想就是魄。魂是心之陰,魄是心之陽。陽以陰為本。
心定,就猶如釘子釘在墻上,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心靜,就猶如平靜的湖面,不起一絲波瀾、光滑如鏡;
心安,就猶如太平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一切偉大的思想與智慧,都只有在此種心境之下,才有可能真正誕生而出。那些不安躁動的靈魂,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萬物的本質(zhì)的。
人皆有心,心即是魂。人有三魂:天魂、地魂、人魂。人魂心情又分為七情。
人的基礎(chǔ)情感雖然只有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但是它們之間相互糅合混雜,又組合出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情緒與情感。
人在自身的萬千情緒與情感之中,很難真正做到心定、心靜和心安。人們常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惜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呢?
喜、悲只是七情之二而已,還有怒、恐、驚等。當人們正在發(fā)怒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平安自主地消弭自身的怒火?而不至于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
七情圍繞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包圍著每一個人。可惜人們不借助外物基本無法左右甚或發(fā)現(xiàn)自身的情緒。
人們借助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面容。然而可以用于照見自身內(nèi)心情緒的那一面鏡子又在哪里呢?先不管什么可以充當鏡子,人們首先總要知道人心究竟是什么吧。
人心就是人的靈魂,它包含三魂七魄,也就是說人心有十層,魂三層魄七層。
七情與人類的一切情緒和情感都屬于第三層的人魂心。人的情緒與情感千變?nèi)f化、層出不窮,人們很難真正的把握它。
情之一字包含首尾兩端,一端如根系,是七情;一端如枝葉,是各種情緒與情感。
人們要想真正全面認識和把握人類自身的情緒與情感,就只有把握其根系,從七情著手,而不能從千變?nèi)f化的細枝末葉出發(fā)。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每一種情感都可以至少劃分為大中小三等。每兩種或者三種情感又可以組合出一種新的情感。
這就像紅色加黃色會生成出橙色一樣,不同的情感疊加就會生出新的情感。
比如:驚,驚與喜,是驚喜;驚與怒,是驚怒;還有驚慌、驚恐、驚嚇、驚駭?shù)取?/p>
什么是驚?驚字從心從京。京是指京都,本義為建在高處的房子,也可以指建在高處的瞭望塔,以作警醒之用。
古人云:“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易動的人就是心不靜的人,心驚就是指心不安。
心驚就是人的內(nèi)心極端內(nèi)斂的一種狀態(tài)。當人們的心神極為內(nèi)斂的時候,就很容易心驚。當人的內(nèi)心始終向外敞開的時候,就不容易受驚。
孔子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人要想真正做到心靜、心安,其性格就不能過于易動,也不能過于心神內(nèi)斂。
然而心喜會讓人易動,心怒也會讓人易動。心憂會讓人精神內(nèi)斂,心悲、心恐也會讓人精神內(nèi)斂。喜怒使人易動,憂思悲恐驚則都可以讓人內(nèi)心難安。
假如人不能真正做到心定、心靜、心安,那么人們就很難獲得真正的智慧。
喜和怒都是一種開放心態(tài)。憂則是一種內(nèi)斂心態(tài)。思比憂更內(nèi)斂,悲比思更內(nèi)斂,恐比悲更內(nèi)斂,驚比恐更內(nèi)斂。它們的內(nèi)斂程度是逐級加深的。
當一個人陷入恐懼之中,而無法自拔、無法驚醒出來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會因為恐懼而亡。
歷史上那些因恐懼而亡、因悲傷而亡、因憂愁苦悶而傷卒的人,也大有人在。歷史上因急怒攻心而亡、因大笑而亡的人,也并不是沒有。
人類自身并不是沒有自救機制,七情之中的驚,便可以讓人跳出那種持續(xù)的情感情緒狀態(tài)。
所以在平凡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都不會排斥那些意外的小驚喜。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愛、寵溺,皆是下策;不寵才是上策。
侮辱、辱罵,也是下策,不辱才是上策。
人得寵,會心驚;人失寵,也會心驚。
假如人長期處于得寵或者失寵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人們整日與驚字為伴,人們漸漸地就有可能會削弱甚至丟失心驚這種情緒的調(diào)節(jié)能力。這就等同于七情缺一。
常言道:“慈母多敗兒”。
母親寵愛孩子,孩子卻失敗不肖,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孩子對于“驚”這種情感過于習(xí)以為常了,從而使得其它六種基礎(chǔ)情感喪失了跳出機制。
古人云:“知止不殆”。
當一個人進入一種情緒,比如:喜、怒、憂、思、悲、恐等,卻無法自己跳出來的時候,那就必然會無限承受各種情緒所帶來的惡果。
在一個人發(fā)怒的時候,假如他不能夠自己止怒,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會爆發(fā)出過激的行為與行動,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與傷害。
驚,便是人類心靈最好的止喜、止怒、止憂、止悲、止恐的情緒工具。
每一輛汽車都必須有一套剎車系統(tǒng)。驚,便是七情的剎車系統(tǒng)。這便是驚字心理學(xu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