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峧現在是一個大村?
這個標題似乎有點問題,這話說得,“棒峧現在是一個大村”,好像棒峧村是突然長大了一般?
事實上也就是這樣,棒峧村就是突然長大的。
棒峧村是平順縣虹霓河谷往東行經山西省的最后一個村,再往東就是河南省馬家巖村的地界了。
馬家巖村在虹霓河出省后修建有一個水庫,水多的時候,庫水平面就會不自覺地漫延進山西地界。
棒峧村處在虹霓河北岸一個窄窄的河溝里,溝里清清的河水靜靜地流過,不大,也從不干涸,無聲地養育著河溝東西兩岸的幾十戶百姓。
小橋、流水、人家,一幅精致的水墨畫。
關于棒峧村的得名,采訪沒有結果,村民也不清楚。據傳說,棒峧河溝里森林茂密,常有虎豹豺狼出沒。人們為了抵抗野獸襲擊,家家院內以及人們上山下田都備有镢柄粗細的木棒作為武器,一方面防身,另一方面保護耕畜家禽以及家院。
外地人來到這里,看到戶戶人家,家里家外,院內院外,村里村外到處豎著粗細、長短不等的棍棒,每個男女老少,行走手中都不離棍棒。因此,人們稱這個村莊為棒峧村。
以有棍棒而得名棒峧村,有些望文生義,說服力并不強。不過棒峧村曾名棒家峧倒是可以找到依據,且在元朝的時候,棒峧已經成村,這是有清清楚楚的記錄。
在東寺頭村妙輪院遺址有一通石碑,刻于元至順三年(1332),碑陰內容介紹妙輪院勢力范圍有“橫梯莊、槐樹平、棒家峧,四至已里并是妙輪院檀越為主”。
棒峧舊稱棒家峧,在鄰村庫峧清嘉慶九年(1804)勒石的《圣王三宗廟重修碑記》中也有記載:“棒家峧,施錢六百文 ”。但在本村元慶寺存一方石碣,刻有“平邑椿(土交)村”字樣,莫非棒峧村還有“椿峧”之名?
此石碣刻于光緒七年(1881),遠遠晚于元至順、清嘉慶等年,況此時并無平順一縣,“平邑”說法本來就不存在,且“土”“交”合為一字,事實上也不存在,聯系到民間刻碑人員文化水平較低,疑為筆誤才對。
元慶寺在棒峧村東,坐北朝南,一進院結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曾是棒峧村的小學校。
元慶寺創建年代不詳,遺留建筑是清代風格,見到的碑碣也是清代重修記錄。不過,在一間教室的地上被發現整齊平鋪著幾通石碑,當作地板,如果碑文整理出來,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棒峧村還有一處古建筑龍王廟在村南,規模大于元慶寺,保存也比元慶寺要好一些。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有戲臺、正殿,兩側有東西廂房,中規中矩。龍王廟留存有古碑碣5通,全部整理出來都是重要的村史資料。
棒峧村安安靜靜幾百上千年過去了,怎么就突然長大了呢?
2020年的時候,西井山村和棒峧村合并,對外稱為棒峧村,辦公地點設在棒峧村。本來棒峧村只有棒峧和大凹兩個自然莊,百余戶,三百幾十口人,合并后突然增加到19個自然莊,近兩百戶,約550余口村民。
說了這么多,你突然要笑了,五百幾十口人的村子敢稱大村?要按人口說,真不敢,要按時間呢?
說一個村子的大小,要按時間算,可能是獨一份了,因為在以前可能還沒有人這樣算過。但是棒峧村的大,只能按時間來算。
假如你是棒峧村最靚的崽,權力最大的王,你要巡視你的領地,從棒峧村東口開車走到西口,正常速度正常情況下,大約需要1.5小時。
橫穿一個村,開車需要走一個半小時的路程,難道還不算大?
下一篇,棒峧村之二:西井山是棒峧的驕傲,敬請期待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