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看到一則沒有日期的報道,題目叫《大連招錄公務員 報的沒有招的多》。核心信息是,7月以來大連市公安、稅務等局公開向社會招錄96名公務員,但報名人數還不及招錄人數,例如地稅局招20人,才16人報名,國稅局招25人,才24人報名。
這顯然是一則舊聞,因為在今天的求職青年看來,這完全屬于天方夜譚。經過搜索可知,這是一則刊發于2000年11月2日山東《齊魯晚報》的短訊,距 今已經過去了24年。以下是我的一點感悟:
1、公務員不吃香似乎只是一個短暫的意外。筆者2005年進入某985大學,當時師兄師姐們的最渴望的offer是寶潔、聯合利華這樣的外企或四大、咨詢公司,中移動都稍弱一些。公務員和一般央企受歡迎程度有限,理工科窮孩子可能去華為,但BAT這樣的新銳還看不上。2009年筆者大學畢業,雖然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但身邊也沒有出現人人考公務員的現象,當然個別崗位招考比例已經開始懸殊,此后15年公務員熱愈演愈烈。
2、2000年前后的中國社會賺錢機會如麻。很多年輕人未必能理解2000年前后中國是一種什么情形,前一年美國同意中國加入WTO,后一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的勞動力大軍開始全面融入全球產業鏈,所以無論是高中低斷人才,全部緊缺。此外1998年啟動的國企改革,向市場釋放了大量機會,很多人搞個小作坊或者弄一臺挖掘機就可以快速發家致富。難能可貴的是,2001年還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允許企業家入黨的規定,解決了私營老板是不是“自己人”的問題,這個步子比80年代改革某些程度更大。
3、2000年是大連輝煌的尾聲,沒落的前夜。改革開放初期,大連憑借“長子長孫”身份,基于船舶制造、化工、裝備制造等領域優勢,經濟地位可以和上海、北京媲美,秒殺廣州、青島。但到20世紀末,大連已經和青島不分上下,和北上廣當然徹底拉開了差距。但即便如此,大連經濟整體上也在高速發展,外企尤其是日企在大連投資規模猛增,這也使得當時的很多優秀畢業生選擇進外企,或者到南方打工,留在本地做公務員屬于沒辦法的辦法。
4、近二十年公務員收入增幅明顯。2000年,公務員的待遇一個月可能是1000-2000之間不等,取平均1500元來算,當時市場化媒體的記者收入是這個的5倍以上,四大校招生也在3倍以上,而且外企薪資漲幅快,工作兩三年就到1萬多很普遍。大連市政府抱怨自己招不到計算機專業人才,因為收入差距太明顯了。記得當時一個師兄去中移動第一個月就是9000元,另一個在PWC寫了三年代碼的師兄月薪15000。不過,差不多從2000年開始,公務員開始瘋狂加薪,疫情前深圳杭州寧波這樣的地方,基層公務員有30萬并不稀奇。
5、今年可能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這句話大概從2018年開始流行,目前大概率還適用,具體原因就沒辦法展開了。但從24年前的這則舊聞刊發至今的趨勢來看,至少可以梳理出幾點:a、市場上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青年就業壓力還會加劇;b、政府控制的資源很多,有些地方甚至把手伸向水電油氣這樣的民生供應;c、融入全球產業鏈的總體趨勢在下行,資金同步流出;d、對比2001年晉級世界杯,今天的國足爛透了。足球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心氣,今天的我們,沒有心氣了…
以下為報道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