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我們印象深刻的是“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里有蔑視困難氣勢如虹的豪放剛勁 ,是“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扭轉乾坤的自信樂觀。
讀毛澤東詩詞總給人一種前無古人,獨步巔峰的大氣之感,當然這和他老人家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文學家的獨特經歷有關,這幾種身份疊加在一起,使得他的詩詞獨樹一幟。
但是,無情未必真豪杰,毛澤東主席還是一個丈夫,他也有我們普通人的愛恨情仇 ,雖然他的詞作以豪放為主體,但是也有婉約詞流傳,這一首小令《虞美人·枕上》,就是寫給當時新婚的妻子楊開慧的婉約詞,詞里面表達了深深的思念,其俠骨柔情超過古人。
“虞美人”是一個詞牌名,最為有名的就是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在歷代文人墨客贊賞吟誦中,奠定了這個詞牌婉約哀傷的基調。同樣毛澤東這首詞用情真切,意境凄美,同時又哀而不傷,一起來欣賞。
《虞美人·枕上》原文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從這首詞的名“枕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詞寫于晚上難眠之時。因為“成堆的愁苦”涌來,讓人輾轉反側。
“愁”本來是很抽象的東西,很難具體形容,但是在多才的文人筆下,“愁”又那么具體可見,成為具象的東西,成為可以物化看得見摸得著的。具化為“離人心上秋”,具有了感覺。有的愁具化為“白發三千丈”,有了視覺上的沖擊。而毛澤東的愁,則具化為了江海翻波浪一樣,既有感覺又有視覺,非常形象。
在這種愁思中,感覺黑夜是那么漫長,披衣坐起,寂寞地數天上的點點寒星,在數來數去中,迎來了黎明。天亮了,思念化為了灰燼,腦海中只剩下刻骨思念的那個人的影子,抬頭望,一彎殘月正向西沉,面對此情此景,我拋下一行行眼淚。
整首詞中縈繞的是愁思,這首詞寫于1921年,當時的毛澤東主席和楊開慧新婚燕爾,此時也是毛澤東主席最為忙碌的時候,因為革命工作的需要,新婚別離是常態,在思念中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詞。
1914年毛澤東和楊開慧相識于長沙,彼時毛澤東是老師楊昌濟最喜歡的學生,楊開慧是楊昌濟的掌上明珠。當還是小女孩的楊開慧背不出詩詞的時候,毛澤東在一旁偷偷給她使眼色,他們那個時候就是一個壕溝里的戰友。
1918年,楊開慧一家遷居北京,毛澤東畢業后也由恩師介紹到北大圖書館工作,毛澤東是意氣風發的英俊少年,楊開慧是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兩個人在相同的價值觀中,碰撞出了愛的火花。
1920年冬天,毛澤東和楊開慧舉辦了簡單的婚禮,沒有花轎,沒有嫁妝,有的是共同的信仰,他們的精神血脈是相融的。
在戀愛期間,毛澤東聽說楊開慧喜歡詩詞,就許諾給她寫一首,但是一直忙于革命工作,也沒有兌現,雖然沒有兌現寫詩的諾言,但是那份思念是刻骨銘心的。
1921年,毛澤東從外地考察回來,將這首詞親自交給到楊開慧手中,這不僅是他的伴侶,更是她的革命戰友,在詞中,他將這種思念表達的淋漓盡致。這是他們之間的第一首有關愛情的詩詞,也是被塵封了幾十年的婉約派愛情詩詞。
直到30多年后,毛澤東和楊開慧共同的好朋友李淑一向毛澤東索要這首詞,毛澤東覺得此時此景已經不妥,重新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作為回應,同時謄寫了這個《虞美人 枕上》,交給警衛員保管,1983年才公開這首詞的前因后果,1994年才公開發表。
人的感情是相通的,18歲的毛澤東就能寫出“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面對思念時,也會點數寒星,百轉千回。
這首詞還原了一個既是凡人又是偉人的毛澤東,但是毛澤東又有不同于凡人之處,他為了革命,為了中國,為了人民,他能割舍下這些個人情感,心系蒼生。他割舍了數不盡的愛念,最終換來世人的歡顏,也許這就是他婉約詞作很少的原因吧,向偉人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