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東老師在江蘇老家的書房要拆掉了。老家房子要拆遷,“考慮到父母的承受力,弟弟已經簽了字”。
我完全理解朱老師對弟弟的理解。
但是那種痛心也是真實的。朱老師說,以后和故鄉的關系,就只是和父母親人的關系了——土地,鄉土,和文化記憶,這些“附加值”就沒了。
前些年,朱老師把在北京的部分藏書運回老家,布置了一個書房。這讓他有了更多回家的理由,幾乎每年他都會回故鄉住一段時間,陪父母,在那里見朋友。他江浙滬一代的朋友很多,都來找他喝酒,這也讓他的書房小有名氣。
在鄉村,這樣的書房本來可以成長為一個有趣的空間,甚至能夠影響到本鄉少年。
很可惜,這樣的美夢卻只能維持幾年。在我看來,這是中國讀書人一次“重建家園”的嘗試,一次文化上的失敗,而這種“失敗”又幾乎是注定的。
一百年前魯迅就寫過類似的故事。在《故鄉》的最后,“我”回老家賣掉舊屋,帶著家人搬遷到北京?,F實中,魯迅是和周作人在北京買了房子,確實把老家的房子處理掉了。
對《故鄉》的理解可以有多重視角。如果從“房地產”的角度來理解,那就是你必須賣掉在老家的房子,斬斷最后的相思,才能融入一個“新世界”。
魯迅賣掉舊宅,主要是因為現實需要,他當時確實需要一點錢;但是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有一種叛逆,一種對遠方的渴望和對“故鄉”的反感?!肮枢l”成為舊世界的象征。
當然,魯迅所在的“舊時代”,人和故鄉并不會有徹底的分離,因為他實實在在擁有舊宅的產權。小說中寫鄰居從家里拿東西還是偷偷摸摸,幾十年后就變成光明正大了,作為“地主”,周家的宅子當然是保不住的。
最根本的變化,是土地所有權的變革。80年代之后,盡管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但是不管土地還是宅基地,你能擁有的只有使用權,沒有“徹底的所有權”。當“集體”需要收走的時候,就可以收走。沒有真正的產權,你就不可能真正擁有“故鄉”。
作為家里長子,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向村里交了一筆錢,給我申請了宅基地。宅基地在村莊的邊緣地帶,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假期和父親一起在宅基地上栽樹。有一年暑假,我還跨過宅基地旁邊干涸的河道,去那里追趕過來啃樹皮的牛犢。
30年過去,那些楊樹一定很高大。
“一定”是一種推測。因為前年回家的時候,那些樹已經被我爸賣掉了,我沒來得及看最后一眼?!巴肆诌€耕”的運動來了,不管那是不是耕地,那片樹林看上去都太扎眼了。
那是我小時候栽下的樹,如果到老我了樹還在,在那里搭建一個棚子住在那里,就算是“詩意地棲居吧”。我沒有傷感,因為我知道樹被砍伐太正常不過。我告訴父親:據說宅基地一定期限內不建房的話,就會被收回。
父親發出他那經典性的反問:你還會回來建房屋嗎?
“肯定不會啦?!彼约夯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