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古老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魅力之城,更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2011年4月,歷經(jīng)半年評選,展現(xiàn)成都城市亮點的“成都十景·新十景”出爐。入選成都十景分別為:古堰流碧(都江堰)、祠堂柏森(武侯祠)、青城疊翠(青城山)、草堂喜雨(杜甫草堂)、西嶺晴雪(西嶺雪山)、江樓修竹(望江樓)、文殊朝鐘(文殊院)、天臺夕暉(天臺山)、青羊花會(青羊?qū)m)、寶光普照(寶光寺)。這十景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
都江堰
然而早在明代,就已有“成都十景”之名。明代蜀藩第九代王朱讓栩以一首詩,將當(dāng)時的“成都十景”一網(wǎng)打盡,收錄在案。朱讓栩身上又有那些故事?他筆下的“成都十景”都包含哪些名勝呢?
“文教化一方”的集大成者
朱讓栩,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為蜀昭王朱賓瀚的嫡長子兼獨子,生母蜀昭王妃劉氏。
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十四日,蜀昭王薨逝,在位達15年,去世時只有29歲,身后留下年僅8歲的獨子朱讓栩,及年介花信年華的蜀王妃劉氏這對孤兒寡母。明武宗憫其孤苦無依,在接到蜀府生活困頓的奏疏后,特批給予每年三千石本色祿米,以供養(yǎng)贍。
“(正德三年十月)丁丑,詔歲給蜀王世子讓栩祿米三千石,俱支本色,不為例。時蜀王薨,世子奏祿米截日住支,家眷無以供贍,故有是命。”(《明武宗實錄》)
這段實錄內(nèi)容存在謬誤,明制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方可封世子,8歲的他豈能獲得世子封號?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10歲的朱讓栩受封蜀王,朝廷對他的身份認定為“蜀府昭王嫡長子”,而非“蜀世子”。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冊封西城兵馬指揮何世昂長女何氏為蜀王妃。
蜀昭王朱賓瀚,明中期著名的賢王,在位期間多有賢良之舉,多次受到明孝宗褒獎,賜有御制詩《孝宗敬皇帝御制賜蜀昭王詩》一首,號召宗室要以他為楷模。
“自椿以下四世七王,幾百五十年,皆檢飭守禮法,好學(xué)能文。孝宗恒稱蜀多賢王,舉獻王家范為諸宗法。”(《明史·列傳第五》)
蜀昭王與王妃劉氏很是恩愛,二人相敬如賓,真正做到了“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面對失怙的獨子,一向溫柔和順,端莊穩(wěn)重的劉氏,矢志要把他培養(yǎng)成如父祖般的賢王,以不負歷代蜀王留下的賢名。在往后的日子里,劉氏一人飾演雙角,既是嚴(yán)父又是慈母,教導(dǎo)兒子為人之道,鼓勵他勤奮好學(xué)。
在劉氏的教育下,朱讓栩為人正直儒雅,不近聲色。明中期,奢侈之風(fēng)漸盛,被藩禁禁錮的藩王們更是以享樂為上。他能如此要求自己,可謂珍稀,因此賢名遠揚。
明代親王劇照
蜀藩在明代諸藩中比較另類。洪武時代藩王鎮(zhèn)守一方屬于國策,當(dāng)在其他藩王馳馬揚鞭馳騁疆場之時,明明手握實力強悍的成都三護衛(wèi),卻不以武事見長,而定下“以禮樂治西川”的施政方針,他親儒生,興學(xué)校,出資對府學(xué)教授進行補貼,為培植蜀地學(xué)風(fēng),教化民眾,結(jié)合本就四川發(fā)達的印刷業(yè),發(fā)揮自己身為藩王的優(yōu)勢,組織人手刻書,“遇古書可以表范厚俗者,刊印以惠后學(xué)”。
他留下遺訓(xùn)家法,要求后世蜀王尊禮守法,繼續(xù)“以禮樂治西川”。《獻園睿制集》卷十七收錄的兩幅由他親擬的《門帖》,集中體現(xiàn)了獻王家法的核心:
“親藩禮重賓師位,朝野名高孝義家。
子孫同膳三千指,詩禮傳家四百年。”
在蜀獻王遺訓(xùn)家法的約束下,歷代蜀王皆以賢著稱。《明史·蜀王傳》因此盛贊“蜀人由此安業(yè),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詩書傳家的蜀王府藏書眾多。在那個年代,私人藏書量能達到一兩萬卷已經(jīng)屬于頂級簪纓世家了,超過三萬卷的藏書家寥寥可數(shù)。據(jù)傳蜀王府藏書數(shù)多達億萬卷,這當(dāng)然屬于夸張之辭,但蜀府藏書浩如煙海絕非虛詞。蜀昭王給老爹的文集作序時,就提到過相關(guān)內(nèi)容:
“擅我蜀一王之制作,故謬號多書,大夫士好古而敏求者,啟請漫無虛日。蓋家教師承,惟書以為寶。是故嗣位多博雅之賢,通國被文明之化,九重眷西土之光,奕世拜褒揚之典,有由然哉。”(《惠園睿制集·序》)
寧波天一閣藏書樓
相對于歷代蜀王利用王府藏書進行刊印以惠后學(xué)這等做法,朱讓栩更進一步,直接將王府藏書對外開放,允許士人入府看書、抄書,據(jù)說每天看書、抄書的人有數(shù)百之多。此舉算是將“以禮樂治西川”推到了巔峰,對思想學(xué)術(shù)的傳播,巴蜀文化的昌盛,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那個“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的年代,開放藏書,必然會造成損耗。朱讓栩能有這魄力,實乃“文教化一方”的集大成者。
樹立“宗藩首善”形象
《明史》盛贊朱讓栩“尤賢明,喜儒雅,不邇聲伎,創(chuàng)義學(xué),修水利,賑災(zāi)恤荒。”與其同時代的大文豪、成都新都人楊慎則稱贊朱讓栩“恪遵祖訓(xùn),丕承先志,懿德善行,事皆可書”。也就是說“文教化一方”只是朱讓栩所做實事的一小部分,于民生上也多有建樹。
史料稱,朱讓栩在位期間“撫恤幼孤,善教世子,導(dǎo)之藝德,嚴(yán)厲戚黨,約于規(guī)范,創(chuàng)立義學(xué),興修水利,賑饑救災(zāi),多所全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王。
比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朱讓栩上疏朝廷,稱王府城垣年久失修出現(xiàn)頹壞,請求進行重修。藩王府邸屬于大明皇家門面工程,最初都有朝廷備料、出錢、出人進行修繕,即便是政策收緊后,也會讓朝廷出錢、出人。這錢絕大多數(shù)由藩地所在省府分擔(dān),人也是從當(dāng)?shù)爻檎{(diào)勞役。一次王府大修,對當(dāng)?shù)匕傩斩詿o疑是一次勞民傷財。
有鑒于此,朱讓栩提出此次王府城垣修葺的物料由蜀藩自行準(zhǔn)備,朝廷只需派出工匠幫助修繕便可。明世宗有感于蜀王的忠心,命四川撫按對王府城垣進行勘核,給足用工所需銀兩,以助蜀藩修繕。
“甲寅……蜀王讓栩以本府城垣頹壞,欲自備物料,請給工匠修理。詔下?lián)岚垂倏泵鳎拷o工價助之。”(《明世宗實錄》)
明代親王府城門
得益于蜀獻王朱椿制定的王府屬官管理制度,終明一朝蜀藩屬官少有為惡者。為此蜀懷王朱申鈘(音yǐ)在位時,又親筆撰寫《諭本府文武官》和《諭承奉司》,以重申蜀藩家法,整肅王府秩序。
朱讓栩襲爵后,手書《警戒箴》,再度整肅王府秩序。他在序言中表示,自己忝為朝廷藩服,即便恪遵廷憲,依然會時常飭躬勵行,自我警醒。蜀藩臣工,固然有老實忠厚、體國務(wù)實者,卻也藏著為數(shù)不少悖肆縱傲、因循玩愒之輩。常言道“上無道揆,則下無法守”,為此他特地制定了用以約束王府屬官的八條四字箴言:
“處心正直,無黨無偏;奉公守法,隨分自然;居官以廉,行儉以節(jié);毋剪于民,皇天昭益。”
這幾條即便放在當(dāng)下,依然適用。
在整肅王府、心系地方、文教一方的同時,朱讓栩還關(guān)心朝政、交好皇帝。
正德五年(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的戰(zhàn)火自北直隸霸州一帶燃起,隨即呈烈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山東、河南,并波及南直隸、湖廣、江西、山西等省,對明王朝的統(tǒng)治造成不小沖擊,本就有些吃緊的財政狀況更是岌岌可危。
為此朱讓栩慷慨解囊,于正德六年三月捐獻白銀二千兩充當(dāng)軍餉,明武宗甚是欣慰,降敕給予嘉獎。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太廟遭雷火洗劫,包括太祖廟在內(nèi)的八廟被焚毀,只余睿廟孤零零的聳立在原址上。太廟代表著國之大事中的“祀”,意義重大,必須盡快重建。這座太廟僅僅重建數(shù)年,大孝子明世宗為老爹爭名分,將本來的同堂異室制改為都宮別院制,不管是修建還是祭祀都比老太廟靡費頗多。此時他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朝廷財政緊缺,故在重建時再次改為同堂異室制。
即便如此依然存在缺口,為此只能東挪西湊,藩王捐獻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前的嘉靖十七年(1538年),蜀王府也發(fā)生火災(zāi),王府剛剛得以重修,可朱讓栩卻依然慷慨解囊,且這次的當(dāng)為不是“兩”而是“斤”,捐獻黃金60斤、白銀600斤,堪為宗室表率。明世宗投桃報李,不僅賜以常規(guī)的幣帛以表謝意,還“加歲祿二百石,玉帶一”。朱讓栩卻辭掉歲祿,只接受玉帶。
梁莊王墓出土的玉腰帶
親王定期朝覲,在明初屬于應(yīng)盡義務(wù),天順以后逐漸廢止,及至正德四年正式被廢除。然而朱讓栩依然會逮著就會就上疏請求朝廷準(zhǔn)許他赴京朝覲。
比如正德十三年(1518年),內(nèi)江莊懿王朱友墦之孫、內(nèi)江王長孫朱賓沚受封內(nèi)江王。次年二月,朱讓栩上疏朝廷,以謝恩為由,請求準(zhǔn)許他攜內(nèi)江王赴京朝覲,被朝廷否決。
一計不成更想一計。當(dāng)是時,明武宗正巡幸宣大,蜀藩赴京辦事的官員歸來后將此事稟告蜀王。朱讓栩如獲至寶,立即護衛(wèi)指揮姜杰再次赴京恭問圣安,并獻彩幣,明武宗對蜀王的忠誠很是滿意,賜書褒獎。時在正德十四年五月。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駕崩,因無嗣由興王世子朱厚熜入繼大統(tǒng),于五月登基稱帝。當(dāng)年八月,蜀王朱讓栩上疏,請求準(zhǔn)許他赴京朝賀新帝登基,明世宗“賜書止之”。
明武宗絕嗣,明世宗雖然比堂兄要好得多,可也是子嗣艱難,直到嘉靖十二年(1533年),才育有庶長子朱載基,結(jié)果二月而夭。為此他派官員赴各地遍祭名山大川之神乞求皇嗣。朱讓栩也非常貼心的赴本國社稷壇、青羊?qū)m、文昌宮等處祭告,請求皇天降下皇嗣,以安社稷。
此外,他在位期間多次向朝廷貢獻方物。比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進獻川扇等特產(chǎn),明世宗“嘉其誠懇”,賜予白金、龍衣等物,并賜書嘉獎。
蜀藩歷來以“忠孝賢明”的形象為世人所關(guān)注,朱讓栩則更進一步,在當(dāng)時堪稱“宗藩首善”,給歷代蜀王“賢明”的稱號又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正因此,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在四川巡撫吳山、巡按御史金粲的奏請下,明世宗賜敕嘉獎,并署坊表曰:“忠孝賢良”。
“己丑,以蜀王讓栩有賢行,賜獎勵,仍命有司具禮豎坊表異之。”(《明世宗實錄》)
順便提一句,《明史·諸王傳》稱明世宗賜予“忠孝賢良”坊的時間為嘉靖十五年(1536年),但實錄載在十八年,姑從實錄所記。
一首詩寫盡成都十景
朱讓栩能成為“文教化一方”的集大成者,固然與他的賢明儒雅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一名文人雅士,他能詩善文,“著述滿家,儒林稱頌”。于詩詞一道,古體、近體、長短句、散曲皆極精善,內(nèi)容涉及唱和、人物、花鳥、感懷、山水、節(jié)慶、自然等眾多領(lǐng)域。當(dāng)年成都府境內(nèi)的諸多美景,在他筆下都有所呈現(xiàn),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成都十景》,通過短短五十六字,惟妙惟肖的勾勒出當(dāng)時成都最著名的十處美景,堪稱山水詩作中的一大佳作:
“古柏森森碧葉齊,春城日暮草堂西。
岷山雪霽排銀壁,浣花煙籠鎖翠堤。
橘井相浮金盞注,墨池色潤采毫題。
濟川舟送鐘鳴遠,官柳橋邊匹馬嘶。”
武侯祠
接下來讓我們追尋蜀王朱讓栩的腳步,來了解明代成都十景究竟是指哪十景,當(dāng)下是否依然游人如織,與現(xiàn)如今新評選的成都十景有何異同?
“古柏森森碧葉齊”一句,描寫得是成都十景中的第一景“閟宮古柏”。“閟宮”指紀(jì)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造的武侯祠,武侯祠中植有許多茂盛的古柏。唐代詩人李商隱詩曰:“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杜甫也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可見早在唐代閟宮古柏就已經(jīng)是成都的一大盛景。需要指出得是,現(xiàn)如今的武侯祠本為漢昭烈廟,蜀獻王朱椿毀武侯祠,把諸葛亮迎入昭烈廟陪祀,可當(dāng)?shù)厝瞬⒉徽J賬,仍然以武侯祠相稱,祠中依然有大片如煙如黛的松柏。
“春城日暮草堂西”一句點到了“龜城春色”和“草堂晚眺”二景。
成都古城形似烏龜,傳言成都筑城時屢筑屢垮,后有“大龜浮于江”,改依烏龜爬行的足跡修筑,終于得以完工,是以有“龜城”這一雅稱。“龜城春色”泛指成都春日美景,也稱“錦江春色”。
“草堂”指杜甫草堂,因杜甫客居成都時曾兩次寓居于此而得名,此后草堂便成為成都的一大人文景觀,且天氣晴好之時可以在此遠眺岷山積雪,故名“草堂晚眺”。
“岷山雪霽排銀壁”一句所提為“岷山晴雪”。岷山便是杜甫當(dāng)年在草堂遠眺之后留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句絕美詩句那個岷山。它位于成都以西,地處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交匯處,天氣晴朗之時,站在成都城內(nèi)便可遠眺高聳入云的岷山雪景。
“浣花煙籠鎖翠堤”一句中的“浣花”指“浣花煙雨”。浣花溪與杜甫草堂比鄰,名為溪實為一條大河,即今成都南河上段,因浣花夫人而得名,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組詩描寫地就是浣花溪周邊的景象。
杜甫草堂
“橘井相浮金盞注”一句蘊含的則是“橘井秋香”。橘井是蜀王府里的一眼古井,又稱“菊井”,井邊遍植各個品種的菊花,每當(dāng)菊花盛開時節(jié),菊香越壕而出,散落城中,而蜀王殿下少不得在井邊擺下美酒,一邊品菊,一邊吟詩,好不瀟灑快活。
“墨池色潤采毫題”一句被提及的則是“墨池懷古”,它因一個很多人耳熟能詳?shù)牡涔识妹N鳚h辭賦家、思想家揚雄日夜讀書不輟,以至于門前那口水潭洗墨洗地都變黑了,后人稱之為洗墨池,因揚雄字子云,后人稱其故居為子云亭,洗墨池、子云亭成為人們憑吊懷古之所。
“濟川舟送鐘鳴遠”一句再次囊括兩大景致,分別為“濟川野渡”和“昭覺曉鐘”。
古時成都水運發(fā)達,位于城東南的濟川渡口水運繁忙,各種畫舫小艇、萬里客船熙來攘往,配上蘆雁飛雪,漁舟唱晚,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景致:“濟川野渡”。
“昭覺曉鐘”指位于成都北郊的著名叢林昭覺寺,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重重森柏映襯下的暮鼓晨鐘,顯得整座寺院古樸肅然。昭覺寺在明末毀于戰(zhàn)火,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目前仍舊是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
昭覺寺俯視
“官柳橋邊匹馬嘶”一句落在官柳之上,此景名為“市橋官柳”。古時成都十二個月都有約定俗成的“市”,比如上個月是“花市”,這個月是“鳥市”,下個月是“珠寶市”等,市集之上南來北往,萬商云集。朱讓栩還為成都十景各作過一首詩,《市橋官柳》一詩點出了該景點的大致地點在城西杜公祠附近:
“二月西城飏暖風(fēng),垂楊夾道蔭長虹。
黃金穗裊斜陽外,碧玉絲棼細雨中。
拾翠佳人停繡幰,踏青公子駐花驄。
殷勤莫厭頻封植,千古風(fēng)流仰杜公。”
簡簡單單的一首詩,將當(dāng)時成都的十大盛景盡數(shù)包攬其中,足見朱讓栩文學(xué)功底之深厚。透過這首詩,也可以了解當(dāng)當(dāng)時成都市井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盛況,其中少不得歷代蜀王的功績。
受到地方官勒索和恐嚇
朱讓栩貴為蜀王,本身十分賢德,又深受兩朝皇帝嘉許,按理來說應(yīng)該沒什么人敢得罪他,然而事情往往出乎人意料。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朱讓栩上疏彈劾四川都司都指揮使劉永昌,稱他目中無人,肆意侵凌藩王,所奏內(nèi)容直可謂杜鵑泣血,聲淚俱下。
紫禁城
這劉永昌是何許人也呢?
他出身羽林前衛(wèi),這支軍隊屬于皇帝親軍二十六衛(wèi),而且是處于核心地位的上十二衛(wèi)之一,為負責(zé)護駕左右、護衛(wèi)宮禁的侍衛(wèi)禁軍,直屬于皇帝,不歸五軍都督府管轄。嘉靖初年,劉永昌官居羽林前衛(wèi)指揮使,在任期間以敢言著稱,曾上疏彈劾過武舉出身、戰(zhàn)功赫赫的后軍都督府右都督桂勇,兵部武選司郎中盧襄,大理寺評事龔治,中書舍人陳貫,刑部山東司郎中張經(jīng)等人,又多次上疏言事對文武官員的行為大加鞭撻。因此疊遭言官反訴,結(jié)果毫發(fā)無損不說,反而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七月升任浙江都司指揮同知、僉書浙江都司事,次年九月改任四川都司都指揮使。可見這位劉都指揮使是當(dāng)朝皇帝身邊的紅人。
也正因此,劉永昌到任后仗著自己后臺硬,又手握兵權(quán),直接將自己當(dāng)成了本省鎮(zhèn)守官,毫不給四川地方官面子。對四川巡撫而言,他這種行為屬于倒反天罡,然而自撫按以下都敢怒不敢言。
對手握實權(quán)的頂頭上司都如此無禮,自然更不會將徒有虛名的蜀王放在眼里,屢屢找借口向王府索取金幣、珍寶,可謂是予取予求。
依制,天使赴宗藩傳旨,地方文武官員需赴王府隨藩王列班一道行禮。嘉靖十五年二月,適有天使蒞臨成都,自四川巡撫以下皆過府隨班行禮,隊列中獨缺劉永昌。
劉都指揮使此時在干嘛呢?在歌舞升平中開懷暢飲。直到自己喝痛快了,才想起有迎接天使這回事。于是乎,一步三搖的前往蜀王府,入府之后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禮畢,他不以為恥反而大發(fā)雷霆,斥責(zé)王府典儀不等自己到來就舉行儀式,強命王府給他單開一局供他行禮。
如此行徑,說輕了是目無法紀(jì),說重了則是藐視皇權(quán)。劉永昌卻認為這是蜀王府的錯,是以當(dāng)發(fā)現(xiàn)朱讓栩出行時,故意縱容手下指揮使策馬闖入蜀王儀仗。
這是公然打臉啊!朱讓栩忍無可忍,出言斥責(zé)對方悖慢無禮,結(jié)果換來得卻是劉永昌的無情奚落不說,還指使人攻訐王府人員對外索取賄賂。幸得朝廷查無此事,還了蜀王府一個清白。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劉永昌竟然私下動用武力威脅蜀藩,搞得王府成員人人自危。
事情發(fā)展到此,朱讓栩也豁出去了,直接上疏彈劾劉永昌,字里行間透露出的辛酸,可謂是聞?wù)邆穆犝呗錅I。
“癸卯……蜀王讓栩奏:‘四川都司都指揮劉永昌自恃敢言,肆為無忌,自撫按以下無不畏其口。其以私事索取臣藩邸金幣珍寶積且以千計,則有司軍民橫被凌迫者可無論矣。今年二月,使臣奉節(jié)冊至府,撫按而下畢已拜迎,而永昌被酒后至,獨設(shè)四拜,且誶典儀不俟其至。其悖慢無禮如此。都司屬官指揮吳可言乘馬張蓋沖突儀仗間,臣一致詰,返為永昌面訕,且令可言家屬妄訐藩邸人員徼求納賄。不聽。復(fù)陰挾以軍威,致令藩邸人人自危。臣誠不忍橫遭辱侮,乞遣法司按問以正其罪。’”(《明世宗實錄》)
岷山晴雪
藩王雖然被當(dāng)豬養(yǎng)著,可名義上依然是一國之君,若果真被外臣如此欺凌,朝廷顏面何存?是以在刑部的提議下,明世宗派給事中戴嘉猷赴川會同四川撫按官共同堪核究治。
喲呵,朱讓栩小兒,你竟然敢打小報告,看把你能的,你以為只有你會這一招啊。轉(zhuǎn)身,劉永昌就向朝廷舉報蜀王府罪惡滔天。因蜀王一向賢名在外,連皇帝都知曉,實在不好下口,故將目標(biāo)鎖定了蜀藩承奉周綺等人。
正常來說,以劉永昌那么硬的后臺,到了這一步估計也就各打五十大板,搞不好蜀藩承奉周綺還會倒點小霉。可關(guān)鍵時刻,劉永昌往日的跋扈終于讓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四川巡撫潘鑒,及四川巡按御史鄒堯臣得知蜀王帶頭向劉永昌開火,那還等什么,自然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紛紛上疏彈劾,列舉其“不法十事”。
方面大員紛紛彈劾,比之蜀王可要嚴(yán)重多了。有鑒于此,明世宗降旨將劉永昌投入大牢,等待堪核。很快事情水落石出,劉永昌所奏蜀藩之事都為誣告,他本人則罪孽深重。但背后有皇帝撐腰,所受處罰并不太大。正常情況下當(dāng)發(fā)配邊疆充軍,可劉永昌呢,只是被剝奪了四川都司都指揮使的官職和軍事實權(quán),降職為有名無權(quán)的羽林前衛(wèi)帶俸指揮同知,可以說是天大的恩寵。直到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不知死活的介入東宮事務(wù),才失去寵幸,被投入錦衣衛(wèi)大牢。
“戊寅……羽林前衛(wèi)帶俸指揮同知劉永昌言:‘伏聞皇上欲命東宮監(jiān)國,暫頤圣躬。此盛德事何不可?而諸大臣乃固爭之。如此則當(dāng)幸承天時,監(jiān)國亦非也耶?且太子年富,正宜歷試朝政。惟皇上折群謬思遠圖甚幸。’上以監(jiān)國重事,朝廷自有處分,責(zé)永昌非所宜言,下鎮(zhèn)撫司拷問。”(《明世宗實錄》)
此事雖以蜀王勝出而告終,卻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明朝中后期的藩王,其地位和影響力已大為衰弱,即便貴為賢王在,朝廷眼中也不過爾爾。
阿越說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初十,蜀王朱讓栩薨逝,在位38年,享年47歲,朝廷賜謚曰成。作為蜀藩“文教化一方”的集大成者,堪與始封祖蜀獻王朱椿相比肩,事實上人們常將他與蜀獻王、蜀惠王朱申鑿并稱蜀藩三大賢王。
與歷代蜀王一樣,朱讓栩在關(guān)心民生、教化一方的同時,嗜好文字,長于詩書。清嘉慶版《成都縣志》稱他:“忠敬慈和,孝友敦睦,德性明粹,問學(xué)淵涵。長于文翰,著作甚富。”在位期間編撰過《詩韻注疏》、《古今宮詞匯集》,及兒童蒙書《大川對類》等典籍,可謂是著作等身。
《長春競辰稿》序言
歷代蜀王留有五部文集,其中之一為蜀成王的著作:《長春競辰稿》。與由后世蜀王整理成冊的《獻園睿制集》、《定園睿制集》、《懷園睿制集》及《惠園睿制集》不同,《長春競辰稿》為蜀成王自名其集,即生前親自篩選作品集結(jié)成冊。
長春之名,得自蜀成王營建的王府花苑——長春苑,此處花苑深得朱讓栩喜愛,為其賦有《長春賦》、《長春苑記》、組詩《長春十景》等諸多詩文,《長春賦》中提及往昔有長須老者贈予《長春翁壽》書卷,因此命花苑為長春苑,且長春有“長春不著長物,惟富圖籍”之意。楊慎在序言中稱“比之青衿儒生,錦帶居士,勤渠倍之。故曰:競辰。”《長春競辰稿》由此得名。
蜀成王臨終前邀請明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明代三才子之首,長期被貶謫云南的新都人、狀元楊慎,為剛成稿的《長春競辰稿》作序。楊慎欣然應(yīng)邀不說,還主動邀約好友江西新喻(今新余)人,長期僑寓蜀中的簡紹芳為《長春競辰稿》余稿作序。能讓楊慎如此付出,可見朱讓栩文學(xué)水平之高,名聲之好。
相關(guān)文章
蜀昭王朱賓瀚: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孝宗寫詩盛贊的柔情賢王
周定王朱橚:矢志鉆研醫(yī)學(xué),活人無數(shù)的科學(xué)家,似甜實苦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