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最近越來越體會到“內核穩定”的重要性。
早在2017年,我就開始寫“情緒管理”這個主題的推文,當時是看到積極心理學的書籍覺得理念很好,于是把它拆解成了“干貨文”分享給大家。當時的文章有這些:《》,《》。
后來隨著自我修煉的路越走越長,我開始漸漸發現“情緒管理”是治標不治本的,比“情緒管理”更本質的是“念頭管理”。又寫了這些:《》,《》,《》。
到今天,我對這個主題又有了新的見解。最近一段時間,工作、學業、活動疊加在一起,忙碌指數爆表。今天想通過和大家分享過去一周發生的兩個小故事,來表達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個朋友,她從2月份就開始約我見面,但因為事情太多我又經常出差,一直拖到了上周,我終于答應了她的邀請。赴約之前我就知道她最近過得不太順利,一定有很多負面情緒要傾倒給我,于是提前在家“充好了電”才去見的她。見面之后,我們聊了很多,她的狀態確實是和我想的一樣,工作也不順利,情感也不順利,健康也有問題。我在聽的時候保持100分的覺察,她說的時候我只點頭回應,從不勸,只在她說完一大段之后問一兩個關鍵問題。
比如,她說男朋友很忙,她一整天都在期待他的消息,等不到就很焦慮、生氣。就在我們面對面的當下,她也一會兒看一下手機,發現男朋友沒有回她,她就越來越煩躁。
我問她:“你有沒有觀察到一個現象,他回你你就開心,他不回你你就不開心?”
她說,“是啊,是他害的我不開心。”
我說,“那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情緒開關好像在別人手里?”
她好像一下子清醒過來,然后說,“對哦,我應該去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那天聊了很多類似的小事。還比如說,另一個情境是,她說想要爭取達到一個目標,但她自己也知道幾乎不可能達成,同時又有執著,就很苦惱。
我問她,“假如你真的得到了,你會有什么感覺?”
她說,“會很開心。”
我又問,“然后呢?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她說,“應該還是會不開心,因為我還想要更多。誒?這樣是不是哪里不對?”
總之那天我就坐在她對面,大部分時間聽著,同時在攪我面前的那份南瓜湯;少量的時間反饋、提出一兩個問題。最后她歡歡喜喜地回家了(她從另一個城市專程來見我的),我已經快累趴下了。沒有被她輸出的那些負能量影響(就是,沒有她焦慮我聽完也焦慮),主要就是累,因為真的是搜腸刮肚在亮心的“畢生所學”,她講每一句話我都在思考“假如我是丁老師,現在我應該給到她什么樣的回應/問什么樣的問題,對于她改善這個現狀最有效”。
第二個小故事。我和一位小伙伴一起合作辦一個持續幾天的活動,前期做了很多籌備工作,花了很多心思也付出了實際的資金成本,結果臨到活動開始第一天發生了一些意外情況,之前計劃好“一定會有效果的”動作突然失靈了,把我們打得措手不及。負責驗收的人就很炸裂,當天一直跟我打電話催問進展。
我這個小伙伴有一個模式——“沒辦法模式”。他一旦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就會有無力感,然后就選擇躺平,“算了不干了,大不了就虧錢吧”,“現在只能這樣了,我也沒辦法”。另一邊呢,驗收人就急急急、催催催,半小時跟我打一次電話,不停在追問現在怎么樣了。
我作為三方中的夾心餅干,一方面要安撫驗收人焦慮的情緒,不斷地跟她同步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最好和最壞的結果分別是什么、最快和最慢可以看到結果的時間區間是什么。另一方面,還要哄著小伙伴支棱起來干活兒,跟他說,“別氣餒,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呀,凡事必有三種解決方案。你能跟我講一下XXX細節嗎?我來和你一起想想呢?”
事情不順歸不順,情緒價值要給足。
我想嘉許自己的是,這種四面著火的情境下,我竟然自己沒有炸毛。劉同學表示“活久見,簡直嘆為觀止。”要知道,就在兩年前,我還是一言不合就炸毛的,現在我竟然是給別人順毛的角色。
很累。身上沒有粘上別人的負能量,并不是說跟小伙伴溝通完我就變得無力了,也沒有跟驗收人溝通完我就變得焦慮了,都沒,就是單純覺得體力和腦力上的累。感覺把自己的電量輸給了別人那種累。如果我只是聽著,沒有想把他們的狀態拉起來的話,我是不會被他們的負能量拽下去的;我想拉對方一把的時候,自己才會累。
我最近經常收到一個新的評價,有好幾個人跟我講“跟你呆在一起/跟你說話,我會覺得很安心。”只是我現在功力還不太夠,每次做完這些動作之后自己都消耗得比較厲害;不過我相信這種“消耗”也是階段性的,因為這比起之前會被別人的負面情緒帶走,已經是天壤之別。
我在上樓的過程,并且已經爬了很多級臺階啦。
如果是以前的我,故事一中的朋友跟我講她和男朋友的事情,我可能會對她有評判,覺得“你怎么依附于男人,沒有精神獨立”;故事二中的小伙伴,我可能會氣不打一出來,認為“說的好好的我們一起干活兒,你怎么提前撂挑子”,會覺得驗收人“催催催,就知道催,催我也解決不了問題啊,事情就是得一件一件來辦”。
今天的這兩個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為什么現在這個階段,我不被他們言語本身的負能量帶走了。
因為我好像已經能夠穿過言語,直接去看到那個人的需要了。覺得累是因為要思考怎樣回應對方。
我看到故事一中的朋友,雖然她比我還年長一些,但她講這些話時候,呈現出來的狀態好像是一個很不自信的小孩子,總是想要通過引起別人的注意來獲得自己的價值感,總是想要證明自己。她在講話的時候,我眼前有一組流動的畫面,就好像是一個小孩在家,父母忙碌顧不上管她,她就故意制造一些動靜來讓父母看到;又好像是在問老師“我表現好不好?可不可以給我一朵小紅花?”。
我看見她的這些需要,所以給到的回應就是,“幫助她看見自己,并且提醒她向內看而非依賴外在”。
故事二中的小伙伴,他在一個很無力的狀態,假如我和他發生爭執、責怪他,他只會更無力、更躺平,更覺得“我沒用”。所以我給到他的是,讓他的內在找到一個依靠、一個支點(他說沒辦法,我說凡事必有三種辦法;我還說幫他一起解決)。有了這個支點撐一下,他的內在力量起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故事二中的驗收人,我看到她很沖的語氣、焦慮的情緒之下是失控感,這種失控讓她感到崩潰。所以我給到她的是確定性和安全感(告訴她最好和最壞的可能,以及一個相對精確的時間區間)。
做這些事、講這些話的前提,都是因為我自己的內核現在是相對穩定的。不會跟著別人一起焦慮、一起苦惱、一起煩躁、一起無力,我才能看見他們想要的,給到他們需要的。
那些需要,那些情緒背后的痛苦,傷心、委屈、焦慮、無力感,才是一段溝通中,對方真正要表達的。被看見、被允許、被愛、被接納、被支持,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而我們往往都只看到表面的語言,并且會把這些語言解讀為“你跟我講話不禮貌”,“你這個人怎么總是抱怨”,“你竟然敢責怪我”,“你怎么不好好干活兒”。
我覺得,這些體悟,可以回答一個很久之前讀者問過的問題:修行對工作/生活來說有什么用?
對我來說,意義就是讓我更多看到本質和真相,并且越來越少被這些外在、表象的東西帶走。言語是表象,衣裝是表象,訂單是表象,工作內容是表象,關系本身也是表象。
我現在只往下看到了一層,就是看到對方的需要。看見需要的時候,因為自己是穩定的、強大的,于是對于對方就很難會產生評判和責怪,而是更多慈悲。看到他們在情緒中受苦,想要給一些精神安慰,能讓對面的人感受舒服一些。
未來應該隨著修煉的深入,會看到更深層。
記得丁老師之前說過一句話,為什么他很少被人帶走?因為每個人講話的時候,老師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念頭。我還沒做到像老師功力那么深,不過已經大概有一些這個方向的感受了。
我最近有一種很奇妙的體驗,眼前的這個世界似乎在變得越來越簡單。好像正在從一種復雜的、雜糅的狀態,分離成一些規矩的模塊。就好像是PS里面的圖層分離一樣,但看每一個圖層,都很簡單。雖然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入生活中,各處的社會新聞、種種資訊,似乎也跟我關聯不大。形形色色的人,衣著不同,性格不同,言語不同,我在學著去感知他們的心識。
我不知道該怎么準確描述這種奇妙的體驗,哎呀,語言真的好蒼白,不知道上面那一段說的大家有沒有get到。
我現在會每天晚上睡前問問自己,今天我有“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做光明”了嗎?今天發生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小到高鐵上幫人拎一下行李箱,夸一下樓下的保潔阿姨打掃的干凈,到跟客戶的日常對話,跟朋友聊天,面對上了一天班疲憊的劉同學,我今天有給人歡喜嗎?
下一步我要提升的方向是,穩定自己的能量。現在我可以做到基本極少被別人的負能量帶走了,但在給別人療愈的過程,還是會耗自己的電。不過不是內耗,不是內心糾結,就是單純的體力和精神上的累,像文中寫到的這種輸出,把別人從一種很down的狀態拉到歡喜、平靜了,聊一次我會兩三天不想講話,有一種心頭血被榨干的感覺。
我正在尋找一個新的平衡。畢竟“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是不可持續的,“點亮自己,照亮他人”才是可持續的。
想到私塾班畢業的時候(說起來也是一年半以前啦),丁老師給我的寄語:“千錘百煉,一定是一座明亮的燈塔,風吹雨打,巍峨屹立。”
以后我的長期課題應該叫“燈塔的自我修養”。首先,做燈塔應該先有堅固的地基,周身要是牢固的石塊,不然風吹浪打渣土磚都散架了,那是小漁燈,做不了燈塔。
好好練功,慢慢漲功。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往前走吧!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