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重讀馬巷:十里夢華古廳城
一、失落的馬家港
初到馬巷,我的印象僅限于它是一個工業區,最多只是殘留些許敝破的閭巷。然而,當我心血來潮,深入探訪馬巷老街時,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這里的“馬巷之巷”規模之大,簡直就是一座小城市,熱鬧非凡,人煙阜盛。我不禁疑惑,為何如此繁華的地方會被命名為看似不起眼的“馬巷”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馬巷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個不同的名字——“馬家港”。這一點在清康熙版的《大同志》所附的同安地圖以及《廈門市地名志》中都有所提及。據馬巷人劉蘊年的文章所述,現在的馬巷壩仔下就是當年馬家港的碼頭,附近還曾挖出過大量的海泥和貝殼,這些都是馬家港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此外,壩仔下附近至今仍保留著媽祖廟和真武廟,這些古跡也進一步佐證了港口的存在。種種跡象表明,“馬家港”這個名稱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至于后來為何會從“馬家港”演變為“馬家巷”、“馬厝巷”,并最終定名為“馬巷”,可能與港道淤積、港口用途逐漸消失有關。
馬家港的“港”字有了說法,那“馬家”兩字又蘊含著什么樣的歷史淵源?《海西晨報》曾對此進行調查,提出了兩種說法。其一,唐代時期,馬巷與金門曾是朝廷設立的馬場,馬場解散后,那些以飼養馬匹為生的家庭便以馬為姓,稱馬氏。這一說法并非沒有依據,因為福建的養馬史有著深厚的根基。特別是在閩南地區,畜禽學領域便有著一種名為“閩南馬”或“晉江馬”的獨特品種,這是我國唯一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的地方馬品種。在歷史的長河中,泉州沿海一帶,包括晉江在內,都是這種馬的核心產區。其分布范圍則更為廣闊,北至福清、莆仙,南至龍海、漳浦,都可見其蹤影。至今,在晉江的民間,仍然保留著養馬的傳統。我在晉江濱海采風時,就曾親眼見到有人騎著馬在海邊悠閑地漫步,那畫面仿佛穿越了時空,讓人頓時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閩南與馬的深厚淵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那時,福建便逐漸成為朝廷的牧馬之地。到了唐代,更是設立了專門管理牧區的萬安監。據唐韓愈所編撰的《順宗實錄》記載,唐貞元二十年,福建觀察使柳冕曾上奏朝廷,稱“閩中,南朝放牧之地,畜羊馬可使孳息,請置監”。柳冕建議在泉州地區(當時包括莆田、金門)設置五個牧馬區,以充分利用這一地區的牧養資源。這五個牧馬區的范圍,與歷史上“閩南馬”的分布范圍大致吻合。然而,遺憾的是,那次牧馬實踐并未取得預期的成功。由于種種原因,馬匹的損失慘重,民間對此也頗有怨言。但無論如何,自那以后,福建的牧馬活動便成為一種傳統,特別是金門與平潭,更是一度成為牧馬的重鎮。據說,在柳冕的派遣下,陳淵曾帶領十二姓部下到金門屯田牧馬,金門人因此將陳淵尊為“開浯恩主”,并建起牧馬侯祠以紀念他。第二種說法是明嘉靖時期為避倭患金門馬氏一分支內遷馬巷并在此搭寮販賣金帛、香等貢品。此說目前尚存在諸多不明之處。
如果“馬家”是因為曾有馬姓人家居住,那為何沒有按照閩南的習慣稱為“馬厝港”,卻稱之為“馬家港”?這確實令人費解。或許,這與地方志編撰者是外地人有關,比如《大同志》的編撰者朱奇珍便是湖南長沙人,可能受到了外地用語習慣的影響。此外,馬家港之所以被稱為“港”而不是“澳”,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港區的開闊與繁榮。在閩南話中,“港”并非指單一的船塢,而是指擁有眾多碼頭、相對自成一域的寬闊港灣。比如我曾去采風的月港,其核心區域就擁有七座碼頭,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它甚至涵蓋了整個九龍江的出海口。因此,保守地說,以“港”為名的馬家港在明代至少是同安灣的一個重要航海中心。
為何馬家港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港口,如同流星般短暫地劃過歷史長空,留下的文獻資料卻如此稀少?一個細微的歷史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馬巷,與石碼一樣,曾設有“廳”,這是清代用來控制戰略要地的行政區劃單位。其中,直屬于省的被稱為“直隸廳”,由府管理的則稱為“散廳”,它們的主管官員通常是同知或通判。從1774年到1912年,馬巷廳共存續了138年,其轄區包括了民安、翔風二里以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大致覆蓋了現今的廈門翔安區與金門地區,而今天的馬巷正是馬巷廳廳城之地。我們知道,自順治年間起,清朝政府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更是下令關閉廈門、寧波等沿海港口的對外貿易(除了廣州)。馬家港的衰落,或許正是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加強海防的措施密切相關。根據光緒年間的《泉州府馬巷廳志》記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7月17日,福建都督鐘音向乾隆皇帝上奏,建議“改駐廳員”,乾隆隨后指示六部對此進行討論。六部經過研究,同意了鐘音的提議,并批準將金門通判移駐至“馬家巷”。這表明,馬家港的名稱已經發生了變化。通判職位改稱:“泉州府分駐同安縣馬家巷通判”。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康熙年間的《大同志》中,馬巷被稱為“馬家港”,而到了乾隆三十九年,我們得知其稱呼已變為“馬家巷”。這意味著,從“馬家港”到“馬家巷”的名稱變遷,主要發生在康熙到乾隆時期。從光緒《泉州府馬巷廳志》所附的地圖中可以看出,“馬家港”所在的港口已嚴重淤積,淤積后的水道被稱為“唐厝港”。而后來所說的馬巷,實際上只是“馬家巷”的簡稱。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