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后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從上面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劉邦從建國開始,按照功臣功勞大小分封列侯,直到他去世前,一共封了143位。
這些曾經與劉邦同甘共苦的人,在勝利之后,也分到了一杯羹,多則享有萬戶食邑,少則五六百戶。
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對這一百多位功臣進行了排名,其中蕭何居首功,韓信排二十一,而張良卻只排62。
韓信、蕭何、張良被稱為“漢初三杰”,他們在漢朝建國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居功至偉,韓信的軍功天下第一,被人譽為“兵仙”,張良的謀略過人,是公認的首席謀略家,被冠于“謀圣”的稱號。
連劉邦自己都自愧不如,他曾經說過論謀略我不如張良,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有了他仨我才能取得天下。
劉邦劇照
從劉邦的口中可以看出這三位大佬在建國戰爭中所起到的作用,然而除了蕭何居首功之位外,韓信、張良的排名卻異常靠后,這是為何?
首先來看看韓信
在漢朝的建國戰爭中,沒有一人的軍功可以與韓信相提并論,但是韓信的結局卻非常凄慘,被劉邦滅了三族。
有些小伙伴可能會認為漢家皇帝薄情寡義,殺功臣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其實不一定功高蓋主就不能善終,要看你怎么跟領導相處,韓信屬于那類不懂政治的軍事家。
比如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滎陽一帶與項羽周旋,韓信在黃河以北開辟新戰場,劉邦打不過項羽,幾次狼狽逃跑,險些丟掉性命,他日日盼著韓信取得北伐勝利之后,解滎陽之圍。
韓信劇照
然而等到韓信滅齊以后,他等到的卻是一封求封信,韓信想當齊王,這些不難理解,能夠建功立業是每位軍人的夢想,誰不渴望封王封侯。
但是劉項兩家在滎陽交戰的這幾年是劉邦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韓信卻在此時提出封王,難免有些落井下石的感覺。
劉邦越想越生氣,當初我的衣服給他穿,我的飯給他吃,我日日盼著他來救我,他不報答我的知遇之恩也就罷了,還落井下石,他這是想搞獨立嗎?
劉邦氣得跺腳,但是他無能為力,想要打敗項羽只能依靠韓信,于是他壓住心中的怒火封了韓信為齊王,用他的兵來打項羽。
后來韓信又犯下大錯,他負約不參加劉邦與項羽的決戰,致使劉邦又一次大敗。
還是劉邦給了韓信增加封地的甜頭,韓信才出兵,自此劉邦對韓信起了殺心。
漢朝建立以后,韓信以“謀反罪”被捕,其實劉邦心里也清楚這是誣告。
但是這恰好給了劉邦奪取韓信權力的借口,為此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從此以后他過上了半囚徒式的生活,后來韓信聯合陳豨謀反,被滅三族。
韓信劇照
一個有謀逆之罪的人,排名自然不高。
再來看看張良
張良就比韓信聰明多了,從劉邦采用秦國的郡縣制到后來的韓信封王事件,張良算是看明白了,劉邦要的是“家天下”而不是“共天下”,打天下可以同生共死,共天下卻視功臣為心腹大患。
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張良在劉邦論功行賞時,表現得非常謙恭。
最初劉邦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這是什么概念,齊國經濟發達,而且是軍事重地,有“十二之地”之稱。
位居功臣榜第一的蕭何也不過萬戶,第二名的曹參也才一萬零八百戶,劉邦卻給張良這么高的待遇。
但是張良拒絕了,他非常狡猾地說:“我能過上現在的生活已經非常滿足,不求齊地,皇上把我們曾經相遇的地方留地封給我吧。”
劉邦聽后大喜,還是子房好啊,不忘我們之間的兄弟親,更不忘知遇之恩。
留地(今沛縣)經濟落后,張良這樣做無非是明哲保身,后來他索性向劉邦辭職要求隱退,他說秦國滅了,我的仇也報了,我要云游四方去了。
張良劇照
之后張良學習道士整日練氣功,不問政事,后來有人稱他為“張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