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29歲的女主在家門口的馬路邊與男友吻別,結果母親像護崽的老母雞一樣沖出來,大吼大叫著打斷了兩人,追問男方“腦子有沒有問題”。
然后鏡頭一轉,女主和母親回到家里,母親立馬就開始瘋狂催婚女主。
我:???
女兒都29歲了,跟男朋友接個吻怎么了?
還需要老媽沖出來呼天喊地地阻止?
然后這個對女兒男朋友窮追猛打的媽,回過頭立馬催女兒跟男朋友結婚?
好家伙,5分鐘內就給觀眾奉上兩場單看覺得尷尬、連著看顯得離譜的戲,這部劇的敘事效率倒是蠻高的。
老實說,這種一看就讓人頭大的都市劇內娛一年能出無數部,《承歡記》倒也沒有糟糕到需要單獨寫一篇推送來吐槽。
如果它沒有頂著“改編自亦舒小說”的名頭的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劇《承歡記》可以算是一本《國產現代劇錯題集大全》,基本囊括了國產都市劇被吐槽得最兇的所有缺點。
人物么,幾乎都是各種套路和刻板印象的雜糅。
女主說是溫柔清醒獨立大女主,但前期在媽媽面前完全是逆來順受的模式,你就感覺她在家和在外完全是兩個人。
她嘴上說著要自愛要獨立,但前期初戀男友闖下無數大禍,她都一忍再忍,不斷原諒。
女主媽媽也被塑造得庸俗淺薄,她瘋狂催婚的部分看得人心煩意亂,但女主還要不斷跟所有人強調,母親是一個好媽媽。
男主的設定是腹黑霸總,結果職場智斗完全是小學生級別,看得人格外摸不著頭腦。
而且許凱在這部劇里極愛皺眉,演了這么多年的戲,對“霸道”的理解怎么還停留在“不高興”啊。
這部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是一登場就能看出善惡好壞的,簡直比迪士尼動畫片還臉譜化,你就感覺他們都是各種標簽的集合體,連有血有肉的人味兒都欠奉。
劇情么,則像是微博熱搜和狗血短劇的拼接,女性自立金句混雜在一堆瘋狂拱火的狗血劇情里。
女主初戀說一句“我養你”女主都要認認真真地教育回去,
但想到他倆的家人馬上就要在飯桌上對罵,是不是一下子就顯得這些漂亮的金句來錯劇了?
而且女主媽媽得知初戀是富二代之后,催婚催得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忽略女主意愿把她騙到訂婚現場,看得人一個頭兩個大。
男女主的感情線則是老套的“霸道總裁愛上我”,還混入了時下流行的“偽骨科”元素,這劇情安排倒是一個熱點都不想錯過呢。
到了職場部分呢,又懸浮到荒謬。
男主一開始莫名其妙炒掉業務能力出眾的女主,而且不愿意聽女主處理完問題后的解釋,原因是:“在職場上不懂得自保的人不值得同情。”
后面男主也是動不動就要搞“全員換血”,大哥,你們公司賺的所有錢是不是都拿去發N+1了?
那女主是怎么讓男主認識到自己有能力的呢?
嘿嘿,當然是——坐地鐵!當男主在晚高峰期間無法按時趕到目的地時,女主帶他坐了地鐵騎了共享單車然后按時趕到了。
這種把常識當錦囊妙計的操作我真的是看夠了,男主是從哪個沒聯網的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嗎?
劇中所有職場智斗看起來都像是小學生過家家。硬要說女主起碼情緒穩定,而男主乍一看是冷酷無情不擇手段,但仔細一品,會發現他做的所有事兒都是畫蛇添足。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如果這部劇不是改編自亦舒的《承歡記》,我甚至懶得吐槽,因為它連缺點都毫無新意。
我對這部劇的怨念,其實大部分來源于精彩的原著。
跟劇版所有人物不管好壞通通都標簽化不一樣,你在原著里找不到壞人。
女兒算得上溫和孝順,母親是傳統的付出型慈母,沒結成婚的未婚夫脾氣好有事業,對女主很大方,而且男方家里很欣賞女主,在籌辦婚禮過程中非常體面。
承歡是女主,辛家亮是未婚夫
也正是因為大家都算是不錯的人,這個故事才可以探索一些比最基本的“是非對錯”更豐富、更深刻的東西。
原著中的母親在參與女兒婚事時的發難,跟劇中那種近乎癲狂的催婚不一樣,其中細節要復雜幽微得多。
一方面,母親在溫和有禮的準親家面前感受到了非常大的自卑,另一方面,最引以為傲的女兒即將離家讓她一下子沒了安全感,這兩種情緒讓她的控制欲激增,她干預婚禮其實就是為了重新找回存在感。
麥太太就是母親
在這些之上,母親對女兒可能還有一點點微妙的嫉妒。
女兒正在一步步走向人生高峰,而自己的人生已經被窩囊丈夫困死,女兒擁有了自己理想的人生,她既覺得驕傲,可心里又會想“如果當初我做了不同的選擇會怎樣”。
母親對女兒,既有母女之間的愛意,又有長輩對后輩的控制,還有舊女性看著新女性的羨慕。
說到這里,大家會發現,母親作妖的內因其實是她這一生沒有真正作為人被滿足過,沒有為自己活過,她視女兒的婚事為最后一個刷存在感的機會。
這叩問的,是壓迫著上一代女性的各種枷鎖。這不比電視劇改的高級?
女主也在這個反復跟婚事糾纏的過程中看透了婚姻的無聊,她沒跟未婚夫結婚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
而劇中的霸總男主,在原著中是女主放棄婚姻之后找到的男伴,兩個人在一起純靠身體的吸引。
這么一看,會不會覺得亦舒在30年前寫的小說,對女性角色的塑造比現在內娛這些都市劇還要領先很多?
當然,改編亦舒翻車的也不止《承歡記》。
內娛最近幾年連著拍了好幾部師太的書,之前有《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和《喜寶》,熱度倒都不算低,只是口碑都算不上多好。
近期還有劉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等著上線,不曉得口碑能不能超越這些前輩。
亦舒的書重人物輕情節,蠻難改編,之前拍的人并不多,但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前赴后繼地拍攝?
我認為啊,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終于追上了亦舒當初對女性人物的塑造,女性的生活變得更接近她小說中描述的那樣。
亦舒書里最多的就是獨立清醒的都市女性,而且這種獨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她們拼死拼活工作,寧愿受打工的苦,也拒絕在感情里受辱。
電影《流金歲月》截圖
而且亦舒很愿意宣揚女性要把自己放在別人前面,想要過得自在舒服,自私一點也無妨,為愛無底線奉獻是瓊瑤女郎才做的事情。
前段時間“小姨”這個概念很紅,好像每個女孩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么一個酷酷的、智慧的、美麗的女性長輩。說是“小姨”,其實身邊所有啟蒙了我們的女性都可以算。
我覺得亦舒女郎就是某種典型的“小姨”,時髦、獨立、有趣,自己為自己負責,讓更多小女孩看到了女性生活的不同可能性。
電影《流金歲月》截圖
我看到有人說亦舒寫的是“工業時代的大女人”,意思是在現代社會中成長出來的成年女性,我深以為然。
內娛無法把這樣的女性好好地呈現在熒幕上,是我們觀眾的遺憾。
(圖片來自網絡,《承歡記》截圖來自騰訊視頻)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