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首首文藝作品,不僅在傳唱,也在傳播。
“花香灑落果香也灑落,擺手舞動阿妹的酒窩。流金淌銀這茶林河,一方水鄉多少超脫。有你陪在茶林河,小河很小定情波。有你陪在茶林河,小河不小蕩層波……”3月17日,一首新發布的村歌《有你陪在茶林河》,在慈利縣苗市鎮茶林河村活動中心唱響。
村歌,不僅僅是一首歌——對慈利縣苗市鎮茶林河村村民來說,歌里唱的是他們的文化表達,是心里的愿望,也是村莊的變化。
《有你陪在茶林河》詞作者魯絮(右一)、曲作者陶光榮(左一)在茶林河村采風。
三年九聚茶林河
“三年九聚茶林河,完成村歌打造。茶林河父老鄉親群演,完成村歌MV制作,這是一首屬于大家的歌。”魯絮說,一個茶林河村,乃至千萬個村的鄉村振興,“有你陪在”就有內在動力和外在助力。
這首歌是魯絮政協委員工作室村歌工程“新土家風”系列作品,由張家界市政協委員、張家界籍土家族青年詞作家魯絮作詞,青年音樂人陶光榮作曲編曲,青年歌唱家秧云群演唱。
事實上,這首歌曲的創作班子——魯絮、陶光榮、秧云群,已不是第一次搭檔。2021年,三人共同搭檔創作的歌曲《我的家在十八洞》,唱出了一代人的奮斗故事,展現精準扶貧帶來的喜人變化。這首歌成為湘西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形象歌曲之一,2022年獲首屆“一城一鎮一村一景一歌”全國原創地方形象歌曲大賽金曲獎。
從《我的家在十八洞》到《有你陪在茶林河》——三位大湘西青年文藝創作者再度攜手創作,演繹著鄉村大地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巨變。
魯絮是張家界人,他坦言在創作這首歌曲時,心里彌漫的是對于家鄉發展變化的切身感受。在歌詞創作中,他用清新的文字,把家鄉獨特的人文風貌、少數民族風情,以及淳樸山鄉風光描繪出來。
慈利縣茶林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曉龍說,村歌不僅唱出了村民的心聲,更是唱響鄉村振興的“文化號子”。近年來,作為柑橘主產區的茶林河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特色農產品神谷蜜橙和丑柑,去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65萬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萬元以上。
寫生活、唱生活,懷著對土地的熱忱,把時代發展、鄉村變化融入歌曲創作之中——一首村歌,唱出村民心中的期盼,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之情。
“茶林河人唱起時眼里有光,嘴角有笑。”徐曉龍說。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3期 《魯絮:“新土家風”創作背后》
開創“新土家風”系列創作
“這首歌是新土家風創作風格。接下來,我們也將開啟系列村歌打造計劃。”魯絮說。
作為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015年,魯絮首次提出“新土家風”,包含新土家風歌曲和新土家風詩歌兩個類別。
魯絮介紹,“新土家風”歌曲就是定位于張家界土家新音符、湖南土家新風尚、中國土家新元素,詞白描土家族口口相傳的民俗風情和自然風景,曲吸納張家界原生態歌謠(如永定山歌、桑植民歌等)的韻味并融入現代音樂,從而創造一種全新風格的土家族歌曲。
比如,在“新土家風”歌曲《繡云土家》中,魯絮把主歌部分前一句歌詞末尾兩字,作為下一句歌詞開頭兩字,體現“土家刺繡”的“穿針引線,從不斷線”——最終,歌詞創作只有十二句,每句七個字,卻以“歌詞最短”展現“相思最長”。
在創作“新土家風”歌曲系列《高山望》時,魯絮的歌詞里展現的是土家人千年萬載的無悔守望、無限熱望,展示了土家人的精氣神和真善美,歌曲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新土家風”詩歌系列《張家界,這口口相傳的歸屬》被譯成西班牙語和漢語對照,登上《歐洲詩人》雜志;《在澧水,望香江》以香港紫荊花和張家界鴿子花、香港獅子山和張家界堡子界、香江和澧水、家國和詩行等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情為載體,抒發了共同的中華兒女心,獲“‘我為香港寫首詩’全球華語詩歌大賽”優秀獎。
這些年來,魯絮創作的《新馬桑樹兒搭燈臺》《幺姑嫁》《逮哈子》《高山望》等“新土家風”系列作品,共30余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群英匯”“星光大道”等欄目,并5次走出國門,登上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世博會舞臺等。
3月17日,張家界市慈利縣苗市鎮茶林河村村歌《有你陪在茶林河》發布。
是傳唱,也是傳播
2023年9月30日,“魯絮政協委員工作室文藝名家鄉村行”系列活動走進張家界市永定區三家館鄉云盤塔村。來自文化、文藝界別的工作者以及政協委員,走進云盤塔村,進行采風創作,并同黨群開展讀書交流、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協商。
云盤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燕學友說:“政協委員工作室走進村里,同鄉村振興相結合,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取得成效。”
在張家界市、永定區兩級政協的共同助推下,魯絮政協委員工作室聚集了來自文化、藝術界別的人士,圍繞“文化藝術、文旅融合、教育發展、鄉村振興”重點領域開展履職,目前共開展宣講授課、創作演出、服務幫扶等1000余場次。
魯絮希望通過文藝創作,展現鄉村振興的變化,也推廣“國際張”的文旅名片。
在創作“新土家風”歌曲系列《張家界》中,魯絮將永定天門山、桑植八大公山、慈利五雷山、武陵源寶峰湖等自然風景,以及武陵源標志門、慈利板板龍燈、桑植跑馬燈、永定高花燈等民俗文化,融合進歌詞創作中,“希望通過歌曲來闡述張家界之大美,展現張家界‘三山一湖’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民俗文化。”魯絮說。
歌曲《山花紅如火》的創作則是以紅二方面軍革命斗爭為背景,以山花為喻,以紅色為征,既象征著革命崢嶸之火,又象征發展建設之火,通過追溯先輩足跡、扎根紅色熱土,展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時代人民生活“紅如火”、家國天下“永安定”的新氣象。歌曲成為張家界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曲。
“我們的委員工作室在組織開展調研履職中,也會緊緊同當地文旅宣傳相結合,比如為當地在土家刺繡文創產品開發上出謀劃策。”讓魯絮感到欣慰的是,當“新土家風”歌曲系列《繡云土家》中英雙語MV和繡云土家刺繡系列產品,走出國門赴美國參展,“國際張”有了更加立體的文化厚度。
一首首文藝作品,不僅在傳唱,也在傳播。魯絮說,在創作中,由土家族到鄉土人家再到家國天下,寄托的是不忘過去、走向未來,書寫的是家鄉也是中華,正如他在“新土家風”詩歌中寫道:“這里名張家界,土家、白、苗等異族如手足/這里號真善美。橫豎軟硬反正不改名號/神龕供天地國親師位。最重是中華……”
文 |政協融媒記者黃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