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很慘,GDP很好。
統計局發布Q1數據,GDP增長5.3%,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6.2%,固投比2023年加快1.5個百分點,失業率同比下降。怎么看,都很好,都超市場預期。不是一般的好,是很好。
反觀房地產各項數據,繼續整體趴窩。有一點好消息,但基本上還都是壞消息。
0 1
看房地產價格,好消息是:環比降幅收窄,壞消息是:同比降幅擴大。
四大一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而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二三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分別下降0.3%和0.4%,降幅均與上月相同;而同比又分別下降2.0%和3.4%,降幅比上月分別擴大0.9和0.7個百分點。
一線城市二手房售價環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而同比大降7.3%,降幅比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深圳最猛,同比降7.4%。二三線城市二手房售價環比均降0.5%,降幅均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而同比則分別下降5.9%和5.7%,降幅比上月分別擴大0.8和0.6個百分點。
大略回顧,全國新房已經連跌了10個月,二手房連跌了11個月。
對應于2021年Q1本輪房價最高值,深圳到2024年Q1,二手房真實價格到底跌了多少,相信各位心中自有算盤。
看各項先行指標,繼續一塌糊涂。有多一塌糊涂?可能都是創下歷史上Q1單季度最低值。
房地產開發投資在今年Q1大降9.5%,住宅更是大降10.5%,歷史上我沒查到有比這更慘的Q1。
住宅新開工量從2021年Q1的2.71億平米,降到2024年Q1的1.25億平米,降幅54%。四個年度的Q1增減數分別為+30.1%、-20.3%、-17.8%、-28.4%,今年的Q1下跌最深。
住宅銷售量從2021年Q1的3.23億平米跌到了2024年Q1的1.89億平米,降幅41%。四個年度的Q1增減數分別為+68.1%、-18.6%、+1.4%、-23.4%,亦是最深。
住宅銷售額從2021年Q1的3.51萬億元跌到了2024年Q1的1.85萬億元,降幅47%。四個年度的Q1增減數分別為+95.5%、-25.6%、+7.1%、-30.7%,同。(以此計算,全國一手住宅均價自2021年Q1高點至2024年Q1,跌幅1成,從10842元/平米跌到9779元/平米。全國均值只代表一個趨勢,具體你所在的城市、區域、你家的房子,跌了多少,要自己算)。
而住宅待售面積從2021年Q1的2.4億平米,大升至2024年Q1的逼近4億平米(39458萬平米),待售量四年大升65%!
所有數據里面,最令人擔憂的也許是個人按揭貸款走勢,大家自己看。
從以上看,大體上是一個逐浪下跌的曲線,反彈之后,是更深的下跌。
0 2
但你和宏觀數據對比,這個反差太大了。GDP不是一般好,是非常好。這讓很多人覺得,自己的體感有問題。尤其是我們這些搞房地產的,完全是……“瘋了”(這么好的數據,股市反而塌了,一點都不夠“唱響”,股民兄弟們,你們必須要一邊吃韭菜一邊反思!)。
如果你捂著GDP那些數據,看房地產這些數字,那答案不待言:一定要繼續給政策支持,多猛的政策都不過分。但如果你再結合起來看,就會有個問題:數據這么好,房地產為什么還要支持?這樣子完全可以不需要房地產都行啊。
關于體感上的反差,不是這次出現的,去年全年GDP發布時討論就很多了。我當時也寫了一篇文章《》,不贅述。
如果這樣來結合著看,我倒是認為,有必要把我之前的兩個看法在此重申。
1)市場低估了決策層去“房地產化”的意志。
過去這2年,全行業,包括房企、中介、房東、買房人,都沉浸在“政策救市”這樣一個大邏輯中。整個市場,包括樓市、股市,都在不斷上演:小作文——證偽/證實——成交發射升空/股市短暫大漲——再回落、郁悶、繼續等待小作文……如此不斷重演。
我自己一向對政策沒有太高期待,所以在比較早的時候我認為,這一輪的政策基調將是:“小步快走”,而不會有人們期望的大開大合。所以我屢次的建議是,“放棄僥幸”,不要再指望著市場再像以往那樣重復一波。這個背后的原因便是,市場低估了決策層“去房地產化”的決心和意志,當然就是我這樣,我也低估了,我也沒想到可以如此“穩”。尤其當“14號文”出臺之后,我認為任何人再沒有任何理由抱有僥幸心。
如果在去年你還對此心存幻想的,那么在現在這個Q1季節,當你看到了這些GDP、CPI、居民收入這些數據,應當清醒了。房地產的政策支持會一直有、不斷有,但是,這個政策不會是為了讓它重新回到原來在GDP中的位置,而是讓它不拉后腿/少拉后腿。房地產都塌樓塌成這個樣子了,經濟還能“如此之韌性十足”,還想什么呢?
2)調整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的?
這是我們的房地產行業最重要的問題,我在去年的時候提出過。當時在跟同行、券商交流時,大家對這個問題是有爭論,或者說不愿意相信是后者。但大家都承認,它是第一位的房地產宏觀問題。
所謂“周期性”調整,就是說房地產還在大周期內,“蕭條-復蘇-繁榮-衰退”重復上演,有高峰有低谷,而且下一個低谷高過上一個低谷,下一個高峰超過上一個高峰。過去30年我們的房地產經歷過好幾輪小周期、中周期,但是從“2001(WTO后)-2019(大流行前)”基本上是一個中國大順風的大周期。市場不懼調整,每一次下跌都是買入的機會。
而所謂“結構性”調整,就是說國家的經濟結構在轉換,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再繼續依賴房地產,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引擎。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會逐漸從房地產這個巨大的吸金池轉向別處。作為家庭,房地產也將逐漸不再是財富增值的第一承載器。就像汽車行業曾經在美國的地位,后來逐漸讓位于今日的“FAANG”,或者未來“瑰麗七壯士”一樣。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最重要。結合著今日城市化水平、房價水平、居民購買力以及國家決策等等,等等,我想會越來越多人接受后者。但是大眾在邏輯和思維上,相信還會有一段時間轉不過來。包括統計局,我今天看他們的說法,依然還是一個“大周期”思維。很簡單,對于房地產未來如何大家都不清楚,但有一點已經達成共識:那便是,房地產幾乎毫無可能再回到2021年的高峰了。
0 3
如此,假如本輪是“結構性”的調整——我個人建議開發商,不如直接相信它就是,那樣更好做決策調整——相比于判斷,開發商時下更需要堅決行動。那么,它在提醒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兒:就是,預測短期的底部到底在哪兒,其實已經一點兒都不重要了。因為就是那個底部已經接近到了,市場也不可能再恢復過去的高度,剩下的,更多也就是不斷的震蕩。
一線城市4月份的成交,我相信還是會不錯的。得益于政策的力挺,“小陽春”能從3月扛到4月。同時,二手房價格的下跌也出現了趨緩的跡象。如果說底部,那么,底部的證據是更多了一些。但這不能說明什么,尤其不能說明,政策可以不用出了。如果政策不繼續(以及不加大力度)的話,這個10萬億級的大行業,可能還是會表現出令人沮喪的波動。還是一如既往,一邊我們會看到成交量在上升,而另一邊我們也會看到掛牌量也在上升。
樓市、股市交流,備注加V:budao2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