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并不枯燥,打開方式很重要。
蔣介石年幼時,他的母親王采玉會經常帶他走10公里的路去雪竇寺頂禮膜拜。后來,他首次下野返回溪口老家,又在該寺夜宿10天......
或許,他的一生和10結下了緣。從1927年開始,他又10次登上美國新聞周刊《時代》的封面,將他的一生命運沉浮濃縮于此。
一
1927年4月4日,美國新聞周刊《時代》用了蔣介石的畫像作為封面,這是蔣介石首登《時代》封面。
此時,他的大光頭形象我們早已熟悉,那時的他還算年輕,眉頭緊鎖,目光冷峻,軍人派頭十足,呼應著畫像下方“蔣介石將軍”的稱呼。而封面給的人物介紹,只用三個字——征服者。
一個星期以前,美國水兵與“布爾什維克”在上海發生沖突,沖突的背后就是一場較量,這時的美國人對蔣介石寄予了厚望,以至于8天之后,也就是1927年4月12日,他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事變,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的工人武裝,使得國共第一次合作以失敗而告終。
二
1931年10月26日,蔣介石第二次登上了《時代》封面,因為與宋美齡聯袂登場,他看起來還算坦然。
八個月前,蔣介石與胡漢民之間,在要不要約法問題上發生了激烈沖突,他憤而將胡扣押。事情倒是解決了,但內部矛盾卻一發不可收拾。
5 月,胡漢民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汪精衛派等不同時期的反蔣派齊聚廣州,與兩廣軍人陳濟棠、李宗仁聯合召開了“非常會議”,公開與蔣對峙,雙方一度劍拔弩張。
對峙數月后,蔣決定用強,而此時廣州軍也北上討蔣,寧粵戰爭一觸即發。不曾想,此時日軍進攻東北,爆發了“九一八”事變,面對外敵入侵,寧粵雙方又迅速達成了和解。
到10月,經過和平會談,蔣介石釋放了胡漢民,隨后宣布下野。
三
1933年12月11日,蔣介石再次登上《時代》封面,以馬背上的軍人亮相世界,封面稱他為: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將軍。這一年,蔣介石的兵力已然是登峰造極。
1933年7月,蔣介石開辦了廬山軍官訓練團,原因是他之前進攻蘇區屢遭失敗。他認為是自己的軍隊紀律松弛、軍心渙散、戰術水平過低造成的,于是決定在廬山開設針對中下級軍官的短期訓練營,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兩個月后,他再次調集兵力采用全新戰術,由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圍剿蘇區,史稱“第五次圍剿”。
然而,蔣介石的部署終究是慢了半拍,他的各路軍隊尚未開動,我軍就開始了突圍行動,轉入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11月,蔣介石遭遇其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的反蔣事變,也開啟了他新一輪的輿論攻擊和軍事打壓,可謂戎馬倥傯一整年。
四
1936年2月24日,蔣介石第四次登上《時代》封面。這一次的封面十分熱鬧,上面排版了四個人,分別是:日本天皇裕仁、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中國蔣介石將軍。四個人,最尷尬的莫過于溥儀。
1933年2月,完全占領中國東北的日軍開始進犯華北,蔣介石遂改變了他的對日政策。他急切地想要蘇聯參戰,目標直指蘇聯駐華全權代表鮑格莫洛夫,1935年10月,蔣介石主動會見了他,提出了締結蘇中秘密軍事協定的建議,此建議很快就得到了對方的響應。
與此同時,日本外相廣田提出了與華關系的三個原則,其中的中日共同防共,將矛頭直指蘇聯,最終蘇聯決定聯蔣抗日。不得不說,中日蘇三國外交博弈,蔣介石所取得的成果是突破性的。
五
1936年11月9日,蔣介石第五次登上《時代》封面,依然叫他“蔣介石將軍”,他看起來意氣風發。
此時的他,認為對抗日軍侵略的重要武器,除了主義和槍炮,還需要道德。
從1932年開始,蔣介石便將“人格與戰斗”植根于他的學生,讓他們不但要做到“親愛精誠”,還要遵守“禮義廉恥”,“新生活運動”的開展便是實施的策略。
截至1936年,在他的統治區內就有1133個縣份成立了新生活運動分會。不曾想,就在蔣介石登上《時代》封面的一個月后,“西安事變”卻潑了他一頭冷水。
六
1938年1月3日,蔣介石第六次登上《時代》封面,又一次和宋美齡聯袂登場,他表情凝重,思慮頗深。
此時,日軍已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蔣介石選擇了一致對外。太原會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等,都是他一氣呵成的部署與指揮。日軍傷亡45萬余人,不得不速戰速決。
七
1942年6月1日,蔣介石第七次登上《時代》封面,稱他為蔣介石,已然沒有了頭銜,但他的眼里依然有希望。
經歷了武漢保衛戰,日軍的兵力已達上限,無法再繼續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此時汪精衛等人卻打了退堂鼓,可蔣介石依然決心堅持抗戰。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這對蔣介石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機會,他從中得到了美方大量的物資和財政援助。
1942年2月,仰光淪陷,中國戰區統帥部收到了英軍的求援。隨后,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的國際地位由此開始提升。同時迫于雙邊戰場的推進,日軍放緩了對中國大陸的進攻,中國的抗戰形勢看到了曙光。
八
1945年9月3日,蔣介石第八次登上《時代》封面,略顯蒼老,滿臉沉重。
這一年的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履行了一系列操作后,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交出了隨身佩刀,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而此時蔣介石的內心并不平靜,選擇繼續戰爭還是和平相處,他要做出抉擇。
九
1948年12月6日,蔣介石第九次登上《時代》封面,他的眼里盡是迷茫。
戰火紛飛,硝煙四起。1948年整整一年,蔣介石歷經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前方的路他感覺越來越迷茫。因為不論是已經結束的戰斗,還是正在進行的戰斗,對他來說,形勢都不容樂觀,天平已經向對方傾斜。有沒有轉折點?那是需要他深入思考的問題。
十
1955年4月18日,蔣介石第十次登上《時代》封面,他年近古稀,臉上寫滿了無奈,眼里裝滿了孤單。
這是蔣介石最后一次榮登封面,他的名字前依然沒有頭銜,此時的他已經在臺灣度過了6年漫長而滄桑的歲月。
他背向大海,曾經的豪言早已變成無法實現的口號,他身后的士兵卻面朝大海,孤獨地望著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
這一刻,他們心里所想的,也許都是故鄉!
十張圖,無聲之中記錄了蔣介石個人命運的沉浮,也呈現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