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黑龍潭龍王廟中軸的陡峭臺階,在外國人相冊中出鏡率極高。圖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外國人留影。
位于海淀區的小西山是北京平原與山區的界限,小西山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支脈,從頤和園附近的紅山口接入香山,把海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即俗稱的山前地區和山后地區。這處距離城區最近的山景,作為古人的熱門郊游地點,留下了很多古跡。山前地區有景泰陵、頤和園、靜明園、臥佛寺等,而 小眾神秘的黑龍潭龍王廟,則是山后地區著名的古跡之一。
黑龍潭龍王廟坐落于山后地區的畫眉山。從山前地區景泰陵所在的金山穿行而過,到達山后地區,過太舟塢村,就能看到畫眉山。《帝京景物略》記載:“畫眉山產石墨色浮質而膩理,入金宮曰眉石,亦曰黛石。”據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曾經生活在海淀小西山一帶,他很熟悉這里的地理地貌。當年曹雪芹給林黛玉取名,可能也是受了畫眉黛石的啟發。
1930年左右海達莫里遜拍攝的黑龍潭畫眉山頂西北俯視
不過,畫眉山的黛石如今已經不見蹤跡,后世聞名是因為山下的水潭——黑龍潭。畫眉山北側緊鄰山峰下有泉眼,泉深邃充裕,水量均勻,上涌緩慢,從不會干涸也不會泛濫,形成了一個水面平靜的圓形水潭。因水潭坐落在畫眉山背陰北側,少見陽光,水溫陰涼,潭口接近圓形,民間一直都有傳說,這是能興云布雨的黑龍居所。所以被命名為“黑龍潭”。
1926年,馬爾智俯拍的黑龍潭。
1903年左右,山本贊七郎拍攝的黑龍潭外側。
1903年左右山本贊七郎拍攝的黑龍潭內測
因為水潭的存在,山上很早就修建了龍王廟,但估計規模不大。直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成化皇帝在此祈雨成功,才擴建了龍王廟,并立碑紀念。萬歷初年,萬歷皇帝去祭祀十三陵,返京歸途路過黑龍潭,駐蹕在此,很欣賞黑龍潭的秀麗景色和幽靜潭水,于萬歷十四年重修了龍王廟。到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因京城大旱,萬歷皇帝派遣當時的道教天師張國祥來黑龍潭求雨,結果得到了應驗,龍王廟地位再次飛升,被加封為“護國濟民神應龍王廟”,潭賜名為“神應龍潭”。兩任明代帝王的認可,讓黑龍潭龍王廟“晉級”到了護佑京師水源的皇家級別。
清朝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都曾修過龍王廟,雍正還把廟宇瓦面更換為皇家宮殿寺廟使用的黃琉璃瓦。乾隆三年(1738年)以后,皇帝更是每歲春秋,遣官致祭。黑龍潭龍王廟由此成為清代北京地區最早進入國家祀典的龍王廟。雖然后來清代也封過玉泉山龍王廟、昆明湖龍王廟以及密云白龍潭龍王廟,但這些龍王廟的等級都低于黑龍潭龍王廟。
清《鴻雪姻緣圖記》中所繪的黑龍潭龍王廟全景
1926年馬爾智拍攝的黑龍潭大殿內景
直至民國,黑龍潭龍王廟才開始破落。據《琉璃廠雜記》記 載,民國年間荷蘭公使一度占據使用黑龍潭。因此,這里留下了大量外國人游玩的照片,甚至今日在碑亭等處,還能看到當年歐洲人留下的“涂鴉”。
1930年左右,海達·莫里循拍攝的黑龍潭。可以看到環繞黑龍潭的弧形長廊已經破敗不堪,碑亭外墻和山門后墻還有外國人留下的“涂鴉”。
如今,黑龍潭龍王廟經過修繕已對外開放。登上山門第一層,右側就是著名的黑龍潭。整個潭接近圓形,直徑十余米,潭水一面靠山,其他部分被一圈弧形長廊環繞,廊寬1米左右,有33間。廊外側灰瓦紅墻,外墻上均勻分布著二十多個方形、圓形、棱形、扇形等形狀各異的裝飾性什錦窗。
沿著廊子盡頭的臺階,可以下到潭水旁邊。現在的潭內已無流水,不過,在老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池畔幽靜美麗,遍布植物,完全看不到宗教祭祀的嚴肅,滿眼都是皇家園林般的美麗。這個幽靜私密且清澈的水域,很像一個封閉的泳池。實際上,民國年間,很多在華歐洲人都把這里當做游泳池使用。
民國年間,很多在華歐洲人把黑龍潭當游泳池使用。圖為1912年至1914年間在黑龍潭游泳的英國人。
黑龍潭池畔的老樹,被外國人游玩攀爬。
民國年間,外國人在黑龍潭玩水嬉戲。
1984年,黑龍潭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黑龍潭及龍王廟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歸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中。
文/韓立恒
圖/韓立恒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圖書館
編輯|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