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烏營寨,坐落于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的龜山之巔。
日前,我收到了兩張圖片,上面展示的是烏營寨新近發現的石刻符號,有人猜測這可能是“以前土匪窩的標志”。然而,經過仔細的觀察與琢磨,我認為這些石刻更像是“太極紋”與“如意紋”。由于目前缺乏更多的線索,這些石刻的具體用途尚不明朗,但大概率是用于辟邪與祈福的。
烏營寨的歷史悠久。據市政府所立的“烏營寨古寨城址”碑記載,它的修建時間可追溯至宋仁宗趙楨慶歷三年(1043年)。那時,同安縣置縣不過百余年,保生大帝吳夲剛剛因采草藥墜崖而逝。這座古寨的存在,早于銅魚城的蘇頌研制水運儀象臺數十年,更在朱熹到同安任主薄的一百多年前。然而,烏營寨為宋寨的結論,尚待進一步的確認,要看有沒有實證。
烏營寨的規模也令人震撼。據已故的廈門文史學者洪卜仁調查,烏營寨原本由東西兩寨組成,其中東寨因上世紀70、80年代的開荒種茶活動而遭到拆毀,而西寨則保存得相對完好。西寨海拔266米,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寨墻的厚度在1米至1.5米之間,殘高從1米到3米不等,殘存長度約二百五十米。這樣的規模,幾乎是明初廈門城的三倍大,也是清康熙時期廈門城的1.2倍。考慮到烏營寨只是兩座古寨中的一座,其宏大的規模足以讓人懷疑它是否真的是土匪之寨。畢竟,土匪難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閩南的寨子大小不一,這也讓人們對烏營寨產生了誤解,以為它只是一座蕞爾小寨。
要解開烏營寨的謎團,關鍵在于“營”字的理解。在今天的軍隊中,“營”只是一個小小的單位,但在歷史上,它的地位卻遠非如此。漢代已有“營”的軍事編制,雖然只出現在守衛京畿的禁衛軍中,每營約700人。然而到了宋代,“營”成為了較大的軍事單位,就步兵而言,一營大約有三千人,是宋代步兵常備軍軍事編制中僅次于軍的單位。明代時,“營”的規模也相當可觀,相當于三個千戶所。如果烏營寨建于宋代,它很可能是用來駐扎宋代步兵常備軍的“營兵”之寨,因此其規模宏大也就不難理解了。從駐軍規模上看,烏營寨建于明代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最近,我在探索漳州龍文區的“江東橋古兵寨群”,古兵寨群中有五座明清兵寨被稱為“五營寨”。這不禁讓我思考,同樣以“營寨”命名,翔安龜山的“烏營寨”與龍文瑞竹巖的“五營寨”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或許,“烏營寨”實際上就是翔安的“明清古兵寨”。至于民間所傳的“土匪窩”說法,我持懷疑態度,畢竟在這樣的地方建立土匪窩,未免太過囂張。
針對此文,歡迎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