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奇異點
文/李忠東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
因高遠與寒冷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但西藏有個另類區域
它被雪山和冰川圍繞
卻又無比溫暖和溫潤
這就是藏東南
從空中俯看
藏東南的雅魯藏布江和易貢藏布
就像一柄長長的劍
深深地刺入青藏高原的腹地
▲雅魯藏布江 。 攝影/張靜
孟加拉灣的溫暖水汽
沿著劍峰所指,一路北上
形成“雨舌”
“雨舌”吻過
森林茂盛、桃花芬芳,杜鵑嬌艷
于是這里便成第三極
最獨特的奇異點
最不像西藏的地方
雅魯藏布江和墨脫
已有人說得太多
我們今天走進易貢藏布大峽谷
看看青藏高原
最溫暖的秘境
▲易貢藏布,溫暖濕潤。上圖為尼屋桃花。攝影/李忠東
突刺與雨舌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形成的喜馬拉雅造山帶,并非平直的直線,而是略向南凸起的弧形。
弧形兩端各有一個“犄角”,地質學上稱為東西構造結。
這兩個犄角,是印度板塊插入歐亞板塊的位置,西側的犄角導致帕米爾山結的出現,而東犄角則迫使本來東西向的山脈向南折轉,形成山脈與河流南北相間而行的地理現象。
東犄角是著名的“雨舌”。
▲喜馬拉雅山造山帶的兩個山結。
關于雨舌,《中國國家地理》單之薔先生這樣描述:“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在這里形成一個下寬上窄的喇叭口形的地形構造,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的水汽云團正好順著這個喇叭口長驅直入。北上的水汽碰到了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的阻攔,在爬升的過程中形成豐沛的降水,豐沛的降水量涵蓋的區域好像從孟加拉灣伸過來的一根舌頭,就這是‘雨舌’。凡‘雨舌’舔過的區域,都是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森林茂盛的地區。”
原來雨舌就是印度洋孟加拉灣伸出的溫暖水汽。易貢藏布正好就在這個“雨舌”舌尖的位置。
正因為此,易貢藏布峽谷成為一個神奇的地方。
▲印度洋孟加拉灣暖濕氣流沿峽谷向北,形成雨舌。
深邃與崎嶇
從林芝出發,飛機上細若游絲的雅魯藏布江,此時河床寬闊,心洲如鯨,流水如發辮,顯得溫柔寬厚。
在著名的通麥天險,我們看到雅魯藏布江的兩條支流,帕隆藏布和易貢藏布,從相反方向對流而來。
奇妙的是,兩條江隨之都來了一個九十度的直角轉折,在通麥鎮相匯后向南直奔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而去
兩條河流幾乎在一條直線,流向卻截然相反,顯然是由于同一條斷裂帶的控制。
▲易貢藏布與帕隆藏布為對頭河。(資料源自《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案》。
易貢藏布由北西向南東流淌,河流沒有選擇由向北向南的最近距離,直奔雅魯藏布江,是因為河流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
易貢藏布的流向,完全與嘉黎斷裂帶相重合。這條斷裂帶是在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形成的大型走滑帶,近年來的研究還表明它還是一條深大斷裂。
▲易貢藏布峽谷。攝影/楊建
斷裂帶形成薄弱破碎帶,有利于流水向下切蝕。而印度暖濕氣流帶來的豐沛降水則為河流提供了豐富水源;青藏高原不同尋常的強烈快速隆升,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則使河流具有強大的勢能。
如此這般,易貢藏布這條深邃的峽谷的形成就順理成章了。峽谷深度普遍在3000米以上,雖不及雅魯藏布大峽谷,但已是驚人。
之前,我們往往只注重青藏高原的高和寒,很少有人關注其深。實際上,藏東南和橫斷山因巨大的落差,復雜的地質構造,豐沛的降水而成為青藏高原最深的地方和地球表面最崎嶇的地區。
深邃和崎嶇成為解讀這一區域的關鍵詞。
▲藏東南是地球表面除海溝以外,最深邃的地區之一。清繪/侯瀟伊
災難與美景
沿易貢藏布溯流而上,車窗外的山體上,出現高約50米左右的灰黑色沖刷帶,裸露的巖石好似灰色的長廊,下方河床露出深深的凹槽以及大面積的石灘,洪荒景象令人驚心。
這是2000年4月特大山崩留下的災難現場遺跡。
那時,位于波密縣易貢鄉扎木弄溝上游的巨型滑坡體突然失穩,沿陡峭巖層高速下滑,撞擊兩側山體之后轉化為“碎屑流”,最終高速下滑入江,堵塞了易貢藏布,形成長4.6公里,前沿寬3公里,高60至100米的喇叭狀天然壩體。
▲山崩后第26天,SPOT圖像。
整個堆積體的方量竟達3億立方米,相當于11座長江三峽大壩的澆筑方量。而整個“澆筑”的過程僅僅用了6分鐘。
巨量堆積物的壅堵,使易貢湖水位快速上漲。在62天的時間里,湖水最深處由7.2米增加到62.1米,湖面由9.8平方公里擴展到52.7平方公里。
6月8日,大壩不堪重負,突然潰決。六十米高的洪峰持續六個小時,至6月11日全湖水放完。
▲易貢大滑坡堆積體地質圖。
河水流量最大時達到每秒12.4萬立方米,是雅魯藏布江年平均流量的28倍,1998年長江最大洪峰流量的2倍。
洪水呼嘯而下,造成易貢藏布,帕龍藏布和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全部橋梁被沖毀,河道斷面由“V”形改造為“U”形,加寬2至10倍以上……。
因提前預報和組織撤離,洪水潰決時我國境內無一人傷亡,但有多人死于后來的救災。洶涌的洪水還波及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僅印度境內有150多人死亡(在得到我國通報的情況下),數萬人無家可歸。
▲易貢藏布中游的洪水沖蝕帶。(資料源自《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案》
▲易貢藏布通麥河段的洪水沖蝕帶。(資料源自《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案》
其實,這還不是易貢藏布的“初犯”。就在100年前的1900年,還是札木弄溝便發生過一次大型泥石流,并形成易貢湖。如今,整個峽谷亦不安寧,泥石流、冰川泥石、滑坡、雪崩、山洪亦是頻繁發生。
巨大落差形成的陡峭地形,斷裂帶破碎的巖石,多雨多雪的氣候,上游豐富冰川季節性消融,都是易貢藏布災難頻發的原因。
▲易貢湖濕地。圖片/圖蟲創意
車過易貢湖,森林環抱的湖泊水光瀲滟,雪峰安靜地倒映在水面上,草地上牛羊游蕩,一幅世外桃源景象,易貢湖把它平靜柔美的一面呈現給我們,然而平靜的背后,卻是它不堪的過往,讓人難以想象的暴虐,以及不可預測的未來。
▲易貢湖濕地。圖片/圖蟲創意
冰川與暖濕
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在此遭遇念青唐古拉山阻擋,大量水汽遂匯聚形成大面積的雪山和冰川,使這里成為青藏高原東南部最大的冰川區和中國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區。 念青唐古拉山東段,所分布的冰 川占整條山脈冰川面積的90%。
青藏高原最溫暖的區域,同時又是冰川和雪山最集中的分布區,易貢藏布大峽谷就這樣輕松做到了這兩個極端,在這一區域的矛盾統一。
▲從空中拍攝念青唐古拉東部的雪山冰川。攝影/李忠東
▲峽谷兩側密集分布的雪山冰川。攝影/李忠東
由于地勢過于陡峭,這里的冰川運動甚至一改慣例,發育一種罕見的冰川類型——躍動冰川。
從衛星圖上看,易貢藏布穿越的念青唐古拉東段區域,正在雪山和冰川的包圍之中,高大的山頂成排展布,其上冰峰聳立,山勢嵯峨雄偉,白雪皚皚,冰川如蛇。
并且伴隨強烈的冰川作用,所形成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亦十分豐富和典型。包括角峰、魚鰭梁、冰斗、終積、側積、底積、U形懸谷、冰湖、冰蝕洼地等等皆隨處可見。
▲雪山冰川與原始森林 。攝影/李忠東
暖濕氣流在山體頂部形成雪山和冰川,但在峽谷底部卻形成豐富降水,帶來溫暖的氣候,給峽谷帶來無限的生機,形成大片的原始森林。
冰川甚至與森林無隙連接,如緊扣的十指。甚至有些山體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間再無過渡。
▲峽谷兩側密集分布的雪山冰川。攝影/李忠東
進入峽谷,明顯感覺氤氳著濕熱的空氣。沿著峽谷溯流而上,植被的垂直帶譜令人印象深刻。
天空飛著細雨,正惋惜雪山今天恐怕是無緣,車子突然闖進一片杜鵑林,花開的極盛極繁。杜鵑在這個區域甚至成為優勢種,山谷幾乎被繁花占據,冷、云杉反而成為它陪襯。喬木狀杜鵑一樹花開至頂,灌木狀杜鵑則枝虬盤曲,滿樹嬌艷。
▲密林中的墨脫杜鵑 。攝影/李忠東
《中國國家地理》科考部的陳銳,再難矜持,跳下車頂著雨狂拍,顯然他是被這盛大的花事‘驚“著了。
車上的其他人也受到感染,大家干脆停下車,走進密林。細雨讓杜鵑更加欲滴嬌艷,我們仿佛走進神衹的花園。
▲密林中的墨脫杜鵑,像神祇的花園。攝影/李忠東
后來,我將照片發給杜鵑專家莊平老師,他告訴我這是墨脫杜鵑,是藏東南特有一種杜鵑品種。
4月上旬,就連四川盆地周邊的杜鵑都還沒有大面積盛開,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易貢藏布峽谷,卻是最盛開的花期,印度洋暖濕氣流帶給這里溫潤算是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
▲密林中的墨脫杜鵑。攝影/李忠東
印度洋暖濕氣流改變了這里的氣候和植物分布,使這里成為青藏高原的“奇異點”。它要比相對于同緯度、同海拔的區域,溫暖濕潤很多。
而植物分布上,打破了原有的垂直帶譜,出現大量熱帶植被類型,甚至出現某些季雨林的特點,如喬木的樹干都生長有附生植物或披著一層厚厚苔蘚,呈現出“苔蘚林”的特征。而林下有豐富濃密的草本層和厚達10厘米的苔蘚層。
▲“苔蘚林”。攝影/李忠東
桃花的遠征
嘉黎斷裂不同地段既表現為擠壓逆沖的特點,也有伸展、走滑的構造樣式,因此形成的地貌特征亦不同。
在峽谷底部,往往形成與斷層走向一致的小型斷陷盆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盆地中充填從兩側山體剝蝕下來的沉積物,形成平闊的平原或積水形成湖泊。雪山環繞的盆地成為峽谷中最為豐膄肥沃的聚寶盆。
▲八蓋鄉:峽谷中的山間小盆地。攝影/李忠東
尼屋就是其中經典。但到達尼屋并不容易,我們車在峽谷中了無止境地開了差不大半天,最終還是被雪崩困在距尼屋10余公里的地方。
爬過雪崩區,換坐救援車深夜潛入尼屋,四周一片漆黑,桃花像埋伏的百萬雄兵。第二醒來,才發現我們片于峽谷中的一處小型斷陷盆地。
盆地內,阡陌縱橫、村舍儼然、桃李繽紛,處處飄蕩著田園牧歌,并且與高處的雪山、冰川相映成趣,成為高原深處的難得的世外桃源,一派雪域江南的景象。
▲尼屋,雪山環繞中的溫暖盆地。攝影/李忠東
尼屋桃花年年盛開,漫山遍野,蔚為壯觀。這里的桃花,花色輕淡素雅,單株不妖不嬈。但當成片盛開時,與遠處雪山冰川,近處田園、村寨,頓時組合出夢幻般的桃源仙境。
這是桃花最高的遠征吧。
不僅如,尼屋所在的忠玉鄉還是嘉黎縣唯一的糧食經濟作物生產基地。除青稞而外,小麥、豌豆、胡豆、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和蘿卜、卷心白及其他蔬菜等也間有收獲,宛然一處“藏北小江南”。
▲尼屋,桃花最高的遠征 。 攝影/李忠 東
看完桃花,已近中午。昨晚被雪崩中斷的交通在當地政府的搶修下已經恢復,困在那頭的車隊得以順利脫困。
吃中午我們離開易貢藏布,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邊壩。身已遠,心猶在,我們已經想念這里的溫潤以及峽谷里的雨中杜鵑。心想明年再來,但我知道這很難。
參考文獻:李忠東,《易貢藏布:印度洋暖濕氣流向北方頑強延伸的秘境
》,(摘自《中國國家地理-嘉黎附刊),2018年
文丨李忠東
編輯 | 老俠
攝影 | 李忠東 楊建等
圖件清繪 | 侯瀟伊 李馨宇
部分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微信ID:xiakedil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