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生
1987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2007年考入中國美術(shù)學院中國漆藝術(shù)專業(yè)
師從唐明修教授
兩年前群生在個展前夕發(fā)來一段視頻,視頻中有一只蜻蜓在窗外不斷撞擊玻璃發(fā)出“咚咚”的聲響。他說這個畫面很有趣。
認識久了后我發(fā)現(xiàn),他眼里有趣的畫面實在太多了,包括但不限于:在河壩對岸的巖石上溜達的白色山羊、在溪邊跺腳的白鷺、落在石皮上的小鳥的影子,以及林子里一場惡戰(zhàn)后留下的一地雞毛。
他的朋友圈除了看展和干活,大部分都是這些細微的觸動他的東西。
“草叢里蛇在給我讓路”
群生姓黃,來自泉州。一把寸頭經(jīng)年不變,一張方圓臉掛肉,嘴角彎彎天然上揚,撇開干活時的專注,大部分時間他都是這樣一副好說話的憨樣子,仔細看還能領悟到一點佛家的“慈悲”。
這種平和的狀態(tài)和他的生活脫不開干系。
他是個“一根筋”的人,初中前唯一接觸過的跟美術(shù)相關的是父親飯后教他怎么一筆畫兔子。初二那年被美術(shù)老師種下一顆“美院夢”,然后一路悶頭考到杭州成為中國美院漆藝專業(yè)的第一批學生。
畢業(yè)后他先跟隨老師唐明修在杭州工作室學漆四年,又跟隨他回到福州山里。
黃群生在工作室
那會兒老師的“漆園”大部分荒蕪,多年沒打理的狀態(tài)下野草叢生,本以為是上山畫畫的群生開始拔草修枝搭籬笆的日子。
他有過茫然,但短暫的茫然很快被日復一日的山居日子覆蓋——他的腦子不允許他有太長久的規(guī)劃,立下一個目標一步步往前走,是他的人生方式。
在漆園的三年,他最愛山里的黑。黑漆漆的老房子,黑漆漆的山里,跟大漆一樣化不開。坐在一團黑漆漆中,自己好像沒了,過一會又冒出來。
在純粹的黑里,他從一個屋子沿著山路走到另一個屋子,他聽到蛇在前面草叢里游走發(fā)出“滋滋”的聲響,他說這是“給他讓路”。
他細膩的感知由此一點點積累,這種感知力也讓他不斷把山林氣容納進自己的作品中,盡管還沒開始做畫,但“創(chuàng)作其實從我們上山時就開始了,只是當時我們不知道。”
黃群生“五路溪”工作室
2017年,很長時間里群生一個人守著半座山。
第二年春天,他和同門師妹雷禺在宦溪鎮(zhèn)遇見一座荒廢多年的老宅子,順利租下,而后經(jīng)過漫長的修復改造成大漆藝術(shù)工作室。
從這里,他們正式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山居生活。
“把記憶倒出來”
在這座已經(jīng)存在一百多年的老房子里,群生找到了熟悉感。剛見面時,它也是被人間煙火熏得黑漆漆,但中間天井卻透出了大量的光。
▲工作室由一座百年老宅改造而成
在這個老房子里,他積蓄了三年的創(chuàng)造情感迸發(fā)。短短兩年內(nèi),他一口氣創(chuàng)作了4個系列。
山里每年都要被修剪的籬笆、菜園里隨手掐斷的菜心、老房子窗和屋頂都做成了漆畫,大片的“黑”中總有一點點亮光的“白”。
他用生動的日常給大漆的黑增添了生命,所有的畫面都在告訴你,“不管你怎么對它(修剪還是砍斷),它都會長出新芽。”
2022年4月,五路溪工作室“山里潮”展覽
他開始延續(xù)山猴子的本性,在山里亂竄,人去樓空的山間民宅、倒了一半還野蠻生長的樹、玻璃窗外兩只模糊的鳥影、兩棵因為阻擋了視線被修剪得只剩下腦袋的筆挺的樹……
他的眼睛像鏡頭一樣,很容易捕捉山林的不同之處,繼而用這些“不同之處”傳達情緒。
工作室的后山是放松的好去處
完成前三年山林生活留下的記憶群像速寫后,從畫中和記憶對望,他的情緒仿佛又一次得到積蓄,也是在這一年的幾十個夜里,5個大漆板,一排大漆碗,把音樂聲放到最大,他開始把記憶倒出來:
溯溪而上,先是緩慢的溪流、干凈的石子和干爽的枯草味;再是滿滿的青苔和不見天日的密林;緊接著水流突然湍急耳邊有鳥叫聲;最后一段陡峭的山路后是瀑布掛在眼前……
竹器|Bamboo ware
大漆,蛋殼,竹皮 | Lacquer, eggshell, bamboo skin
17*5cm
竹器| Bamboo ware
大漆,蛋殼,竹皮 | Lacquer, eggshell, bamboo skin
17*5cm
他把不同時期在山里的漫游模糊成一次出走,好像電影回放了一個山林的四季。
這是他心中的山水,五張一米二的大畫,取名《五路溪系列》。
“五路溪”是漆園邊上的溪流名字,也是雷禺和群生工作室的名字,這個系列是從前情緒的落腳點,也是工作室開始的起點。
“我感覺我跟石頭一起化了”
山林深處有一個廢棄的水庫,到了冬天,河床放眼望去像西北的黃土地,溝壑縱橫。偶爾會有動物的骨架和枯樹枝打橫在面前。
到了春天,荒蕪的河床開始長一點點嫩嫩的小草,有牛羊路過駐留啃草。
黃群生作品《真身》
就是那個春天,群生把他的裝置作品扛到湖邊,等高大漆人像安靜地躺在湖畔,他一只手撐著頭,渾身布滿了石皮,不知道是思考還是昏睡。
作品名為《真身》。《真身》是曬太陽的群生。
▲ 《真身》 黃群生
靜悄悄的冬天的山里,有一次他隨意躺在溪邊的大石頭上曬太陽,“你會感覺人都沒了,像石頭一樣蒸發(fā)了。”他從那天開始關注石頭,把山里的石皮拓下來,把別人打山洞的石皮搬回工作室。
一年后他開始不局限于“搬運”,開始以石皮為元素的創(chuàng)作。融進家鄉(xiāng)泉州的木偶戲元素,用石皮制作骷髏頭,他說這是他自己的木偶頭。
又過了一兩年,他開始把石皮解構(gòu),變成立體的情緒表達。有時候是內(nèi)心壓抑后的“亂拳出擊”,有時候是山水中升起的一輪明月,有時候是石皮開出的花。
▲ 《傀儡頭》 黃群生
這批立體作品和他從前的東方意境相差甚遠,甚至看不出出自同一個人的手。
但這就是不同時期的他。來自美院的西式藝術(shù)教育體系,和延續(xù)五千年的傳統(tǒng)大漆,東西方的碰撞。
黃群生作品
最近,他往來福泉二地,在成熟后再次深切地與家鄉(xiāng)泉州鏈接。在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環(huán)境里,他的表達也發(fā)生了變化。
純粹的山和自我,變成了帶著山氣的海的味道。
黃群生作品
傳統(tǒng)的東方意境或者西方藝術(shù)也慢慢轉(zhuǎn)化成互相融合的更自我的表達。這就好像他看到的泉州西街,“東西塔、寺廟、教堂和十字架,很融合,一點兒不突兀”。
“一袈裟影”系列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回望自己的作品會覺得拙劣,但群生幾年后往回看依然覺得那時候“很難得,很純粹”。
“純粹”也是大部分認識他的人給予他的評價,不考慮別的路,一根筋走到底。有一位朋友描述他工作時帶有“神性”,全身心得投入,仿佛不在人間。
黃群生和 作品《真身》
我想他在人間,只是有時候被曬化在石頭上,有時候被黑漆漆的山色一起涂黑了消失在山里,接下來不知道會落在哪里,或許像水一樣融進水里。
文|鄭三觀
圖|三觀、鄒訓楷、雷禺
編輯| 程香
群生作品正在展覽
CAIRA ROOM 斯夏的小房間
2024年4月10日 - 2024年5月20日
這或許是一場 關于 “福州創(chuàng)作力量” 的聯(lián)合展覽。
或許是一場關于 閩地文化的“設計語言”。
或許是一場關于神明 民俗,傳統(tǒng) 當代的分享展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