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推了《》(上),承諾下一周推下,臨時插播了歧視的話題,“下”就延遲到這周推。并且把“下”改成了2,反正我每天都煲劇兩小時,干脆細水長流,23456,攢得差不多就推一期,我告訴你們我在看什么,你也告訴你們我在看什么,互通有無,中外不吝哈。
《過往人生》
《過往人生》,96屆奧斯卡提名。
青梅竹馬的兩個韓國小朋友,之后天各一方。24歲網戀了陣子。36歲的時候再次在紐約相遇,此時使君有婦羅敷有夫的那么一個東方人拍的很西方的一個文藝片。
比較有張力的是,倆人有兩個白天在大紐約圍著自由女神啥的轉悠單獨相處,都說了些不咸不淡的話,最后一晚上女主丈夫加入進來,三人晚餐,那倆青梅竹馬開始把話題直接切入“姻緣“,四目噼啪帶電,西人丈夫就坐在旁邊,即便聽不懂韓語,也能感覺到這個話題來者不善。二位白天干什么去了,真不厚道,非在人家丈夫面前掏心掏肺,而且也沒掏出啥來。
多數中年人的所謂久別重逢的邂逅,都不會是純粹偶然。比如片中男方,他是因為跟現在的女友(還是妻子忘了)出了問題,分開一段。然后想起來始終沒得到的這一段來,自己也沒想明白目的地竄訪紐約三四天,心中總有一線尋求替代的想頭吧。果然,倆個童年小愛侶,經過二十幾年的東西方各自成長經歷,氣場不出所料地八竿子打不著地不搭界。
女主Nora和丈夫之間的戲其實很有意思,他們是在一個寫作營里認識后結婚的。現在因為韓國潛在競爭對手到來,丈夫有了不安,覺得她隨時會跑。倆人睡前聊天,他說其實人和人在一起,就是偶然。你和我這個普通的猶太人在寫作營認識,戀愛,為了你的身份,很快結婚。你如果沒和我在一起,和寫作營的其他人在一起了,也同樣會有另外的理所當然的人生。
這個話說得雖然冷漠,卻真實。其實多數伴侶之間的結合都是這種隨機組合,即隨著機會到來的組合,經過后天努力、包容和經營,生兒育女,恩恩怨怨,可歌可泣,綿延一生,不能否認從根源時候說,彼此仍然不是不可以替代的,條件因素比宿命因素更起作用,甚至更穩固。倒是那種看起來天造一對地作一雙的佳偶天成,因為美好而容易遭命運嫉妒,也因為被給予更大的期望值造成落差,容易各種出閃失。
人在不確定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宿命感,一方面覺得宿命不浪漫,另一方面,又擔心現狀不是自己的宿命保不住,特別是有些條件在先的婚姻關系,尤其容易動輒往這上想,要經過很多坎坷,才能終將確認下來,不是外在形式的確認,是自己內心對選擇的確認。
《法蘭西特派》
《法蘭西特派》,七十四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被韋斯·安德森獲獎的奧斯卡最佳短篇勾的,又刷了遍《法蘭西特派》,這部當年轟動戛納的,被譽為韋斯·安德森寫給記者的一封情書,紐約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的片子。
看韋斯·安德森的片子,每個鏡頭都像把眼前世界都拆開,又把所有零件整齊美觀擺放在面前,簡直想象不出他的工作量,好像不是人類可能做出來的,這家伙不是外星人派駐地球記者站的探子吧。
這個片子,三篇采訪文章的寫作過程也是這么被唯美解構出來的,能有這么個好老頭當主編,真是天下記者的幸福。電影是以《紐約客》為背景的,難怪是這么牛的雜志。因為有這么牛的主編,讓各種奇形怪狀善于鉆山打洞只要咬住就不松口的怪物記者做出天下神奇文章來。也因此在戛納電影節上,這個片子被記者瘋狂追捧,行業之光啊。
電影中的主編也就是原型紐約客創始人有一句臺詞在電影中重復了無數次,他不斷地和所有人說他的寫作秘訣“Just try to make it sound like you wrote it that way on purpose. “直譯,讓人讀起來覺得你就是故意這樣寫的。大白話就是"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裝13。
紐約客也好,韋斯·安德森也好,就是這個世界上裝得最高級的那一卦。
PS:最近在聽巴爾扎克的《幻滅》,實在太幻滅了,有心從業當記者的年輕人千萬別看這本書,看了你就發現,原來天下真沒有新的太陽,報紙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個賺(騙)錢工具,從業者用輿論和筆交換財富和享受,還沒有XCB管束,簡直是一張張小攪屎棍,把巴黎和倫敦攪得烏煙瘴氣,今天新聞業文壇所有的丑聞和劣跡和下場,都不是今天新玩意兒,都是幾百年前報紙和出版業誕生時候就有的原罪,這個行業丑惡一切都是遺產,而不是創新。
實在攔不住還想新聞出版從業的孩子們,就看看維斯·安德森給報紙寫的這張情書《法蘭西特派》,千萬別碰《幻滅》。
《墜落的審判》
《墜落的審判》,96屆奧斯卡提名,76屆戛納金棕櫚獎。
就是那部在北大首映人人都想聽聽茹絲汀·特里耶導演和戴錦華教授的聲音,卻被陳銘和一個啥啥教授叨叨叨給膩歪到了的片子。
像影片中的妻子,雙性戀、出軌、撒謊、語言不通、有動機、剽竊,孩子創傷,女強男弱,如果她出現在真實世界里,她被世人判定有罪的幾率有多高?片中警察說,信息這么少,我們根據(自己的)思維邏輯做判斷。意思是,我們腳著是誰干的就是誰干的。臺詞原話是,沒有證人,或沒有人認罪,我們必須進行解讀。戴錦華說(面對無從判斷),電影中從法官到檢察官,都在享受偷窺的快感。
酷酷的女導演用劇中的臺詞說,她就錯就在她在他放棄的地方成功了。男人大致最受不了這個,哪怕這個她是他的妻子,可能尤其不能是自己的妻子。導演給觀眾的建議是,(即便這樣,他犯天大的別扭也)別殺死他。
對現場關于這是否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她的回答是,這當然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如果不是為了女性主義,我甚至不會進入這個行業。這也是給了陳銘和那個啥啥教授侃侃而談觀眾觀影不要強調性別觀的響亮回答,人家導演拍這個片子,就要探討的就是強勢和成功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性別怎么能回避呢。
我這個人一向很沒有任何主義的傾向,但是對旗幟鮮明自己目標和目的人,就很尊重,他們人群中是尖銳的鋒利的閃亮的點,絕不平庸。
《奈德》
《奈德》,9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提名。
安妮特·貝寧、朱迪·福斯特兩大奧斯卡級別女主聯袂,永不放棄的那種題材。奈德61歲,挑戰古巴到弗洛里達110公里海上馬拉松第一人,兩個女人(耐德和她的教練邦尼)合力,其利斷金。
成功的人,一定都是有堅持到偏執的性格,不怵甚至享受體會那種午夜大海中前行的孤獨和危險滋味,某種程度上說自私的,他們自己動能過人且拼盡全力付出的同時,也會貪婪吸取天地宇宙、當然包括周圍人的能量,一將功成萬骨枯,馬斯克也是這款吧。
根據真實人物傳記改編。
《五月十二月》
《五月十二月》,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不得不說,已經六十過半的朱利安·摩爾還是那么魅惑,劇中拿捏一個小24的丈夫一點不違和。
摩爾阿姨演的格蕾斯看起來很單純很愛情至上跟著感覺走那種暈乎乎柔弱的女子,其實她掌控著周圍所有人,這些人包括她的小丈夫,她和小丈夫生的一對兒女,看看女兒試畢業禮服那一段,情緒完全被她媽給控制著。甚至包括包括前夫和前夫生的孩子,都在她的掌控中。
波特曼的臉變得有點不太像她了,不知道是不是醫美不利,看起來甚至沒有六十多歲的摩爾阿姨滋潤。波特曼這個角色看起來很是游戲人生,演什么就享用什么,包括男人,她本來居高臨下地來體驗生活,演格蕾斯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結果也被格蕾斯給全面掌控,甚至附體了。
很多看起來柔弱的、純真的、笨笨的,不知所措的,男人女人見了都覺得有義務呵護一下的女人,其實都有鋼鐵意志和宏大占有欲,前面說的那些特質恰恰是她的利器,這樣的女人要么掌控你,要么毀滅你。
格蕾斯說,不要相信沒有安全感的人的話。意思應該是,沒有安全感的人,會虛構生活。這個話也很如雷貫耳。
《完美的日子》
《完美的日子》,9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導演過《柏林蒼穹下》的韋德·文德斯導演的日本小確幸。
日本的廁所全世界最干凈,這事兒沒人有意見吧。這個片子就是東京一個刷廁所清潔工大叔的故事。
役所廣司演的清潔工大叔過很規律的生活。家中極簡,但有書有磁帶,養很多撿來的小盆綠植。他每天給小盆栽噴過水,穿得干干凈凈,天沒亮出門工作,在自動售賣機中買聽咖啡,在車里聽Van Morrison 和Patti smith的卡帶。他尊重自己的工作,甚至自己做更趁手的工具,像打掃自家洗手間一樣,呵護著東京街頭的公共廁所。
大叔中午在公園吃三文治喝牛奶,用數碼相機拍樹木照片。下班去泡澡,到固定的餐館吃飯,晚上燈下看看書,先坐著看再趴著看最后躺著看,直接困得書掉到臉上。休息日在家打掃衛生,逛舊書店,洗衣服,去沖洗照片。很少話,常常微笑,每天相像得像同一天。有時候生活也可能出現溫馨小波瀾,比如出走的侄女到訪。雖然做著一份不被家人理解的工作,但并不介意社會廣譜評價體系,小日子過得興興頭,如此往復一直到終點,不知道是不是另外一種喪。
其實韋德·溫斯特挺臉譜和美化日本人的,大叔可以是任何一個職業的自洽度過高的老男人,問題是自洽度這么高這樣的老男人存在嗎。
最大驚喜是七十一歲的三浦友和出場五分鐘。
《教師休息室》
《教師休息室》,9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德國學校7年紀的班上,也是歐洲移民問題的多方博弈縮影和修羅場。
學校出現盜竊事件,隨后引發的師生對峙,老師和家長之間對峙,教師之間對峙,學生之間對峙,矛盾設計知情權、種族主義、非法取證、隱私權、新聞自由、教師指責和良知,學校的權力……劇中女主波蘭移民諾瓦克老師,在雞蛋和高墻之間,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的那種正義和決絕化身,其實她自己也是雞蛋,而且是因為認真和善良,把所有事情都推向極端無解的那枚雞蛋。
片子看完,我就覺得,這年頭不能當老師啊。
《歡迎回來,旅人》
《歡迎回來,旅人》,日劇。故事代客旅行的設定,比較局限,終將成為代客找人或者《甲方乙方》,《私人訂制》路子,因為劇本局限都沒走遠。
安藤櫻的演技因為沒有強大劇本邏輯支撐,在劇中顯得浮夸。不過日本演員演起吃播來,都有一套,她們太會香香的吃東西了。
《三體》網飛版第一季
《三體》網飛版第一季。
開頭騰訊版點到為止的那一段,拍得血淋淋,我看著感覺很羞恥,那是人類的羞恥,把人當眾活活打死,怎么像黑暗中世紀呢。
估計原著黨對網飛版不會滿意,相比騰訊版老老實實可丁可卯慢慢悠悠摳著原著拍的版本,網飛版把人物種族性別都做了融合性改動,情節也大刀闊斧,第一季就已經進入和三體的戰爭階段,不得不說,編劇很霸道。
看網飛版從頭到尾忙一件事,辨認角色在原著中對應人物。演程槿的女演員是出生在奧克蘭的華裔,不算漂亮,演技正常吧,但是演一個頂尖科學家,還是挺契合的,太嫵媚太艷麗太嬌嫩不合適。忍不住想,她這個條件,要在國內,進娛樂圈可能性不大,就算進了機會也不會多,因為在荒涼紐村長大,有了出演網飛大劇的機會。女汪淼比較出戲,太不像科學家了。葉文潔的演員,青年版和老年版,都是騰訊版完勝。
總之騰訊版我是快進著看的,太肉。網飛版我是撐著桿著看的,太跳。
網飛版和騰訊版的結局倒是殊途同歸,都是大史帶著程槿和羅技看蟲子。智子管人類叫的那聲“蟲子”的確侮辱性極大。科盲大史用“蟲子從來沒有被真正戰勝過”的理論,把幾個被質子整崩潰的科學家鼓勵得又支棱起來了。
后面的私貨:
總算把奧斯卡提名操心得七七八八,接下來要撲劇了,親們日劇還有什么推薦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