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長年身為民國中央軍的二號人物,他的回憶錄自然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這其中關于抗戰,何應欽的回憶錄是我們了解國軍許多重要數據的來源,碼字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何應欽回憶錄公布的一些數據吧。
抗戰中國軍斃傷了多少日軍這是一個令人撓頭的問題,因為正面戰場上國日雙方關于殲敵數字,一向都是各種放衛星。按照國軍的戰報挨個統計下來,八年全面抗戰正面戰場宣稱擊斃的日軍超過了百萬之眾!
像是武漢會戰國軍宣稱的斃傷日軍高達20萬之眾,然而參加武漢會戰的日軍一共才25萬。因此別說斃傷進攻武漢的日軍20萬人了,只要能斃傷10萬,就一定能打垮日軍的攻勢守住武漢了。
逃臺后的何應欽出版了回憶錄,書中給出了一組八年抗戰國軍斃傷日軍的數據。這一組數字中何應欽給出的擊斃日軍總數為483708人。由于何應欽的身份,有些人一口咬定這一組數據,就是正面戰場的實際擊斃日寇數據。
那么這一組數字是否可信呢,我們不妨將數字列出來看一下。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共計斃傷日軍256100人,擊斃51220,擊傷204880;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共計斃傷日軍444890人,擊斃88978,擊傷355912;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共計斃傷日軍410095人,擊斃82019,擊傷328076;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共計斃傷日軍341636人,擊斃68327,擊傷273309;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共計斃傷日軍181045人,擊斃36209,擊傷144836;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共計斃傷日軍139203人,擊斃27841,擊傷111362;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共計斃傷日軍159514人,擊斃31905,擊傷127409;
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共計斃傷日軍250790人,擊斃50158,擊傷200632;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共計斃傷日軍235255人,擊斃47051,擊傷188204。
這其中機動部隊(國軍的敵后游擊隊)一共斃傷日軍340000人;而國軍空軍斃傷日軍數字實在是有些可憐,僅為4280人。
將數據列出后,想必很多讀者都已經看出了這組數字的問題所在了。
國軍統計資料中日軍戰死和戰傷的比例每年都為固定的1:4!甚至除1940、1942、1943三年外,其它五年國軍斃傷的日軍數量正好都剛剛是1:4!而1940等這三年,余數也只是個位數!
這數據看著就像是日軍配合著國軍統計在付出傷亡一般,因此何應欽在回憶錄里公布的這個數據,顯然不是一個嚴謹地統計數據,它更像是一個概數,是將每一年國軍各部上報的斃傷日軍數字,按照1:4的比例簡單算出的估算數字。而且為了統計方便,這個數據顯然被掐頭去尾過,不然不會這么齊整。尤其是國軍敵后游擊隊的戰報統計數量,那更是明顯的取整了。
從國軍這個最高層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來一些國軍戰報隨意的端倪來。這一點國軍敵后游擊隊的戰報也是最明顯的,正是由于他們上報的戰報過于含糊和敷衍,這才使得國府最高層統計數據,竟然會以340000這么一個高度概括的數據來歸納。
何應欽的報告還說明了一個問題,當時的國軍向上峰報告斃傷日軍數字是都是籠統地報告一個總數,并未將擊斃和擊傷數量分開來報。不過,這一點倒不是國軍獨有的情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游擊隊共作戰125,165次,斃傷日軍52萬463人、偽軍49萬130人,俘虜日軍6,213人、偽軍51萬2933人,日軍投誠746人、改編偽軍18萬3632人。
從這個記錄不難看出,當時的敵后武裝在上報戰果時,顯然也和國軍一樣只上報斃傷總數,并沒有將擊斃和擊傷日軍的數量進行明確區分。
對比這兩個數據后,我們也就明白為何現在擊斃日軍的數量,需要依據日本方面公布的數據了。因為當時中國軍隊無論是浮夸的國軍還是嚴謹的八路軍、新四軍,上報戰果都是報總體戰果,并未區分斃傷數量。這使得我們沒法通過當時中國軍隊公布的戰果,來得出日軍的具體傷亡數。
現在日軍死亡的權威數據都來自靖國神社,由于它七十余年來致力于將這些海外的孤魂野鬼,都收錄進去立牌位祭祀。所以它根據日軍發出的死亡通知書(日軍基本不發失蹤通知書),孜孜不倦地一個個匯總出了日軍在海外的死亡的數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數據除了它自身的統計外,也大量參考了靖國神社的數據。
靖國神社還根據日本鬼子的葬身地進行了分類統計(中國分為關內和東北兩地),神廁盡管臭氣熏天,但它在這方面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倒是無可置疑。不過,靖國神社只統計總的死亡數量,并不細分死亡的具體情況,因此它公布的各地日軍死亡數據并不是戰死統計數,而是在當地日軍、軍屬總的各種死亡的匯總數。
不得不說,由于當時中國軍隊戰果統計習慣,導致沒法統計出具體的斃敵數字,這很令后人抱憾。尤其是敵后戰場大多打得是伏擊戰和拔點戰,這兩種作戰一旦成功基本上都是全滅日軍,因此關內敵后武裝斃傷的日軍52萬463人中,擊斃日軍比例應該比正面戰場要高出一截(碼字的估計在1:3左右)。
還有一點碼字的很在意,那就是何應欽公布的這個數據雖然被各種引用,但是卻沒有一個引用者能說清這個數據涵蓋的具體范圍。
它只是正面戰場數據嗎?
畢竟當時的八路軍、新四軍也都是名義上的國軍部隊,如果這一數據包含了八路軍、新四軍斃傷日寇數據在內,那么它和日本公布的在關內死亡45人數據其實還是很接近了;如果這只是正面戰場國軍的數據,那么它跟日本公布的數據差距就很大了,這個數據里浮報的擊斃日軍數得有30萬了。
何應欽的回憶錄里的數據,還透露出了國軍軍種間的巨大矛盾。
對于國軍空軍在抗戰中的表現,一般認為是好于陸軍的。但是曾任國軍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所公布的這一組國軍抗戰斃傷日軍數字,等于說國軍空軍在抗戰中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從這塊臺灣國軍空軍博物館公開陳列的戰績表,公然列出國軍空軍在解放戰爭中斃傷200余萬的戰果不難看出,國軍空軍每次出動后宣稱的戰果應該都在斃傷50人以上。因此按照這一比例,對比何應欽回憶錄中給出的抗戰中國軍空軍斃傷日軍4280人計算,那國軍空軍在抗戰中僅僅才出動了80次,也就是一年才出動10次?
國軍空軍在抗戰中不可能一年才出動了這么幾次,以國軍空軍報起戰果來比之國軍陸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厚臉皮程度,何應欽公布的這一國軍空軍抗戰斃傷日寇戰果,顯然是被狠狠擠掉水分后的了。
陸軍的戰果大力吹噓,空軍則被貶到地上,一紙數據將國軍軍種間矛盾顯露無疑。不過,何應欽應該也不會太過貶低國軍空軍的戰果,所以國軍空軍在抗戰中的作用顯然并不如網上吹噓地那么大。
何應欽回憶錄中公布的抗戰民國重要數據,還包括了上表的民國征募壯丁的具體數量。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早在1937年就成為了半淪陷區的河南省,民國征募的壯丁竟然高達第二名!河南加上湖南占到了抗戰期間,民國征募壯丁總數的四分之一!排名榜首的四川則還不到五分之一。
河南這個征募壯丁的比例比之四川更甚,《劍橋民國史》記錄湯恩伯在當地修筑了大量的軍事防御工程,被強征的河南當地民眾不但是義務勞動還得自帶飯食。繁重的勞動和糟糕的勞作氛圍,導致大量民眾死于工地上。
然而耗費大量人命修成的這些軍事防御工程,在后來日軍發動進攻時被證實是根本無用的。像是長達幾百公里的反坦克溝,在日軍發動一號作戰進攻當地國軍時,反而成了當地國軍逃散的障礙。日軍故意將大批國軍潰軍攆向一個方向,于是遍野而來的潰軍將一線國軍的防御全部沖毀掉,日軍跟在后面輕松占領了大片的國統區。
而且國統區征召民夫的比例與征糧比例是成正比的,河南本就是因為花園口成為了黃泛區,再加上大旱災的影響,這使得河南成為了1942年那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大旱災中災情最重的省份。
可是面對這樣的大旱災,民國政府卻裝聾作啞繼續在當地橫征暴斂!也就不難明白為何豫湘桂大潰敗時,會出現河南人民攻擊國民黨潰兵的情況了,這壓榨地太狠了!
雖然何應欽回憶錄中公布的這些數據有些并不可信,但是它還是為我們揭示了很多歷史的真相。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的朋友還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