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秀麗,當我們看到“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情景,我們會覺得眼前的春天盡是無限的美麗和溫暖。
春風駘蕩,當我們看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歡快場面,我們會覺得春天擁有無盡的希望和可能。
而如果在晨光中看到樹木發(fā)芽,花兒綻放,鳥兒筑巢,動物繁衍后代。我們也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著生機勃勃,心情也因而會變得更加的愉悅和積極。
其實古人也一樣,特別是蘇軾。他作為一個擁有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大文學家,更把春天看成是一年之中最有希望的季節(jié)。
所以在他的很多詩詞之中,他都留下了激勵人心的詩詞。比如在《望江南·超然臺作》里他就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而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他也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過與這些催人奮進的詩詞相比,蘇軾寫在春天而又最激勵人心的詞,莫過于他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公元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一事,被貶至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這年3月,正值春光燦爛,蘇軾賞游了蘄水清泉寺,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催人自強、不服老的詞。其詞如下: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01、此詞大意:
春日興起,正好可以賞游蘄水的清泉寺,此清泉寺正臨蘭溪,溪水洋洋灑灑,向西而去。
山腳下的蘭草嫩芽剛抽,卻已浸潤在潺潺的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刷,早已是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杜鵑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所以人生一世,千萬不要在年老之時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02、深度賞析
“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無法越過的“重案”,重到壓得他永遠都無法翻身。因為這個“重案”,使得他被一貶再貶,政治理想也從此永遠落空。
雖然如此,但蘇軾并沒有因此而消沉頹廢,并沒有因此而傷心落寂,他反而看淡人生,豁達向上。而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反映到了他的文學作品當中。
在蘇軾的這首經(jīng)典而激勵世人上千年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就有他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在蘇軾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他首先描寫了清泉寺美麗、清新而又靜謐的自然景色。
同時,他也因景抒情,抒發(fā)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積極進取的豪邁激情。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獨特思考。
蘇軾在此詞中所提及的蘄qí水清泉寺,在今天的湖北浠水縣,距黃岡東數(shù)十里。傳說此處是王羲之當年洗筆池的所在之地。
其中,首句的“山下蘭芽短浸溪”中的“蘭芽”指的是蘭花在春天初吐的嫩芽;“浸”則指泡在水中。
這一句描繪了春蘭才開始抽芽吐穗,便已經(jīng)是春色難掩、葉芽浸溪的動人畫面。這樣的畫面給人一種清新自然、寧靜舒適的感覺。
第二句的“松間沙路凈無泥”描述了雨后賞游蘄水清泉寺的情景。此時的清泉寺清新干凈、寧靜整潔。這樣的清新干凈、寧靜整潔,正是清泉寺的佛家神韻。
其中松樹的高潔,寺中道路的明凈,都像從側(cè)面襯托了清泉寺是清靜無為與超脫世俗的清修之地,讓人無形中產(chǎn)生一種清新入定的感覺。
在上闋,最后一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中的“蕭蕭”是擬聲詞,形容春雨連綿不絕的聲音;“子規(guī)”則是杜鵑的別名,又名“杜宇”或者“催歸”。
這一句使用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寫法,以聲聲入耳的雨聲和“子規(guī)啼”的聲音,反襯了清泉寺的清幽寧靜。
上闋的短短三句詞,便寫出了清泉寺清幽脫俗的寺廟風光和自然環(huán)境,從側(cè)面襯托了蘇軾超然物外的灑脫心境。
而這樣的自然風光與環(huán)境,這樣的清幽與靜謐,使得詞人暫時忘卻了官場中的是是非非、爾虞我詐。
同時,這樣的自然風光與潔凈清幽,也使人的心靈得到了沉寂,得到了凈化,引起了詞人對人生的思考。
到了詞的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中的“無再少”意為人生到了鬢發(fā)斑白之年,不能再回到少年之時。
不過,蘇軾在此處卻用“誰道”二字,對世人提出了反問:“自西向東的溪水,尚能反過來向西流,人生怎么可能再無年少的可能呢?”
眾所周知,我國的江河湖水大多都是從西向東流,而清泉寺的蘭溪水卻是與眾不同,偏偏反過來向西流,這不禁讓詞人聯(lián)想到歲月也能倒流,人生也能再度少年。
事實上,門前的流水的確能向西流,因為水往低處流嘛,所以只要前方是地勢低洼之地,管他東方西方,管他南方北方,溪水都能往前流!
而歲月倒流、人生再度回到少年時,那是不可能的事。時光機與穿越這種事,僅僅只能出現(xiàn)在科幻片與科幻小說里。
詞人在這里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描寫人生應(yīng)該擁有的一種心態(tài),和一種人生態(tài)度,強調(diào)人生要永遠有一顆年輕而豁達的心。
到了詞的最后一句,詞人發(fā)出了“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樣一句激勵人心的話。這既是對別人的勉勵,同時也是蘇軾對自己的自勉。
其中的“白發(fā)”代指老年;“唱黃雞”指的是黃雞報曉,這里指代時光流逝,一去不復(fù)返之意。
所以這一句是說,盡管人生起伏不定,盡管人生可能時時處于低俗時期,盡管人生可能會時時遭遇挫折,但在不如意的歲月里,依舊要敢于放聲歌唱。
而不是頂著白發(fā),去吟唱那些令人頹廢憂愁的“黃雞催曉”和“白日催年”之類的傷感曲調(diào)。
創(chuàng)作這首《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時,蘇軾年僅四十七歲,這對于“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人來說,人生已經(jīng)過了一半多。
但蘇軾并沒有因此而消沉頹廢,并沒有因此而止步不前,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難得的豁達,表現(xiàn)出一種不服老的精神狀態(tài)。
除了這種難得的豁達與不服老,詞人還展現(xiàn)出了對未來的追求,更號召和鼓勵人們不要被年齡所限制,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與目標。
總的來說,蘇軾的這首《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以景生情,以情生思,展現(xiàn)出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所以當我們讀了蘇軾這首超然物外的春景詞后,我們是深有受影響,特別的有感觸。
特別是最后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三句,堪稱是影響無數(shù)人的千古絕唱,千百年來,激勵了世上之人上千年。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