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學生郭某虐貓事件處理結果公布,郭某被開除學籍,同時,經學校調查發現,該學生還存在傳播淫穢視頻行為。
3月29日,有網友爆料稱,江西師范大學一男生在宿舍長期虐貓。視頻顯示,男生對貓拳打腳踢,還用衣架狠抽,被虐打的貓發出慘叫聲。學校保衛處工作人員回應稱,會將此問題反饋給老師。隨著網絡爆料及學校介入調查,該學生系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某學院2022級學生,文件顯示處理結果為,“郭某宿舍飼養寵物貓并存在多次虐貓行為,且因虐貓引發重大網絡負面輿情。給學校造成特別惡劣影響。同時存在傳播淫穢視頻、曠課12節等違反校規校紀行為,根據《江西師范大學學生違紀處分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給予郭某開除學籍處分。”
這是繼前幾天虐貓學生報考研究生被拒之后,連續第二起學生因虐貓被處理事件上了熱搜。高校對于虐待動物行為的處置,正呈現趨嚴跡象。
①
不就是虐待一只貓(狗、兔)嗎,又不是虐待人,我樂意,誰能管得著?
這或許是不少虐待動物者的共同心理,但現實給了他們預期之外的結果。
2020年,山東理工大學通報學生范某某存在虐貓并在網上發布、轉發他人虐貓視頻情況,并予以退學。
2023年,河南南陽理工學院通報學生李某某存在虐貓行為,并予以開除學籍處分;四川科技職業學院通報學生虐待流浪狗,并予以留校察看處分。
不僅是學生,2023年,上海一男子虐貓埋尸時被鄰居發現,所在公司給出的回應是:即刻開除,永不錄用。
就在同一年,重慶瑞鵬寵物醫院醫生虐待貓咪一事在微博上引發熱議。虐貓醫生被開除,涉事門店也停業整改。
虐待貓或者其他動物,不再是個人“自由意志”,而要面臨付出“社死”這一沉重代價的后果,學業上、工作上都可能為此丟了飯碗、沒了前途,這似乎正成為一種趨勢。
②
當公眾探討虐待動物這一社會現象時,往往首先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視其為對生命尊嚴的踐踏和人性良知的拷問,但實際上,虐貓等行為,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經濟問題。
虐待動物的行為會導致動物產品的市場需求下降。由于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對于動物福利的關注日益增加,對于來源于虐待動物的產品,消費者往往會選擇抵制,導致相關產品出口受阻。
從產業經濟角度看,動物福利直接影響到相關產業鏈的健康發展,甚至一個產業會因此面臨生存危機。
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的梁小寧曾提供過一組數據 :我國在裘皮貿易、生產、加工方面,在世界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但是一些國家以我國沒有專門的動物保護法為由設置了種種貿易壁壘。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裘皮出口制品是25億美元,2006年是11億美元,2008年是8億美元。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國家認為我國有虐待動物的問題。
2020年,動物權益組織(Peta)曾曝光了一則泰國人奴役獼猴上樹摘椰子的視頻,英國超過1.5萬家店鋪都對泰國椰子產品發起了抵制,不少超市甚至直接下架了泰國椰子。對此,泰國商務部長一方面回應稱,泰國已經不存在(商業化的)大規模猴子摘椰子的情況,另一方面則承諾,將會見一些椰子種植商和生產商,與他們共同討論如何解開這一誤解,讓海外椰子進口商們放心。
隨著動物保護主義成為越來越多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社會價值觀,對于出口國而言,農業、畜牧業、旅游業以及科研等領域廣泛涉及動物利用,若在此過程中出現虐待行為,將引發公眾輿論譴責,導致消費者抵制,從而沖擊企業及行業品牌形象及市場銷售,甚至可能招致法律制裁,增加額外的經濟損失。
更糟糕的是,在上述事件中,或許所謂虐待猴子、虐殺等行為的,只是少數人,但最終殃及的卻是整個行業甚至國家經濟。
③
不僅是寵物,哪怕是用于人類需要的養殖類禽畜,目前也在改變相應的屠宰方式。
比如,傳統的生豬屠宰方式即直接宰殺,對此的專業研究表明,如果在宰殺過程中生豬受到強烈刺激,應激狀態下的機體會分泌一些激素,主要為腎上腺素、胰高血糖 素、糖皮質激素、血管緊張素以及抗利尿激素等等。這些激素的主要作用在于收縮血管,興奮心肌,保持體內水分,提高代謝效率。
一旦屠宰動物體內應激激素分泌增加,宰殺后肌肉的無氧酵解速率會大大加快,PH值迅速下降,肉質快速酸化形成所謂PSE肉。PSE是Pale(蒼白)、Soft(柔軟)、 Exude(滲出)三詞的縮寫,PSE肉色澤蒼白,保水性差,滴水多,松軟易碎且嫩度降低,故影響口感。
就此,屠宰部門對動物福利有了一定認識,待屠宰動物如經過電擊擊昏后放血死亡,產生恐懼等強烈刺激的可能性會隨之下降,早在1997年頒布的《生豬屠宰管理條例》,鼓勵對生豬人道屠宰是內容之一。到2008年,僅重慶市一地,已有約75%的生豬實現機械化屠宰,也就是先電擊暈,后宰殺的“安樂死”。對于養豬戶而言,這種方式可以更好保障肉品口感及質量,賣出更好的價錢。
因此,減少動物養殖、屠宰過程中的虐(殺)等行為,不僅是為了應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出口),也是為了維護中國消費者的利益(自用)。
④
對此,經濟學家們對虐待動物的經濟影響研究發現,在養殖、捕獵等領域,虐待動物的行為往往與短期的經濟利益相掛鉤,但這種行為對經濟的長期影響卻是災難性的。虐待動物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農業、漁業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
此外,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也可能影響其國際形象和外交關系,間接地作用于經濟合作與發展。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匯叫做“低人權”,被認為是“低人權”的國家,在政治、貿易等各方面都會遭到各種抵制甚至制裁,而“低貓權”、“低狗權”、“低豬權”引發此類危機的概率也在不斷提升。
用一句話來總結,虐待貓或者別的動物,其引發的種種后果,不僅在于我們國人自己怎么看待這件事,以及對此會采取什么樣的舉措,還在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會怎么看待這件事、以及對此會采取什么樣的舉措。
當各個國家和地區(也包括中國)的消費者對動物福利的關注,通過影響支付意愿、企業生產決策、市場細分、政策法規以及國際貿易等多個渠道,對市場供需和價格機制產生日漸深遠的影響。提高動物福利水平,改善動物的飼養和屠宰條件,就不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必要適應。哪怕是從人本位的自利角度,也要求公眾、學校、政府、企業,對于虐(殺)動物等現象,采取更強硬的干預舉措。
更多薦文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我愿和你共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