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是一座位于鴨綠江畔的中朝邊境小縣城,這里不僅是世界遺產地,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人參、藍莓等的產地,一條火盆街更是讓人食指大動,是一座非常值得推薦的邊境旅游小城。
而位于集安市的洞溝古墓群,是你來集安旅游一般都不會錯過的地方,了解了洞溝古墓群后,我有點驚訝,一是文保規格之高,它居然是整個吉林省唯二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長城、故宮、秦始皇陵這些是同批次的;二是數量之大,據1966年統計,古墓總數為 11300座,現存較為完好的也有7160座之多;三是年代之久遠,由于高句麗王朝是被唐朝在公元668年所攻滅的,所以這些古墓少說也有1300多年歷史了。
之所以說游客來集安旅游一般都不會錯過洞溝古墓群,主要還是因為這座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長壽王陵,絕對是集安必打卡的景點之一,也是洞溝古墓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長壽王陵又名將軍墳,是世界文化遺產“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5A級景區通化市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和第一批國保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壽王是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距今約1600年,這座王陵底部呈正方形,邊長31.58米,高13.1米,分為七級,用了1100多塊精琢花崗巖石壘砌而成。
身臨其境,你才能感受這些石頭的巨大及平整,雖說沒有埃及金字塔巨大,但也足夠令人震撼,為了抵消張力,每面還有3塊十余噸重的護墳石(現存11塊)。
而所有的這些數噸甚至十數噸重的石頭,都是1600多年前從22公里外的采石場運來的,當時沒有運輸和起重工具,工匠們很可能采用的是冰上運輸、滾木、填土斜坡等方式。
長壽王陵其實不止一座墓,還包括1座祭壇和2座陪墳,陪墳只有1座保存較好,頂上有一座石棚,是東北亞地區比較常見的石棚墓形式。
除了長壽王陵外,好太王陵也是很多游客都會去的地方,這座陵墓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也就是上面長壽王的父親陵墓,好太王全稱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一般簡稱為好太王。
好太王陵外觀看起來是一座大土堆,其實是一座方壇階梯石室墓,因為曾出土過關于好太王的文字磚等,因此也是數千座古墓中一座確知年代和墓主的王陵。
好太王陵的墓室可以進去,石槨內并排兩座棺床,應為夫妻合葬墓。
比好太王陵更著名的是王陵東北360米外的好太王碑,這差不多是整個高句麗王朝最有價值的文物了。
好太王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之一,高達6.39米,重達30多噸,是長壽王為他父親好太王立的記功碑,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被譽為“海東第一古碑”。
這座碑寫了什么呢?原文1775個字分為三部分,首先是介紹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其次是寫好太王的文治武功超越前王,記錄他一生六次戰爭、兩次軍事巡邏的故事;最后還寫了好太王的守陵制度等。
好太王碑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文物,古碑1877年被重新發現后,便確立了這一帶是高句麗文明中心所在,這塊石碑在整個東北亞考古遺跡中的歷史地位都是相當高的。
長壽王陵和好太王陵是洞溝古墓群里最有代表性的兩座,既然曾發現過上萬座古墓,那集安的古墓肯定還不少,最集中的當屬丸都山下的古墓群,山腳下密密麻麻的全市古墓。
位于G331路邊的千秋墓,由于曾發現過“千秋萬歲永固”和“保固乾坤相畢”銘文磚和蓮花紋瓦當、八角形石礎等,有學者認為該墓是高句麗第十八代故國原王王陵,這座墓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
而城區的禹山公園內,還有幾座古墓,3319號墓是一座漢人官吏墓葬,有意思的是旁邊石頭上還有人臉石刻,簡單的幾筆有點類似涂鴉,貌似其他古墓是沒有的。
總之你在集安如果看見路邊或山上有大土堆或者大石堆的話,沒錯,那肯定就是上千年前的高句麗古墓了。
其實我很好奇“洞溝古墓群”為什么不叫做“集安古墓群”或“高句麗古墓群”,百度了一下,古墓主要分布在通溝河沖積出來的平原上,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2-4公里,但為什么又叫洞溝而不叫通溝呢,據說那是因為最早來集安對高句麗遺跡進行考古研究的日本人橫井忠直發音不準確,把“通”讀成了“洞”,并在其研究資料上也寫成了“洞溝”,故洞溝古墓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今天,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被稱為“洞溝古墓群”,這個得名確實有點離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