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市徐村,是寧波市鎮海區莊市街道下轄村,中大河由北向南流經村域,莊俞公路自西向東貫穿而過?,F村是2000年6月由原萬嘉、大市堰和徐家堰3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各取一字,故名。
萬市徐村村委會
大市堰古為鎮北水利樞紐,清乾隆《鎮??h志》載"大寺堰、三都。上接慈邑潮源,下為東鄉之所取濟,誠水道之鎖鑰也"。解放后因水系調整,拆堰建橋。大市堰,原為行政村,下轄有堰頭、劉家、余家、孫家、樂家、傅家、俞家等。
堰頭,處大市堰中心,解放前,堰頭過壩船只頻繁,船只出租、修造行業頗為興盛,解放后堰改為橋、始居倪姓,因而又名倪家堰頭。
余老四大屋,位于大市堰堰頭東余家,為清晚期建筑。
余老四大屋,是一幢由前屋、后屋、廂房組成的"四合院"。
余老四大屋
前屋
余光生故居,位于堰頭東25號,建于清末民國初。
余光生故居,是一幢由正屋和廂房組的“三合院”。
余光生(1906-1978),曾任鐵道部副部長。
“牛腿”和“雀替”
余家,余姓,清初由浮林廟廟隔河余家遷此。
余家門樓
孫家,清乾隆末由東孫分此定居。
劉家,劉姓于清乾隆年間從大碶徐洋村遷此。
劉家古民居
劉家古民居
伏虎橋,位于大市堰中大河與傅家河交匯處,原為木結構橋,建于丁卯年(1927),故稱“丁卯橋”。1936年,改木橋為石板橋,改橋名為“伏虎橋”。
徐家堰,俗稱徐家堰頭,徐姓,清初由余姚陸埠楊徐村遷堰旁定居,因稱徐家堰,后因河流改道,堰廢。解放前后海河鄉、谷豐鄉政府均曾駐此。
徐家堰頭老街,東西長300余米,原有店面30余家。
董德泰銅店,位于徐家堰老街東側,臨街河,內設柜臺。該店為百年老店,原從事銅器、錫器加工和制造,遠近聞名。
范徐麗泰故居,位于萬市徐村徐家堰,清代建筑,為范徐麗泰祖父徐正介建造,由其父徐大統繼承。徐大統,在滬創辦大統紙號,任總經理,成為上海市紙業巨子,1948年去香港定居。其女范徐麗泰為香港政界著名人士,1997年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立法會主席。
由旅滬著名商人徐大統(香港首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之父)出資建造的大統橋,位于徐家堰中大河支流上,為三孔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上施天燈柱,便于夜間車輛和行人通行,現已改建。
大統橋新橋欄,上寫有原橋建于民國卅七年五月。
徐新才宅,建于民國初年,由前后兩幢房子組成,為中西合璧建筑,門前有一個池塘。
石庫門樓
徐新才宅
徐乾房,是一懂由前后兩進和廂房組成的"三合院"樓屋,徐氏早年在外經商發跡,回鄉建此大屋。
徐乾房
徐家堰古民居
徐家堰古民居
徐家堰墻上標語
永興橋,位于徐家堰頭,為單孔石板平橋。
位于徐家堰東北(后豐林廟旁)的古橋
橋欄上的后面兩字被水泥覆蓋,仔細看好像是“永鎮橋”,建于民國七年。
后豐林廟,建于清代,原由門樓、戲臺、看樓、前大殿、后大殿組成。現存門樓、戲臺、前大殿、廂房,為鎮海區級文物保護點。
后豐林廟
萬嘉,由自然集鎮萬嘉橋而得名。原為行政村,下轄有萬嘉橋(自然鎮)、楊家、聚沙庵、傅家、羅家、董家、袁家、羅仁房等自然村。萬嘉橋老街,原長200余米,有棉布、南貨、醬雜、藥店、米店等。萬嘉橋處舊東管鄉之中,水陸交通方便,歷來為萬嘉鄉政府駐地。
萬嘉橋,原名范家橋,又名羅家橋。光緒四年(1878)重修,改今名。1990年萬嘉橋重建,鋼混結構三叉平橋。
董家,董姓在清乾隆年間遷此。
董家古民居
據村民介紹,這是董家自然村中保存最好的古民居。
董家古民居門樓
董家古民居
羅家,羅姓在清雍正年間從慈城(現為河姆渡)羅江遷此。
羅仁房,坐北朝南,建于清晚期,四間兩弄樓屋,石柱雕花門樓(現已廢)。
羅仁房
傅家,由傅姓始居,因名。
參考資料:《寧波市鎮海區地名志》、《鎮海文物大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