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騰沖翡翠博物館在恒益高黎貢城堡酒店組織專題了翡翠文化論壇——《翡翠的發現》,騰沖市文管所、騰沖市文化館、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珠寶學院、騰沖中檢珠寶檢測有限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嘉賓及社會各界翡翠文化愛好者共計一百余人參加。翡翠博物館館長黃永康先生作為論壇主講嘉賓,針對主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翡翠文化專題盛宴,讓聽眾更深入地了解翡翠的發現歷史和文化內涵。
黃永康先生從“翡翠產地與中國的關系”,“翡翠與中國玉文化”,“明朝的屯墾戍邊制度與玉文化的傳播”,“馬幫文化與翡翠發現的關系”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指出翡翠的發現是人類一段歷史文化交錯融合,在偶然的條件下發生的必然結果。
翡翠與中國的關系
翡翠產于緬甸霧露河流域一帶,在明朝曾屬云南永昌府騰越州所管轄,直至清代緬北許多地區,其中包括產玉的所有礦區都還歸屬于騰越州。云南騰沖與翡翠產地的聯系從未間斷,基于這樣的條件下,才能為馬幫發現翡翠提供空間的可能性。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后,將緬北大片的中國領土劃入緬甸版圖,其中包括產玉的所有礦區,翡翠遂成為緬甸的國寶。
翡翠與中國玉文化
翡翠作為玉石的一個新種類被發現,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加之翡翠以其自身的特性被定義為玉石中的硬玉,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推崇,這與中國數千年的玉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翡翠也在賡續中華幾千年玉文化的同時,不斷延伸和弘揚中國玉文化,形成了獨領風騷的翡翠文化。翡翠成為“玉中之王”,翡翠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的屯墾戍邊制度與玉文化的傳播
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駐守云南,把自元代以來的屯田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從內地各省遷移大批漢族到云南,改變了明代以前云南“多夷少漢”的民族結構。特別在騰沖這個控制西南邊境的戰略要地,漢族一躍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使中原文化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其中就包括“中國玉文化”。他們帶來了玉的識別、加工、雕刻、鑒賞等技術,通過玉文化的廣泛傳播,為翡翠的發現提供了歷史的必然性。
馬幫文化與翡翠發現的關系
云南的馬幫是古代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運輸方式,云南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通過馬幫得以建立和發展,馬幫從內地把鐵器、銅器、絲織品和瓷器等物品輸入云南及東南亞各國,同時把金銀、珠寶、象牙、犀角、香料等外國物品運往中國。“西南絲綢之路”把云南與國內外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中原文化在云南的傳播。明朝時期,馬幫商貿的往來運輸為翡翠的發現提供了歷史的可能性。
同時,黃永康先生還通過英國學者瓦·瓦理的記載資料,以及《徐霞客游記》《騰沖縣志稿》等多份歷史資料研究得出,翡翠的發現時間為明代中期,為翡翠發現的時間提供了佐證。
在本次論壇中,黃永康先生對翡翠發現的歷史和文化進行了詳細介紹,引經據典,內容詳實,通俗易懂,為聽眾帶來一場翡翠文化的知識盛宴。翡翠博物館一直致力于翡翠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也是一個向公眾普及翡翠知識、傳播翡翠文化的重要平臺。今后騰沖翡翠博物館還將組織各種形式的翡翠專題論壇和文化交流活動,深化翡翠研究、推動翡翠文化傳播,更好地助力騰沖翡翠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