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九年(1473年)八月,明憲宗突然收到一封酸味十足的奏疏,遷國于湖廣澧州(今湖南澧縣)的蜀藩華陽王朱友堚(音huán)對當年分家時的財產分割提出異議,請求皇帝陛下為其做主。他表示自己父王華陽悼隱王乃是蜀獻王次子,且生母金氏為蜀獻王次妃,五叔保寧王則是獻王宮人所生。結果五叔一系得以承襲蜀王爵位,富甲一方,而自己這一系卻困守澧州,窮困潦倒,這太不公平了。
“辛巳,華陽王友堚奏:‘臣父悼隱王乃蜀獻王次妃金氏所生,為第二子。叔父保寧王乃獻王宮人所生,為第五子。今保寧王子孫襲王爵位,享有封國之富。臣在澧州窘乏殊甚。乞以獻王所遺金帛器物、內使、宮女、官校分賜于臣。’”(《明憲宗實錄》)
西嶺雪山
華陽王表面上是要求對蜀獻王所遺家產及屬員進行再分配,實則是對五支的蜀王繼承權提出質疑。那么當年朝廷為何會越過二支讓五支承襲蜀王?朱友堚為何會選擇在此時發難?面對質疑,明憲宗及時任蜀王朱申鑿又會如何應對?
突如其來的奪嫡之爭
朱申鑿,生于天順三年(1459年)六月十九日,為蜀定王朱友垓庶三子,蜀懷王朱申鈘(音yǐ)之弟,生母王氏。
成化二年(1466年)四月,獲得賜名。蜀藩的字輩為“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申”與帝室的“祁”同輩,五行帶金,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蜀懷王朱申鈘等最后一個字都帶金。朱申鑿顯得另類,是因為“鑿”屬于簡體字,繁體為“鑿”,同樣帶金。前面有文友問過類似問題,在此特作說明。
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朝廷遣使冊封朱申鑿為通江王,正式受封時間為三月初一。
當年五月二十九日,開蜀藩刊印文集之先河,編撰《獻園睿制集》、《定園睿制集》兩部蜀王文集的蜀懷王朱申鈘薨逝,在位8年,終年24歲。蜀懷王無子,大宗再次絕嗣。蜀定王次子未名早夭,行三的朱申鑿成為事實長子。于是乎,才受封三個月的通江王殿下成了蜀王之位的當然繼承人。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以懷寧侯孫輔、尚寶司丞李璋為正副使,持節冊封通江王朱申鑿為蜀王。
相對于春風得意的蜀王朱申鑿,遠在湖廣澧州的華陽王朱友堚小日子就不那么好過了。說實話要不是他爹華陽悼隱王朱悅燿混賬,蜀王寶座原本是他們一家的,與五支扯不上任何關系。
蜀藩始封祖蜀獻王朱椿共有六子,受封蜀世子的嫡長子朱悅燫于永樂七年(1409年)亡故,年僅22歲,謚曰悼莊。嫡出的大哥去世,侄子年幼,后面的四個弟弟也是庶出,于是乎居次的華陽王生出了本不該有的小心思,打算送幾個侄子早日與大哥完聚,以慰他在九泉之下的相思之苦,至于騰出來的世子之位嗎,自己只能勉為其難的接替了,就是這么助人為樂。奈何老爹對幾個嫡孫看顧的緊,一直沒法實現。
蜀王陵附近的青龍湖濕地公園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蜀獻王朱椿去世,朱悅燿自認機會終于成熟,遂向明成祖舉報蜀世孫朱友堉有不臣之心,打算借四伯之手蹚出一條路來。結果四伯在第五次親征漠北回師途中駕崩了,新上臺的明仁宗與朱友堉同病相憐,不吃他那一套,剛繼位及冊封堂侄為蜀王,同時以“鸞梟不可同處矣”為由,將朱悅燿流放澧州,直接剝奪了華陽王一系的蜀王繼承資格。
失去繼承權的朱悅燿、朱友堚父子只能困守澧州,紅著眼默默欣賞遠在千里之外的大宗宗主如走馬觀花般換人的實況轉播。
宣德六年(1431年),蜀靖王朱友堉去世,無嗣。次年,蜀悼莊世子第三子、蜀靖王之弟羅江王朱友壎(音xūn)進封蜀王。宣德八年(1432年),華陽悼隱王朱悅燿去世,終年42歲,不知是否與蜀王更迭有關。
宣德九年(1434年)蜀僖王朱友壎去世,依然無嗣,悼莊世子一脈徹底絕嗣,處在待襲狀態的朱友堚估計內心對蜀王之位還是有所肖想的。結果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朝廷越過他,冊封五叔保寧王朱悅(劭火)為新任蜀王。
天順五年(1461年),蜀和王朱悅(劭火)去世,在位27年,享年66歲,是幾代蜀王中最長壽的一位。世子朱友垓于天順七年(1463年)襲封,結果來了個數月游,當年便去世,謚曰定。
天順八年(1464年)蜀定王嫡長子朱申鈘襲爵,在位8年后于成化七年去世,大宗又雙叒宣告絕嗣,次年年僅14歲的通江王朱申鑿成為蜀王。
明蜀藩諸王世系傳承
朱友堚執掌華陽王府后,歷經五代蜀王,大宗先后兩次絕嗣,眼瞅著本當屬于自己的蜀王之位一次次溜走,內心的焦躁可想而知。于是乎,借著大宗再次絕嗣,繼任蜀王年幼,難以服眾的有利時機,以要求重新分割祖父遺產為由,對幾十年前的蜀王世系轉移提出質疑,希圖借此將五支拱翻在地,由自己入主蜀王府。
然而他顯然忘了做出這一裁決的,一個是當今皇帝的曾祖,一個是當今皇帝的親爹,明憲宗會為了區區一個遠房堂叔,違反祖宗決定嗎?答案顯而易見。
明憲宗以“承襲已定”,否決朱友堚的小心思,明確朱申鑿承襲蜀王的合法性。當然,也沒有做絕,既然華陽王表示自己太窮,那蜀王就出點錢糧接濟一下。
“事下禮部,言蜀王嗣位已久,莫敢更議。今所奏請亦無事例,不敢擅擬,俱請上裁。得旨蜀王承襲已定。但王亦當念華陽王之貧,量與白金濟用。余皆已之。”(《明憲宗實錄》)
估計皇帝的裁決對朱友堚打擊很大,當年十一月便撒手人寰,在位36年,享年51歲,朝廷賜謚曰康簡。
那邊廂朱申鑿收到讓他顧念親親之誼的詔令,給華陽王長子朱申鍷(音kuí)送去白銀五百兩,以了結此事。然而朱申鍷嫌少不愿要,為此惹來明憲宗一頓臭罵,警告他好好收拾自己的小心思。
“先因爾父華陽王奏分蜀獻王遺貲,已令蜀王量與。銀兩本無定數,既有五百兩亦為厚矣,豈可再索?敕至,即可領用。自宜安分守祿,圖稱藩輔之道,毋復妄意索求,有乖親親之誼。”(《明憲宗實錄》)
這場延續數十年的蜀藩奪嫡之爭就此告終。
名聲卓著的一代賢王
受蜀獻王制定的制度及遺訓影響,蜀藩自朱椿受封成都,至朱申鑿數代蜀王“七葉流芳,乂安宗社,類能抽思摛藻”,代代都是溫文儒雅的賢王,他們樂善好學,心系地方,對四川的民生,蜀地的文化多有貢獻。接連成集的《獻園睿制集》、《定園睿制集》、《懷園睿制集》、《惠園睿制集》四部蜀王文集,是這一時期蜀王經營蜀地歷程的集中體現。
朱申鑿是七代蜀王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將他與開國之君蜀獻王朱椿相提并論。嘉慶版《成都縣志》稱其“好學禮賢,書法最精”。其繼任者朱賓瀚對先父的評價更為具體,稱其“性殊警敏,經書子史,究極無遺,講誦恒至夜分,殆忘寢食。侍臣恐過勞成疾,必溫辭遣之,曰:我好此,固不勞也”,“猶刻意先賢書法,得臨池佳趣,行草篆隸四家,殊清奇遒健,且錦官甲第聯云:煥乎焯爍于高堂,爛然妙麗于簡冊,多睿瀚之揮西耳。”(以上出自《惠園睿制集》)
明蜀王陵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六月,明憲宗賜予朱申鑿《四書五經大全》、《續資治通鑒綱目》等書,以獎勵其賢德好學。
讀書明智的同時,朱申鑿“誠為馀事,觀其恪遵成憲,景行先哲,親親而仁民,輕財而好施”。(《惠園睿制集》)
對生母王氏,朱申鑿極為孝順,成化九年(1473年)七月,襲爵的次年,在他的奏請下,王氏晉封為蜀定王次妃。
對大了自己十歲的蜀懷王朱申鈘也感情篤厚,成化十一年(1475年),效仿兄長的做法將其遺作集結成冊,是為《懷園睿制集》。在位期間不顧藩禁,多次上疏朝廷出城拜謁懷王墳園,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十一月拜謁懷王墳園之后,還特意寫詩紀念:
“東山山路正遙遙,穩坐驊騮不憚勞。
淡淡薄煙籠樹沓,踈踈遠草接天高。
兄王厚土千年固,內翰雄才百世豪。
出入鑾坡經幾載,皇猷黼黻喜相逢。”
才華橫溢的朱申鑿對文人士大夫十分尊重,多有與之交游唱和,給予資助。最能體現他禮賢下士的當屬為宋濂遷葬。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浙東四先生,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給懿文太子朱標當老師之事廣為人知,實際上也蜀獻王的老師,教導過朱椿,并對其寄予厚望,說是朱椿的人生導師也不為過。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全家遭禍,在馬皇后、太子朱標的力保下,宋濂得免一死,改為流放茂州。次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當地官員將其安葬于蓮花峰下。
蜀獻王之國后,派人打聽宋濂后人的下落,冒著巨大風險資助碩果僅存的宋濂之孫宋懌。永樂十一年(1413年),又設法將宋濂從夔州遷葬到附郭成都的華陽縣安養鄉。
時間來到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蜀王朱申鑿出城拜謁蜀懷王墳園,途徑此地,發現宋濂墓早已破敗不堪,遂于次年將宋濂墓遷到“錦城迎暉門外”,具體位置為凈居寺西側,離城僅僅五里,且凈居寺與蜀藩頗有瓜葛,遷墓于此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現如今凈居寺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個地名,可在當年“殿宇廊廡,華麗高敞”,是可以與昭覺寺、金像寺、凈因寺、青羊宮相媲美的佛教叢林,人流交織絡繹不絕。而宋濂直到此時依然沒有得到平反,還是大明的罪臣。朱申鑿此舉可以說是冒了相當大的政治風險。
凈居寺路
弘治元年(1488年)四川大旱、地震、暴雨等災害不斷,百姓生活艱難,外逃荊襄者眾。為解決災荒問題,四川方面可謂是想盡辦法,布政司衙門甚至連去歲湖廣饑荒,咱們替湖廣向貴州輸送二萬五千兩白銀充當軍餉,現如今咱們的日子沒法過了,能不能拿今年該給貴州的二萬四千兩折糧布銀抵賬這種點子都用上了。關鍵朝廷還準了,可見當時四川的災害有多嚴重。
為應對四川的災害,朝廷將湖廣本要輸送到北京的二十萬石糧食緊急轉運四川。然而遠水救不了近火。關鍵時刻,朝廷也顧不得是否會給藩王收買人心的機會,主動向蜀藩求助。四川方面提出,將本當輸送給蜀王府的蜀藩莊田田租,及課稅司等收入統統扣留,再向蜀王借谷種、銀兩應急,待來年秋收之后償還。
換做尋常藩王,得知地方官府如此不要臉的操作,早就掀桌子口吐芬芳了。朱申鑿倒好,一口答應不說,次年二月,因被扣留的及出借的錢糧耗盡,再次主動借出白銀五千兩,稻谷五千石,共地方賑災使用。
“丙午,先是以四川饑,議將蜀王原乞土地利息、稅司課程勸扣一年,更請王量借谷種銀兩以應急用,而于秋收歸償。至是,王奏云:‘利銀已費盡第,別發銀五千兩、榖五千石應用。’戶部覆請。上降敕獎勵,所借銀榖就準勸扣利銀之數。”(《明孝宗實錄》)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也難怪后人會銘記朱申鑿的好,將他與讓蜀中大治的蜀獻王朱椿并列。
選擇與繼妃合葬
朱申鑿的元妃為成都右衛百戶陸升之女陸氏,她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三月受封蜀王妃。陸升也按照慣例,被授予西城兵馬指揮的虛職。陸氏育有一子,成化十四年(1478年)正月賜名曰賓淏。
“辛未,賜晉府陽曲王美垙第二十一子名曰鐘铚,蜀王申鑿嫡長子名曰賓淏。”(《明憲宗實錄》)
然而陸氏隨即去世。在朱申鑿的奏請下,朝廷又冊封南城兵馬指揮梁善之女為蜀王妃。
明代親王妃劇照
為保障宗王庶子的繼承權,安定宗室,明英宗曾于天順四年四月頒布詔令,對宗王再婚做出限制,只有膝下無子者方可“請繼室”。這項政策一經推出就成為明朝的祖制,被歷代皇帝所尊崇。可見朱賓淏這位蜀王嫡長子夭折了。從成化十九年(1483年)三月,朝廷給梁氏之子賜名時,所用稱呼也可見一斑。
“癸卯……賜蜀王申鑿嫡長子名曰賓瀚,慶符王友墂第二子名曰申鐓,代府博野王聰泰庶長子名曰俊桓,沈府鎮國將軍詮鈹長子名曰勛澂。”(《明憲宗實錄》)
梁氏為人仁德賢惠、溫恭有度,侍奉母妃王氏極其恭敬,是朱申鑿的賢內助,惜乎沒能陪伴他多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六月,梁氏去世,朱申鑿痛惜萬分,在其頭七之日,有感而發寫就一首標題長達29字,既是標題也是詩序的五律——《余失內助倏忽一周,口占四十字,情見乎詞,時成化丙午六月二十五日也》:
“憶爾侍吾母,于今轉痛思。
溫恭循禮度,動止肅威儀。
助內多仁德,持身廣孝慈。
蒼天誠感格,有子續邦基。”
這里有必要講一個冷知識。很多人認為一周七天的概念為西方傳入,直到近代才有,實則中國古代就已有“一周”之說。中國古代為適應各種狀態,存在多種計數制,其中十(天干、旬)、十二(地支、月)、六十(甲子)三種最為常見,也最為世人所熟知,其他還有諸如二(陰陽、爻)、八(八卦)等數制。
“七”作為計數制則與星辰自然崇拜有關,古代將熒惑星(火星)、辰星(水星)、歲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鎮星(土星)稱為五星,五星又稱五曜、五緯,加上太陽(日)、太陰(月),合稱七曜,也稱七政。七曜概念可追溯的先秦時期,其后一周七天的觀念印度傳入中國,與七曜理念相結合,在唐代形成七日一循環的一周概念,以七曜命名謂之曜日。直到民國才改為星期,以數字替代星名。所以“一周”之說早在唐代就已存在。
七曜
自英宗朝起,宗王夫婦合葬已成為常規,按照制度宗王與元妃合葬一處,繼妃、次妃等則只能祔葬在宗王墓左近。所以蜀王元妃陸氏去世后,朱申鑿的墳園已經開始營建,對此他一直沒有提出異議。
可倏然痛失所愛,讓他的心態發生了巨變。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朱申鑿上疏朝廷,請求另選壽穴,以便讓自己與繼妃梁氏合葬。鑒于蜀藩的優良口碑,明憲宗為其開特例,給予恩準。
“己亥……蜀王申鑿以繼妃梁氏薨,乞別擇壽壙地并繼妃壙同造。詔可。先年王妃陸氏薨,已預造王壽壙。蓋王例與妃合葬,而繼妃則祔葬其傍。茲特因王請從之。”(《明憲宗實錄》)
弘治四年(1491年)四月,朱申鑿之母蜀定王次妃王氏上疏朝廷,請求冊封宮人何氏為蜀王繼妃或次妃。禮部提出異議。最終朝廷封何氏為蜀王夫人。
此事不說是朱申鑿主導,至少也是默許的,也就是說梁氏去世后,他身邊很快又有了新歡。所以他奏請與梁氏合葬,固然有深愛對方的因素在,更多的則是出自政治考量。梁氏去世時,他只有朱賓瀚這個獨子,不出意外蜀王之位將由他承襲。又有明憲宗即位后,竭力幫生母周太后打壓嫡母孝莊錢皇后這個殷鑒未遠。與其到時候讓兒子做惡人,還不如自己生前就安排好身后事。
阿越說
弘治六年(1493年)八月二十九日,蜀王朱申鑿薨逝,在位22年,享年35歲,朝廷賜謚曰惠。以上卒日出自《大明蜀惠王壙志》,實錄的記載與壙志不同,且有兩個日期,分別為當年七月初一和九月十三日,當以壙志為準。阿越估計七月初一純粹屬于誤記,九月十三日當為朝廷接到蜀藩訃告之日。結果鬧出這么大的烏龍,可見此時朝廷眼中藩王地位之低,編撰實錄人員態度之敷衍。
都江堰
透過《惠園睿制集》的詩文及史書相關記載,蜀惠王“尤警敏,好文,敬禮名士”,博覽群書,通古博今的形象躍然紙上。他尚文自律,鼓勵文教,樂善好施,強調不能在經濟上騷擾百姓,種種舉措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后世蜀王,對蜀藩賢良家風的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其子朱賓瀚在《惠園睿制集·序》中盛贊他:“嗚呼,其大原大本真可師法,故既薨而謚曰惠,良足有據哉!”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